北京卷高考作文命题“一以贯之”的特色:
特色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深入认知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对“新时代”有更深的体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特色二:为考生发挥自身学习优势提供选择空间;一般采用给题目的方式,指向明确、简练清晰,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有话可说。
2024年高考作文命题一定呈现的方向:
方向一:以“人”为本
为时代选人,选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是否有明确的画像?可以通过选人总结哪些规律,哪些结论?
“深入灵魂的热爱”——发自肺腑感受和做事
“论生逢其时”——什么样的人,才能感觉到自己生逢其时?
“续航”——能为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续航的人是什么样的?
“勇闯无人区”类型的人呢?
……
为此,对时代“优秀”的人,要有一定的归纳:
共性:未来卓越的人才拥有强大的体能、敏捷学习的能力,愿意去冒险、去学习新东西、 去探索新的领域、去尝试新的体验和新的挑战;同情同理,悲天悯人,将世界发生的事 情跟自己的内心做联结;善于倾听、理解他人;持续提升自我觉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 平衡。
个性:科技、文化、做最好的自己……
这些画像及结论还是容易归纳。
方向二:高层次做事
在今天的考试模式下,不能全面、准确品鉴别人驾驭语言,同时对自己语言运用不讲究的考生,很难拿到高分。
简单的答题套路,远远的不足帮助考生解决“高端问题。”
从“内含特点”角度来阐述,何为试卷中的“高端问题”,仅仅从“高端”这个词上,就可以给人带来这些思考:
涉及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内容;高标准、高要求;优化过多次的方法;通过实践和时间证明的理念;意义影响深远的效力;被人广为接受、广为传播的方法;在更高层面的精神分享;值得写进记忆的美好;……
要求考生在考场中,在“高端”的层面上,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难度自然很大。
结合具体的试卷来谈“高端问题”:
1. 作文角度:
例如2023年北京卷高考: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显然,“续航”和“亮相”涉及的问题都很高端:
现实中,要想实现真正的续航难度确实很大,意愿、机会、能力、运气等方面都很重要,试想为科技发展续航,需要不要“勇闯‘无人区’”的精神?为经济发展续航,涉及的问题更复杂,经济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进入深水区状态之后,相关续航更是关乎国家发展的事情,关乎国家经济地位的事情,关乎全民族利益的事情,这样看高端不高端?由此可见,实现真正的续航,绝不是轻描淡写的延续就可以,更不是喊空洞的口号就能实现的。
同样,“亮相”一定不是普通的照面,从材料中就能看出,“国旗下讲话”高端不高端,“新产品的发布”高端不高端?“亮相”根本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参与、照面。需要体现高层的意义和价值。
再看看《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无论是活动本身,还是内容,高端不高端?
同样,《勇闯‘无人区’》呢?
……
让“在复杂情境中,能解决复杂问题的人”脱颖而出,这个选拔人才的角度本身也很高端。
2. 微写作:
例如:2024海淀一模
校刊准备在今年四月“多彩神州,大美中国”特刊中,选取一张美景照片作为封面。请你举一处景观,对其进行描述。要求写景观名字,描写生动,特点突出。
“四月、封面、多彩神州、大美中国、美景、特点、描写……”这些是具体要求,考生需要用怎样语言,才能让读者拥有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实现“见字如画”并且拥有“身临其境”的美感?由此可见,这篇微写作对考生要求极高。
2024海淀期末:
作为“策划人”,责任大不大,策划的内容要不要大家肯定和欢迎,是否能体现优势?作为“邀请人”,涉及的主题是高端的,又是代表学校,你的形象也代表了学校的形象,能参加演讲的被邀请人,层次也很高,那么你的邀请信,效果怎样,你邀请的魅力如何,这些同样很高端。
相反那些不计效果,简单的完成任务的模式,显然拿不到高分。
3. 品鉴作者驾驭“高端语言”,给考生造成的挑战很大:
例如:2022北京高考
这里濒临沙漠,然而,这里是无尽的原野,这里给了我一片土,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
第19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6分)
解答:
内涵:①“无尽的原野”和“地层深处”喻指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②“柔韧的枝条”和“长长的根须”喻指作者在北京得到的成长和发展。
③这组比喻展现出作者融入北京、北京也融入了他生命的过程。
效果:这段话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提炼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强调:分析重要语句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理解语句的内涵,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二要抓关键词,通过理解关键词来理解整个语句的内涵,三要分析艺术手法。画线句中的“这里”指的是北京,“无尽的原野”体现出空间的阔大,而结合前文对北京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等的描写可知,“无尽的原野”指的是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地层深处”体现的是扎根深,而结合文章第一段和第七段的内容可知地层深处”指的是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
“柔韧的枝条”和“长长的根须”是作者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获得的,而结合前文“在北大燕园的一角找到一片土,我把细小的根须伸向那片土,我吸取它的养分”“北京以它的博大,以它的沉厚,以它的开阔,以它的悠远铸造了我,不,是再造了我……一份坚定”等可知,作者在北京得到了成长和发展,长出了“柔韧的枝条”和“长长的根须”。整个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对作者的“再造”以及作者“融入”北京的过程。分析表达效果,要从修辞、情感主旨等角度入手。比喻修辞的运用,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可感的物体,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且意蕴深刻;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同时提炼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这道题,考生得分率整体不高,拿不到一半分数;
此外,要求考生通过一首古诗词,全面读懂作者写作意图、感受语言运用之妙,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读懂文言文,涉及到“政论”的层面,认同并传播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功能和要求高端不高端?
通过上述的阐述,给2024届考生一些备考建议;
建议一:面对新高考,真不是背诵几篇范文,熟记几个答题技巧就可以拿到高分。这是起码的认知,在解题中,要积极参与进来,进而按照要求去解决具体问题。
建议二:通过题型来梳理,“高端”具体高在哪?与考生之间的得分梯度有哪些关联?通过这些关联,来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建议三: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时候,提高要求,例如让你与高一学弟学妹们交流语文学习方法的时候,你要想到,150字以内究竟能否把某方法讲清楚,这个方法对他们真的有用吗?是你实践过的还是优化过的,还是别人肯定过的?学弟学妹们认同不认同?提高要求从效果导向看问题,也许你的表达就有很强的竞争力了,竞争力强了,解决高端问题的可能性也就变大。
建议四:多角度、多层次品鉴作者的高端运用语言,可以通过具体的试卷、试题来归纳,但是这个归纳一定是主动的、带着鉴赏意味的、认同的的角度,绝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走过场。
建议五:站在阅卷者的角度看你的表达。
考生具备怎样的资格才能写好一类文?
很多现实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例如考生知道作文题就能写好高考作文?答案可能要让很多考生和家长感到失望。
因为:即便让很多考生重写一遍曾经考过的作文,多数考生同样写不出一类文。
“米”和“炊”是不可忽缺的两个部分,对于写文章来讲。
考生若想写出一类文,最上层的“米“不是考生死记硬背的素材,而是考生面对作文题,受到启发的内容。
或者可以这样讲——如果考生不被作文题启发,考生很难写出一类文。
从内容质量和考生对文章的“包装”策略看,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1. 考生受到高层启发内容,有较好的包装;
2. 考生基本上没有受到启发,考生按模式、凑字、投机等方式包装;
3. 随心所欲;
4. 没有资格写到作文;
方向三:如何深层次看问题
1. 鉴赏;
2. 评价;
3. 总结和归纳;
4. 提升认知;
例如——深谈认知: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跟人交谈时,有时你从各个角度给他分析一个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他怎么都听不进去,表现得异常固执。
比如,一个女孩深陷感情骗局,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在骗她,但女孩子却固执地认为男孩是真正地爱她,任凭外人怎么说,她都不会改变主意,甚至认为别人在不怀好意地破坏他们。
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说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多增长见识,对自己的事业、人生都有帮助,他却认为什么文化、知识都没有用,遇到事情还得靠钱、靠关系、靠运气。
于是,你所有的建议压根就不会起作用,他总会固执地寻找理由,固执地放弃努力。
每当这个时候,等你们争论一番毫无结果时,你也许会有一种挫败感,甚至捶胸顿足地喊道:“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固执的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是不懂呢?”
前几天跟一个伙伴交涉某个问题,他提出来说一项数据不正常肯定是设备故障的原因。
我说先别着急,等我查一查。
当我告诉他数据不对并非是设备运行不正常,而是因为那个时刻正好有工人在检修,同时又受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我把检修记录发给他,并指出了几项可能性的因素,但无论我怎么摆事实说明,他都认定了就是设备故障的原因。
我说得口干舌燥却又气愤难当,分分钟都有想把电话摔掉的冲动。
等冷静下来之后,我便想他为什么这么固执?
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能力,当发现这种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甚至是唯一的反应就是设备故障,任你怎么拿证据去给他看,他都改变不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根本没有其他的看法。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得越固执。
02
有很多人会说固执没有什么不好,它表示一个人有所坚持,不被同化。
我想说的是,固执在此并非正向的执着、坚持原则,而是当你面对不同意见时,异常敏感,异常自尊,拒绝反省、拒绝倾听、拒绝学习的行为。
它甚至会演变成过分的偏执、执拗,而这时,你就很难再进步、再成长。
也有很多人把固执当成一种张扬自我的个性,仿佛有一天一旦不固执了,那是不是就会随波逐流,变得毫无特点可言。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错在把固执这种棱角当成了个性,将棱角和个性相混淆。
有些阻碍成长的棱角是应该被磨平的,使自身变得更加圆融,但这不影响你个性的形成。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因为他们认识到,所谓的固执并不是独特的个性,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格缺陷。
恰恰是固执阻碍了一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它往往使得你越来越偏激,缺少宽容和智慧,阻碍了你学习、思考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
个人构念即由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等所形成的观念。
当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时,一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他以往的经验来对该问题或者场景做出判断。
当你的认知能力很低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于单一,缺乏弹性。
因此遇到问题时,你的个人构念所提供出来的对策就很狭窄,但却成为了你的全部,你误认为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对策,没有其他的可能。
当你的认知能力高,见识的多、读到的多、经历的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时,你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经验,你的个人构念就会越丰富、越饱满。
在同样的问题面前你便不会只是执着于一种答案,而是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03
如果用数学的集合来表示,即认知低的个人构念是A,认知高的个人构念是B,B包含了A,除了A之外,B中还有其他的集合(比如C、D、E……)。
举个例子,认知水平低的人固执地认为读书、上大学没用,大学毕业生赚的钱还不如小学没毕业的人赚得多,他们的衡量标准就只是金钱。
而认知水平高的人的衡量标准中除了金钱之外,还有工作机会的选择,自身潜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学习等等。
认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乐于提高自己,于是一段时间后,当你返过来再看自己做的对策或者思考时,往往还会补充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你又进步了,你的认知水平又提升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时,越明白自己的无知。
因为你的认知水平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识是学不尽的,你没法固执起来,只有谦虚地走在学习、领悟的道路上。
因此,真正厉害的人物,反而很谦虚。
就像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因为认知能力低,个人视角太小,想法单一,缺乏判断力,所以表现为固执,又因为如此固执,便拒绝了学习,拒绝倾听他人的意见。
因此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会停滞不前,如此便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04
认知水平相当的人,交流起来往往越轻松自如,认知水平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往往会有“时间怎么过得如此之慢”的艰难。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再见面时,有时会感觉没有话可说,其实并不在于其生活环境的差异,所经历人事的变迁,其根本的原因是个人认知差异的不断扩大。
有些人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其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有的人却在原地踏步,那么这些人的认知水平还是多年前的水平,自然会以多年前的思维、认知做判断。
固执的人,缺少反省能力,更缺少及时的觉知能力。
固执是无明和缺乏智慧的表现,而开放则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智能。
心理学家佛拉维尔提出过“元认知”的概念,指对个人学习、思维活动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你要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觉知、自我完善的能力。
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知道如何去看待你的思考结果,是否有改善的余地,如果有,可以不由自主地去改善。
我以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认为这是性格里带的特点,改不掉了,但随着不断地学习,发现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自己以前所固执认定的理念也一再被推翻。
当我知道的越多,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的越多,再出现固执之时,就会自动、及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觉知和反省。
当然这个改变不容易,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更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固执,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除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及时反省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去阅读,去提高自己的认知。
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缓和了,你可以有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你不再执着于自我。
多读书、多了解、多思考,当经历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认知能力提升了,固执自然会有所改善。
当你固执己见时,不妨提醒自己,也许你的固执里,其实藏着低水平的认知。
方向四:对背后内容思考
参考——领悟力
【点评】“亮相”与“续航”的背后内容才是考生拿高分的关键
2023北京卷高考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面对这两篇作文,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到有话可说,但是这一次,考生要想把话说好,难度变得更大。
一、 仅仅是初步思考……
第一篇作文:
“续航”能结合的内容跟方向很多,材料中所给出的“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联想到传统文化续航、个人发展续航、个人成长续航……考生对续航不陌生,关于续航的各种现象更是普遍现象。
可是再仔细想想:拿什么来续航?这个似乎更关键。创新、精神动力、顽强拼搏……这些似乎一样很重要,续航的动力、方向、过程、结果也同样重要……再往下想,要想“续航”对人要求很高,于是就觉得,写好这样的作文,并不容易。
第二篇作文:
仅仅读完材料,很多考生就意识到:亮相和普通的“照面”有着根本的区别。要是按照普通“照面”内容来写,作文估计拿不了多少分。
材料对“亮相”要求很高,“受到众人关注”;“戏曲演员登场”的背后是“千日功的积累”;“国旗下的讲话”多么庄重的时刻,还有怎样的人才能有资格在国旗下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似乎更强调“成果”;今天的时代里,研发出新产品也许容易,但是要上升到“发布会”的高度,对产品的要求就高了。
这样看,这个“亮相”确实不是一般的“亮相”。
二、 可以肯定的说,“亮相”与“续航”的背后内容才是考生拿高分的关键
1.为何要对“背后”内容加大考查?
一周前,我们分享的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服务选拔、引导教学是高考“本质”功能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思考技术背后的挑战和深度的问题”也是“时代特色”之一,高考命题要符合“时代特征”。高考要选拔优秀的人才,如果这些优秀的人才也不能领悟“技术背后的挑战及很多深度的问题”的话,后果很严重。这样看,“对背后的挑战”、“深度的问题”相关内容加大考查,从一定程度上看,能满足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
2.“续航”和“亮相”都在现实的情境中产生。
我们在前几天分享的素材中:
除了这些,今天有太多的青年加入失业大军,企业也不好做,经济下行,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实现续航?
正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当下中国的普罗大众日子并不好过,最为显明的问题便是就业。新一届的毕业生很明显地感觉到“找一份相对不错的工作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岗位的待遇却不如往常”,之前还不屑一顾的企业如今自己已经高攀不起。”
亮相同样如此,亮相的背后一定会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故事。
3.“续航”与“亮相”也是一种现象,而“现象的生成应该具备的条件”也是新高考重要的考查方向。
“现象的生成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哪些?考生围绕这样的主线,也有助于对写作内容的组建。
例如,我们之前分享的几种“力”:驱动力、洞察力、创造力、专注力和自控力等。
三、背后的“情感”、“体验”也是拿高分的关键。
我们借用之前推送的文章《高考为何要加强对‘背后’内容的考查》一文的一段话:
……
——摘自《2024作文命题分析与预测》
需要听课,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