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书籍推荐,欢迎购买,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有力动力!谢谢您!
1.地理示意图的绘制
(1)地理示意图绘制的总体策略
(2)几种常见地理示意图绘制的要领
①光照图绘制与转换的要领
此类试题多要求将局部示意图补充完整,补绘的方法就是树立“全局”的观点,即把局部图恢复为整体图。局部图一般均可用“补”的办法回归至全图。命题人之所以要将一个本来完整的图形割下一块来,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我们应该将陌生的局部图形还原成我们熟悉的图。
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要领
此类试题绘制的难度不大,但步骤较多,需要步步推进,细致绘制,不可遗漏关键点。
第一步: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
第二步:确定比例尺。水平比例尺无特殊要求时一般用原图的比例尺;垂直比例尺要适当放大。
第三步:建坐标。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
第四步:描点、连线。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
③天气系统示意图绘制的要领
2.地理统计图表的绘制
(一)对点训练
(2023·德州三模)(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克曼输送是指风应力、拖曳力和科氏力共同作用于表层海水,使得整个表层海水的流向与表面风向垂直的一种现象,近海岸海水表面会发生倾斜,为保持平衡,埃克曼输送的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稳定状态。图3示意北美洲西海岸某近岸海域不同季节盛行风驱动的洋流运动。
图4为某季节此海域稳定状态下的海水运动剖面示意图。请在图中用→画出洋流的运动方向____,并指出其季节____。
解析】由剖面图可知,沿海地区海平面低,深海海平面高,说明该地区盛行离岸风,由北美洲西海岸某近岸海域不同季节盛行风驱动的洋流运动图可知,剖面图对应的是夏季的图;表层海水在离岸风的吹拂下,表层海水离岸。
【答案】
②夏季
(二)典题示例
(2023年山东省,18题)(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1)。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
图2示意图1中AC一线的地形剖面,在虚线框内将缺失部分补充完整。思维流程
【答案】(提示:画一个类似于对号的形状,最低点偏左,大致在1/3处。)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由陆到海的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明显。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答案】B
【详解】地形剖面图作用是反映某条剖面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一般画地形剖面图时,水平比例尺与原地形图相同,垂直比例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能够表示出剖面线上的最高和最低值为根据。垂直比例尺越大,纵坐标越长,反映的起伏状况越明显。故选B。
二、综合题
2.2022年夏秋季节,鄱阳湖遭遇了较为严重的干旱。图为2022年10月19日亚洲部分地区天气图,图1为2022年1~11月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统计图,图2为明代、清代、民国时期鄱阳湖旱涝灾害序列图,图3为三峡水利枢纽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10月19日影响长江中下游、海南岛的天气系统,并分别绘图说明其对天气的影响。
(2)结合图1,说明2022年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的表现。
(3)概括明代以来鄱阳湖旱涝灾害的特点。
(4)三峡水利枢纽的首要功能为防洪,每年分为三个调度时期(如表)。任选其一,指出该时期长江与鄱阳湖间的补给关系,并说明三峡水利枢纽运营后补给水量的变化。
调度时期 | 时间 | 调度主要内容 |
汛期 | 6月~8月 | 6月初腾出库容,根据每次洪峰水量和下游行洪能力蓄放来水,调控出库水量。 |
蓄水期 | 9月~11月 | 适时储蓄来水,逐步使水库水位升至正常蓄水位。 |
消落期 | 12月~次年5月 | 结合下游生产、生态等需求,合理开闸放水。 |
【答案】(1)影响长江中下游的是高压,影响海南的是低压。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低压系统则盛行上升气流,容易降水。
(2)副高向西深入内陆,控制的面积大,强度大。
(3)明代以后旱涝灾害多发,以洪灾为主。到了清代民国灾害的程度和频次进一步加剧。
(4)汛期时,长江补给鄱阳湖,或蓄水和消落期鄱阳湖补给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运营后补给水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变小,补给量趋于稳定。
【分析】本大题以亚洲部分地区天气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统计图、鄱阳湖旱涝灾害序列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常见天气系统、气候成因、灾害分布描述、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图文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技能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压线数值近似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高压,高压控制下多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海南呈闭合状态,中心低四周高为低压,低压多上升气流,易产生降水。图示如下。
(2)读图可知,y轴代表了副高的位置、强度、面积,根据2022年和近30年的平均数值比较,可发现西点趋向东经90度,意味着副高位置向西运动了,强度指数在夏季远大于平均数值,面积指数在夏季也大于平均值,因此其表现应为副高向西深入内陆,控制的面积大,强度大。
(3)根据图示,灾情指数正值为洪灾,负值为旱灾,数值越大,灾情越大,明代以来,旱涝灾害频发,且到了清代民国,其序列黑点分布更加密集且数量更多,可以认为后期灾害加剧,根据指数大小也可发现,后期大的旱涝灾害也加剧了。从灾害种类分析,洪涝灾害即序列黑点在正值区间分布更多,即明代以来以洪涝灾害为主。
(4)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主要看水位高低,夏季长江为雨季,降水多汇水量大,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故长江补给鄱阳湖,而到了枯水季节,鄱阳湖水位高反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运营,调节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具有消峰补枯的作用,使得净流量更加平稳,即补给水量的变率减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变小,补给量趋于稳定。
3.某校学生对大气部分内容开展了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搭建大气部分知识结构
(1)填写完成“大气”部分知识结构
① ;② ;③ ;④ ;
任务二:绘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图1为学生绘制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请指出图中出现的三处错误。(标出错误处的序号)
错误序号1: ;错误序号2: ;错误序号3: 。
任务三: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如图2所示,北方冬季多采用温室大棚栽培喜温植物。
(3)温室大棚能有效减少热量散失,与大气的 作用类似。
(4)深秋的清晨,当农民打开温室大棚工作门后,棚内空气与棚外空气会形成气流循环。在答题卡相应图中用箭头标出气流循环运动方向。
【答案】(1) 氧气 太阳辐射 热力环流 水汽
(2) ② ④ ⑦
(3)保温
(4)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大气圈能呼吸主要是因为大气的组成中含有氧气;大气圈有温度,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大气会运动,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大气在不同纬度之间的运动,实现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
(2)太阳辐射温度高,属于短波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②错误;臭氧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不吸收来自地面的地面辐射,④错误;⑦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大气辐射温度较低,属于长波辐射,⑦错误。
(3)温室大棚的原理类似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大棚可以让太阳辐射透射进来,而透明覆盖材料对地面、墙体吸热之后发出的长波辐射却能有效阻隔和反射,从而造成大棚内热量散失减少。
(4)深秋的清晨,棚外气温较低,大棚由于保温作用较强,棚内的气温较高。所以大棚内部盛行上升气流,大棚外部盛行下沉气流,在工作门上方,气流由大棚内部流向大棚外部,在工作门下部,气流由大棚外部流向大棚内部,绘图如下: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某节气某时刻的昼夜分布情况(阴影部分为黑夜),图1中E点的地理坐标为(60°N,0°),图2示意二分二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1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弧AB为 (晨、昏)线;曲靖市(104°E)某学校教室挂钟显示的时间为
(2)图1中,E点的日出时间为 时,F点的昼长为 小时。
(3)图1中的B、C、D、E四点,按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为 。
(4)图1所示节气对应图2中地球公转所在的位置是 (填数字)。本次考试期间7月8日-7月10日,地球所在位置是图2中 (填两数字)之间。
(5)绘图:请将图1转绘到极地俯视图中(图3),并标注地球自转方向,用阴影表示夜半球(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图)。
【答案】(1) (23°26'N,90°W) 昏 2:00
(2) 2
20
(3)DCEB
(4) ① ①②
(5)
【分析】本题以地球昼夜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图1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在23°26'N,此时中午12点对应的经线为90° W。顺着地球自转运动方向过弧AB由白天进入黑夜,因此为昏线。90°W为中午12点,120°E对应的时间为2:00。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E点位于(60°N,0°),结合昼夜分布,60°N交于昏线于60°E,90°E为0时,夜长为4小时,因此日出时间为2时。同一纬度的的F点与E点昼夜长短相同,夜长为4小时,昼长为20小时。
(3)根据所学知识,线速度分布规律为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因此按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DCEB。
(4)根据第(1)题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在23°26'N,此时恰逢北半球夏至日,对应图中①处。本次考试时间在7月8日到7月10日,地球正处于夏至日到秋分日之间,即①②之间。
(5)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3为南极俯视图,90°W为正午12点,地球运动方向为顺时针。绘图如下: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所示的戈兰高地原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库奈特拉省的一块狭长高地,位于以色列与叙利亚、黎巴城和约旦交界地带,南北长71千米,中部最宽处约43千米,面积1800平方千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被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千米,占三分之二)。戈兰高地地下水丰富,淡水储量很大,数百个泉眼长年喷涌,它也是约旦河(流经以色列境内河段是其唯一一条非季节性河流)等一些河流的水源地,因而,戈兰高地被誉为"申东水塔"。图b为甲、丁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1)简述图a所示区域的地势特征。
(2)说明甲、丁两地区降水的差异及原因。
(3)从地理角度分析戈兰高地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4)图中“☆”为军事瞭望塔,指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不能被直接观察的地点,并绘图说明理由。
【答案】(1)东西高,中部低;北高南低。
(2)降水差异:甲地年降水量比丁地多,雨季时间更长。
原因:丁地纬度比甲地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降水较少;甲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时间长,降水较多,同时受戈兰高地的抬升作用,形成较多地形雨。
(3)位于多国交界地带,海拔较高,是叙利亚、以色列、黎巴嫩三用的制高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该区域气候南北差异大,北部地区尤其是戈兰高地降水较多,是该区域主要河流的源地,控制戈兰高地就等于控制了该区域的主要水源。
(4)乙。乙地与瞭望塔之间有高地阻挡,因此不能被瞭望塔直接观察。(此图为示意图,仅供参考)
【分析】本题考查地形地势特征的分析,降水特征的对比及影响降水差异的原因分析,地理位置特点的描述及等高线地形图中通视问题的处理等,要求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及一般特点。
【详解】(1)本题考查地势特征的判断,结合图中等高线和河流及湖泊的相对关系进行判断,图中两侧为高地,中间为河谷,且河流自北向南注入加利利海,据此进判断该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北高南低。
(2)本题考查降水的差异及影响气候的原因分析,根据甲地和丁地的降水柱状图可知,甲地年降水量大于丁地,降水的时间更长,雨季长;据图可知,甲地区纬度较高,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且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时间长,降水较多,同时甲地受戈兰高地的抬升作用,气流抬升明显,形成较多地形雨。而丁地纬度比甲地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降水较少。
(3)本题考查地理位置特征分析,据图可知戈兰高地位于多国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且该地海拔在1500米以上,海拔较高,地势险要,是叙利亚、以色列、黎巴嫩三用的制高点,战略位置突出;结合前面分析,该地区气候干旱,而戈兰高地降水丰富,是该区域主要河流的源地,因此谁控制了控制戈兰高地就等于控制了该区域的主要水源。因而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4)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通视问题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中凸坡不可通视,凹坡可以通视,据此进行判断。图中乙地与瞭望塔之间有高地阻挡,因此不能被瞭望塔直接观察。示意图如下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桂西北地区处于高原边缘和斜坡地带,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且岩溶在垂直方向上强烈发育,发育形成了广西最典型的峰丛洼地地貌。山间深洼地被瑶族人称为“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人从弄底依山而上,用小石块垒出一级级类似同心圆的梯田,据说俯瞰地里农作物青苗成长时犹如龙卷风而被称为“龙卷地”。图为七百弄乡位置示意图和龙卷地景观图。
(1)用3条等高线和1条示坡线简要绘图“龙卷地”地形起伏状况。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七百弄乡“弄”的形成过程。
(3)结合材料和当地的地貌特征,说明七百弄乡人在“龙卷地”农业生产中可能面临的困难。
(4)假设你是地理公众号的成员,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乡民脱贫致富?请至少说出两条建议。
【答案】(1)
(2)在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地壳强烈抬升,形成山体;地表水流通过裂隙下渗溶蚀石灰岩,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洼地;在岩溶裂隙拓宽加深的过程中,地表水对周围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周围岩体坍塌,洼地加深变大,形成“弄”。
(3)地表崎岖,交通不便(机械化水平低);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低);周围是高大峰丛,光照不足;石灰岩广布,地表水易渗漏,地下水易流失,干旱缺水;龙卷地地势下凹,多雨季节碎石易堵住漏水口,产生涝情。
(4)建设乡村道路(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人工集流系统(或修建防渗蓄水池、或建引水渠工程)等,完善取水用水设施;发展鸡、鸭等养殖业;利用当地地貌景观特色,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
【分析】本题以七百弄乡位置示意图和龙卷地景观图等资料为背景信息,考查地貌的成因、农业发展问题、措施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详解】(1)由材料可知,山间深洼地被瑶族人称为“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人从弄底依山而上,用小石块垒出一级级类似同心圆的梯田。因此等高线的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示坡线的方向指示地势降低的方向,地势由外向内逐渐降低,因此示坡线指向圆心方向。
(2)由材料可知,桂西北地区处于高原边缘和斜坡地带,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且岩溶在垂直方向上强烈发育,发育形成了广西最典型的峰丛洼地地貌。山间深洼地被瑶族人称为“弄”。该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的基础上发育呈的,在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来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地壳强烈抬升,形成山体,石灰岩出露地表;该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地表水流通过裂隙下渗溶蚀石灰岩,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洼地,为进一步形成弄提供了基础;随着流水的进一步溶蚀和侵蚀,在岩溶裂隙拓宽加深的过程中,地表水对周围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使洼地周围岩体坍塌,洼地加深变大,逐步形成了山间深洼地,被称为“弄”。
(3)读图可知,“龙卷地”地处山间深洼地,地表崎岖,交通不便(机械化水平低),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机械化生产;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低);地处山间,周围是高大峰丛,光照不足;为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广布,地表水易渗漏,地下水易流失,干旱缺水;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龙卷地地势下凹,多雨季节碎石易堵住漏水口,产生涝情,危害农业生产。
(4)针对该地区生产中的困难,可建设乡村道路(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易发生水旱灾害,因此可建设人工集流系统(或修建防渗蓄水池、或建引水渠工程)等,完善取水用水设施,提高抵抗旱涝灾害的 能力等。另外,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鸡、鸭等养殖业;利用当地地貌景观特色,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