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分析

四季读书网 6 0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近两年来,全国卷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它们以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总结和分析,反映了高考语文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化。

试题分析:对语言本体规律的考查和引导

近两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涉及汉语中多个层面的语言现象,例如,助动词、疑问代词的使用,重叠等词法操作,某些特定句式的意义等,笔者选取部分试题作简要分析。

1.对词语使用的考查

【例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语文全国乙卷第17题)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本题涉及助动词的分类问题,助动词在很多语言的研究中都备受关注,它们的表现有很多跨语言的普遍性,也有各语言的个性特点。同一个助动词常常具有多样的句法分布和语义,作为助动词的“能”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a.动态(dynamic)助动词,表示有能力完成某种事件,例如,“我们能克服现在的困难。”

b.道义(deontic)助动词,道义上的许可,表明某种行为符合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等,例如,“你不能在公共场所吸烟。”

c.认识(epistemic)助动词,表示具有某种可能性,例如,“现在天气这么好,怎么能下雨呢。”

d.表示“擅长”,例如,“我们这些人里,数他最能写。”

试题材料中加点的“能”所在的句子为“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这里的“能”属于d类,表示“擅长”,“郭老头能吃饭”表示郭老头在吃饭上有过人之处,饭量很大。此处的“能”可以被“很”“非常”等程度副词修饰[1],例如,“郭老头很能吃饭”,而其他三类“能”不可以,这是d类“能”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三种“能”的地方。

四个选项中的“能”可分为三类,A项和D项的“能”属于a类①,表示有能力做某件事,例如,A项中的“她”希望车厢里的人有能力看到自己。B项中的“能”属于d类,句子中的“数他能说”以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表明“他”十分善于表达。C项中的“能”属于b类,其中绝大多数公共场所不能吸烟的禁令基于控烟条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因而可以判断其中的“能”属于道义许可的类别。

这道题通过给“能”分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常用助动词的理解,学生无须精确分辨每个选项的“能”属于哪一类,只需要调动自己的语言能力,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子一一比较,找出同类即可作答。题目的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对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有所思考和分析,呼应课程标准中“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的课程目标。

【例2】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全国语文新课标Ⅱ卷第20题)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本题涉及疑问代词的用法,在汉语中,疑问代词所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别[2]。

a.疑问,例如,“张三请了谁。”

b.虚指(存在量化),例如,“张三肯定请了谁。”

c.任指(全称量化),例如,“张三谁都请了。”

d.承指,例如,“张三请谁,李四就请谁。”

本题中的A、D两个选项都属于a类。B项属于c类,意为“生活中所有人都需要表达和交流”,具有全称量化的意义。C项显然不属于b、c、d类,从形式上来看,它是疑问句,询问的是知道“他”生气的人是谁;但与疑问句不同,它不要求回答,也不指称命题的集合,整个句子表达的意义是“谁也没料到他会生气”,可以视为一个反问句,也有学者认为“谁知道”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的习用语[3]。

本题以疑问代词为考查内容,有望引起学生对相关语言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学生在日常语言生活中对疑问代词的认识可能主要限于a类,但本题要求他们分析、思考疑问代词的其他用法。对于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学生可能无法给出准确的分类,但其中除了答案选项,其他三个选项都可以认为是疑问句或反问句,“谁”的用法与题干给出的“耳机一戴,谁也不爱”有明显的差别,题目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与原句属于同一类型的是哪个选项。

2.对词法的考查

【例4】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与“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023年全国语文新课标Ⅰ卷第20题)

本题涉及汉语中很有特点的重叠现象,题干中给出的三个语素“处、早、微”所指称的内容各不相同,它们重叠后发生的变化也不相同。“处”指称地点,重叠后具有全称量化的含义,即表示“每一处”,而“微”与“早”的重叠则表示程度加大。学生理解原本的三个语素以及重叠后词语的意义,通过比较即可得出答案。这道题并不要求学生回答指称不同带来的重叠意义的区别,也不要求学生回答出“周遍义”“全称量化”等专业术语,因此题目难度得到了控制,考查范围没有超出课程标准的规定,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指称、词性与重叠的关系,进而对汉语的语言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3.对句式的考查

【例4】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语文全国乙卷第18题)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水。

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汉语中的“A是A,B是B……”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结构,它一般可以表达两种意义。第一种表示区别,即A、B等属于不同事物,毫无关联,例如下面的a句;第二种表示A、B等事物均具有符合自身要求的良好特质,例如下面的b句。

a.诸位放心,从此她是她,我是我,再也不吵嘴。(老舍《骆驼祥子》)

b.二妹妹你大概也看见过,太仆寺街齐家的大姑娘,模样是模样,活计是活计,又识文断字,又不疯野……(老舍《离婚》)

a中“她是她,我是我”表示“她”与“我”不再有任何关系。b中“模样是模样,活计是活计”表示这位姑娘相貌端正,心灵手巧,模样和活计都很好,并不强调二者之间的区别。

本题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为“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这里“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表示袖子和领子打理得干净整洁,属于第二类用法。选项中A、B、C均属于第一类,表达的含义是二者没有关系。

本题采用“A是A,B是B”作为考查内容,学生在日常的语言生活中可能对此缺乏关注,初看题时可能会有困惑。但题目中的选项只表达两种意义,且每个选项中“A是A,B是B”句式的用法都十分典型,语境也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可供判断,因此题目难度并不大。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素材(含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争议需要交涉,请及时告知我们,本平台查核属实后,将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热烈欢迎关注、转发、收藏本微信平台消息

点个「在看」 金榜题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