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四季读书网 2 0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1张

高考模拟卷(四)

(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11月26日,海南省“候鸟人才”供需对接交流活动在海口举办。人口社会学家把按照一定规律来往于两地的人群称为“候鸟型人群”。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在海南休养越冬的“候鸟人群”达一百多万人,他们中不乏学者、教授、专家以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据此,完成1-2题。

1.海南“候鸟人群”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B.区域就业机会的均衡

C.区域间联系便利紧密 D.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2.“候鸟人才”对海南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增加就业难度 B.促进服务业发展 C.大力开发资源 D.降低环境承载力

【答案】1.A 2.B

【解析】1.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较低,而海南省是我国纬度最低的省区,冬季气温较高,从而吸引国内人群来此过冬避寒,海南“候鸟人群”产生的主要条件是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A正确;就业机会、区域经济水平都不是“候鸟人群”产生的主要原因,BD错误;区域间联系便利紧密是“候鸟人群”能够产生的保障条件但不是主要条件,C错误。所以选A。

2.海南省的“候鸟型人群”主要是在海南休养越冬,“候鸟人才”中不乏学者、教授、专家以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他们能够促进海南服务业的发展,B正确;“候鸟人才”对于当地就业的影响较小,A错误;“候鸟人才”对于当地资源开发程度影响较小,C错误;环境境承载力主要由当地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决定,人口季节性迁入对其有积极影响,也有消积影响,但整体上影响不大,D错误。所以选B。

我国被誉为“基建狂魔”,隧道等交通建设技术世界领先。读我国某山地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气温日变化图,完成3-4题。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2张

3.表示7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据图可知,此隧道(    )

A.内外温差白天大于夜晚 B.内部温差大于外部

C.冬暖夏凉 D.北京时间12时气温最高

【答案】3.B 4.C

【解析】3.据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季隧道内外温度都比冬季高,故①②曲线表示7月份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③④曲线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的气温日变化,白天隧道外部直接接受太阳辐射,温度高,夜晚隧道内部温度高,故②表示7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4.白天隧道外部直接接受太阳辐射,温度高,因此①④分别表示7月份和1月份隧道外气温日变化,②③分别表示7月份和1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据图分析可知,无论是1月还是7月,隧道内温差都小于外部,隧道内1月份偏温暖,7月份偏凉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C对,B错;1月隧道内外温差白天明显低于夜晚,A错;图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5时左右,D错。故选C。

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依靠黄河水灌溉,不合理的灌溉极易引发盐碱化等土壤退化现象。研究农业节水模式可为河套平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表为河套灌区三种农业节水方案。完成5-6题。

节水措施

方案内容

基准方案

骨干渠道混凝土衬砌比为6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6

渠系节水方案

干渠、分干渠、支渠混凝土衬砌比为7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0

田间节水方案

土地平整、畦田改造,喷灌、滴灌覆盖比例增加10%,地膜覆盖、免耕面积增长20%

注:衬砌指为防止围岩变形或坍塌,沿隧道洞身周边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衬砌技术通常是应用于隧道工程、水利渠道中。

5.与基准方案相比(    )

①渠系节水方案可减少沿途下渗量     ②田间节水方案可增加黄河引水量

③渠系节水方案可增加沿途蒸发量     ④田间节水方案可减少农田蒸发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田间节水方案治理盐碱化效果更好,是因为(    )

A.地表盐分淋洗增多 B.水盐运动减弱

C.地下水排盐量增加 D.灌溉水含盐量少

【答案】5.C 6.B

【解析】5.由表可知,渠系节水方案与基准方案相比,增加了衬砌比,减少了渠道内的下渗量,在农田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引黄河水量减少,沿途蒸发量减少,①正确,③错误;田间节水方案通过地膜覆盖减少了蒸发量,通过滴灌等措施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减少了下渗量,因此减少了黄河引水量,④正确,②错误。①④组合正确,故选C。

6.田间节水方案减少了农田灌溉水下渗量,减缓了地下水的上升幅度,降低了水盐运动的强度,治理盐碱化效果更好,B正确;田间节水方案淋洗作用较弱,A错误;田间节水方案地下水排盐量没有增加,C错误;没有改变灌溉水的含盐量,D错误。所以选B。

舟山海域的海水理化性质变化复杂。下图为“舟山局部海域某年7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据此完成7-9题。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3张

7.与M-N沿线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相符的示意图是(    )

A.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4张 B.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4张

C.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6张 D.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6张

8.该月,观测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高值区出现在西北部,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天气状况 B.陆地径流 C.水域深度 D.暖流流经

9.研究该海域温度变化主要服务于(    )

A.渔业生态 B.海水淡化 C.海洋航行 D.海盐生产

【答案】7.C 8.B 9.A

【解析】7.据图可知,从M到N经过一个低压中心,且M(30.6°N)离其更近,排除A、B。仔细看C、D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点在30.7°N,图上显示该纬度水温大于25°,C正确,D错误,故选C。

8.据题目可知,该月为7月,是北半球夏季。该区域为舟山海域,夏季陆地温度高于海洋,陆地径流的水温也应当高于海洋水温,西北方向有长江注入,故水温较高,B正确;该海域天气状况、水域深度,洋流差别不大,因此不是表层海水温度高值区出现在西北部的主要影响因素,ACD错误,故选B。

9.该海域是舟山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水温对渔业影响较大,因此研究该海域温度变化主要服务于渔业生态,A正确;该海域距离海岸线有一定距离,不适合布局海水淡化和海盐生产,BD错误;该海域位于亚热带,无结冰期,海域温度变化对海洋航行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A。

“链主”企业(产业链主导企业的简称)是产业链的“领头雁”。近年来,国有企业持续发挥“链主”作用,带动、帮扶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成长,持续打造重点领域中的产业同盟军,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式发展优势。江苏某集团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带动徐州1000多家、全球4000多家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形成极具竞争优势的供应链融通模式。据此完成10-11题。

10.“领头雁”企业与“群雁”企业之间的主要联系是(    )

A.空间联系 B.信息联系 C.生产联系 D.技术联系

11.供应链融通模式的好处主要是(    )

A.共用基础设施,减少浪费 B.加强协作交流,扩大规模

C.加强相互竞争,提升技术 D.选择最优区位,降低成本

【答案】10.C 11.B

【解析】10.由材料可知,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式发展是“链主”企业带动、帮扶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说明“领头雁”企业与“群雁”企业之间主要是生产联系,C正确;“领头雁”企业与“群雁”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空间联系、信息联系和技术联系,但这些并非主要联系,排除A、B、D。故选C。

11.供应链融通模式是“链主”企业与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融通联系,是相互协作而非竞争,C错误,B正确;供应链融通模式下,企业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距离,不一定能共用基础设施,排除A;该模式不是跨国公司的布局模式,企业在布局时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一定布局在最优区位,排除D。故选B。

喀斯特洞穴系统的烟囱效应(下图)是指洞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使气流从温度高的区域流向温度低的区域的现象。它为喀斯特地区的地一气交换增加了一个通道,对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碳汇是指碳酸盐岩通过岩溶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无机碳的形式储存的机制。我国喀斯特地区面积广大,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区域。完成12-14题。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8张

12.图示主要气流的流动特征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烟囱效应较北方明显的原因包括(    )

①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南方降水比北方多

②南方土壤疏松深厚,利于地表水下渗

③南方碳酸盐岩的风化更强

④南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更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目前提高我国“碳中和”能力最有效的措施是(    )

A.采用碳捕捉技术 B.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C.植树造林 D.垃圾分类回收

【答案】12.D 13.C 14.C

【解析】12.由材料可知,喀斯特洞穴系统的烟囱效应是指洞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使气流从温度高的区域流向温度低的区域的现象。春季和秋季,洞内外温差较小,气流流动少,烟囱效应不明显,AC错误;夏季洞外气温高于洞内气温,空气主要从洞外流向洞内,与图示主要气流方向相反,B错误;冬季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气温,空气主要从洞内流向洞外,与图示主要气流方向一致,D正确。故选D。

13.喀斯特洞穴系统烟囱效应的区域差异与北方相比,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湿热季节长,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受到的风化、溶蚀作用更强,喀斯特洞穴更深、更宽广,洞穴内外温差更明显,烟囱效应较北方更明显,①③④正确。土壤分布在洞穴之外,且疏松深厚的土壤保水能力强,减轻了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蚀作用,②错误。故选C。

14.提高“碳中和”能力的措施植树造林的“碳中和”效益显著,是目前提高我国“碳中和”能力最有效的措施,C正确;碳捕捉要消耗大量动力,难度较大,因而不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A错误;我国一直积极参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国际合作,但国际合作的“碳中和”工作最终仍然落实在各国进行,其实际效果不可控因素较多,不是主要措施,B错误;垃圾分类回收是资源循环利用的措施,不是提高我国“碳中和”能力的主要措施,D错误。故选C。

新疆博格达山地是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演替的典型范例。下表为1997~2016年博格达山地垂直带分界线海拔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5-16题。

年份自然带类

温带荒漠草原带——山地草原带

山地草原带——山山地针叶林带

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高山草带——高山垫状植被带

高山垫状披被带——冰雪带

1997

1257m

1770m

2702m

3269m

3643m

2004

1245m

1762m

2706m

3283m

3659m

2016

1185m

1759m

2730m

3293m

3690m

15.下列关于博格达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97年自然带带幅宽度最大的是高山垫状植被带

B.1997~2016年,所有自然带带幅宽度均略有增加

C.相比于1997年,2004年自然带上限升高最多的是高山草甸带

D.相比于2004年,2016年自然带面积增长最大的是山地草原带

16.导致温带荒漠草原带带幅宽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B.大风天气日数增多

C.土壤有机质分解快 D.植被覆盖大幅提高

【答案】15.D 16.A

【解析】15.博格达山地处气候相对干旱的新疆地区,根据图中山地自然带的植被类型分析可知,相比于2004年,2016年该山的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下限处于下降趋势,温带荒漠草原带一山地草原带也处于下降趋势,两处植被带中的草原带都有下降趋势,说明山地草原带的以面积增长为主,且增长面积最大,而其他自然带相比于2004年,2016年的自然带下限都上升,说明面积减小,D正确,B错误;据表中数据可知高山垫状植被带自然带带幅宽度小于山地针叶林带,A错误;据图表信息可知相比于1997年,2004年自然带上限升高最多的不是高山草甸带,C错误。故选D。

16.据材料可知,温带荒漠草原带宽幅呈现缩小的趋势,据此分析可知是由于水分条件的改善,导致其他自然带侵入了温带荒漠草原带,从而造成了温带荒漠草原带面积缩小,冰川融水有所增加是该自然带水分条件改善的主要原因,A正确;大风天气日数增多,土壤侵蚀加剧,不利于其他植物着生,有利于温带荒漠草原带带幅宽度变大,B错误;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其他植物着生,有利于温带荒漠草原带带幅宽度变大,C错误;植被的演替是渐进的,原有植被非常稀疏,不会出现短期内植被覆盖大幅提高的状况,D错误。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2021年,印度人口13.9亿,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该国城镇化水平34.5%,低于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国内人口出现跨区域迁移。该国粮食生产基本自给,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但粮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

材料二  2020年,印度提出“自立印度”经济方案,推动本土制造、本土市场和本土供应链发展。但有学者认为,该国宜发挥劳动力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工业品,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图左为印度略图,图右为2021年印度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及重要产业部门。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9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10张

(1)从气候角度,简述该国常限制粮食出口的原因。(4分)

(2)指出该国人口迁移方向,并简析其主要原因。(6分)

(3)说明该国宜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的理由。(6分)

【答案】(1)西南季风不稳定(季风不稳定),降水变化大(降水年际变率大或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水旱灾害频繁或洪涝、旱灾频繁)。

(2)向南(西南)。推力:北方农业人口多。拉力:南部港口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高,投资环境好)。

(3)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较低;工业品附加值低,宜海运;海运便利;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显著。

【解析】(1)该国为印度,位于南亚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旱涝灾害频繁。受其影响,粮食产量不稳定,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该国粮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

(2)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可知,人口迁移的方向为往南部和西南部迁移。人口迁移是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从迁出地的推力来看,北部为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从迁入地的拉力来看,南部港口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更好的投资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人口迁入。

(3)印度人口众多且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劳动力丰富;出口导向型工业多为代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较低;该国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口,海运便利,利于运输附加值较低的工业品;出口导向型工业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广阔;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利于产业集聚,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显著。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二;费尔干纳盆地,又称费尔干纳谷地,是天山和吉萨尔一阿赖山的山间盆地,西面有口敞开。绿草成荫,农田密布,盛产棉花,人口稠密,被我国古人誉为“西域江南”。费尔干纳盆地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不太冷,夏季炎热,降水量约为300-500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降水集中于冬季 ,盆地中央有盐碱滩,农业生产高度依赖灌溉,灌溉水源主要是地表径流,苏联时期修建了大费尔干纳、南费尔干纳和北费尔干纳等几条灌渠将盆地内的数十条河流连接,形成庞大的水利系统。

材料二:图1位费尔干纳盆地地形示意图,图2为2020年盆地内农田逐月灌溉量。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11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12张

(1)分析山地对费尔干纳盆地成为“西域江南”的贡献。(6分)

(2)分析费尔干纳盆地中央盐碱滩的成因。(6分)

(3)据图文材料分析盆地内5-9月的平均的逐月灌溉量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1)北部山脉阻挡减少冬季风的影响;西部有开口利于西风进入形成地形雨;山上大量冰川融水提供了水源;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利于农业的发展。

(2)盆地中央海拔较低,地下水埋藏浅;盆地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3)5月灌溉量较少,因为费尔干纳盆地冬季降雪多,春季冰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较好;6-8月灌溉水多,因为6-8月降水少,因温度升高,蒸发增强,土壤失墒,需要更多的灌溉水补充;9月灌溉水少,因为区内主要农作物在9月收获,对灌溉水源的需求减少。

【解析】(1)“西域江南”说明较同纬度和同海拔地区,水热条件较好,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冬季气温不是很低”,由于北部有山脉阻挡冬季风的影响,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小,气温较高。降水主要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地表水主要从补给类型的角度分析,该地位于西风带,材料中“西面有口敞开”,利于西风进入,形成地形雨;该地多山,且海拔较高,冰川分布广,山上大量冰川融水提供了水源;盆地边缘容易形成冲积扇或者洪积扇,促进人口与农业的集聚。

(2)盐碱滩的形成与平坦地形、蒸发旺盛有关。有河流的补给地下水,盆地中部海拔较低,地下水埋藏浅;该地灌溉工程众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且该地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蒸发的过程中,盐分通过土壤毛细到达表面集聚。

(3)可从水量收入、支出、用水需求等角度分析。该地降水集中于冬季,冬季积雪多,在春季5月的时候,大量积雪融化,补给水源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灌溉用水量较少;夏季降水量少,但是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极少,所以农业需水量大,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该地盛产棉花,到了秋季9月时,因为区内主要农作物在9月收获,基本上收割完毕,需水量减少,对灌溉水源的需求减少。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我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之一。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沙尘暴发生频次不同。研究表明,近年来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出现频次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阶段性模拟仿真冲刺卷(辽宁专用) 高考模拟卷(四) 第13张

(1)简述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

(2)图示乙地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而甲地明显较多,试分别分析原因。(8分)

(3)说明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多发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图示东南部和西北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多。

(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大。

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侧,)受盛行西风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相对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不易起沙。

(3)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将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带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1)读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图,结合图例可知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不均,东南部和西北部年总日数较少,最高值区出现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

(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易起风,故沙尘暴多发;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强,大气湿度较大,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故沙尘暴少。

(3)沙尘暴多发,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散失,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沙尘覆盖植物,影响植物进行正常生长,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