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高考中的文学效果题
【2023 新课标二】
T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久远,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
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
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T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
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
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改句双音节的“跳舞、踱步、鸣叫”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3 全国乙】
T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①原文以排比形式列举了生活中的四种情形,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②原文中“一起”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③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2023全国甲】
T9.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③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
T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参考答案: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2022新高考一】
T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T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①设问:一问一答,从多个角度回答了研发失败对栾恩杰和航天工作者产生的影响,引人思考;②排比:用三个“意味着”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表达出来。
【2022新高考二】
T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T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他”通常指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留恋。
【2021新高考一】
T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参考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T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2021新高考二】
T8.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①照应前文对“猖”的解释,即“'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②跑是放猖的高潮,文章使用多个“跑”,写出了这一过程的喧闹和纷乱;③连用多个“跑”,节奏较为急促,写出了参与者的兴奋感。
【2021全国甲】
T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参考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2020新高考一】
T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T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2020新高考二】
T8. 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参考答案: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2020全国一】
T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2019全国一】
T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参考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6分)
【2019全国二】
T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T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019全国三】
T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参考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涂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T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人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