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阅刊”并设为星标!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
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柳宗元笔下郭橐驼的种树诀窍,细细思忖,又何尝不是育人之法呢?其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种树”喻“育人”,如成语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俗语也说“小树要砍,小孩要管”。
作为青年的你对此有何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简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解析与写作指导】
本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种树与育人”,即以种树之道来比喻“育人”,也就是用种树方法来培育人才。该话题,由课文《种树郭橐驼传》引申而来,较好地体现了教考衔接理念。材料涉及三个信息点:
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此语出自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 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推衍至人才培养方面,则体现出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语出自《管仲—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意思是说,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因此,这句话寓意着国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接续、繁衍、传承。而往往培育人才,收获也是丰厚的。
三、“小树要砍,小人要管”。此语为民间俗语,意思是说,小树只有砍掉多余的枝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对孩子要从小严格管教才能成才。
三者之间,内容上是有关联的,但是有主次之分的。以“一”为主,“二”、“三”为辅。
可以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单独立意。如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习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也可以结合后两者立意。如,一二结合,培育人才要遵循规律,顺应天性;同时育人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一以贯之。一三结合,培育人才既要顺应天性又要严格管教。
【参考立意】
1.天性养才能,规律致远方;
2.于天性中成长,于德才中盛开;
3.让规律规范人生,让德才千里通明;
4.始于天性,久于规则,成于品德;
5.与天性同行,与规律同在,方能德才兼备。
【范文参考】:
以树喻人:顺应天性,培育英才
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种树之法,其要诀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将树的生命力与人的天性相结合,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而当我们以“种树”喻“育人”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理念呢?
众所周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对育人的生动比喻,也是对教育目标的深刻阐述。树木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呵护和培育,才能茁壮成长;同样,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长期的悉心培养和教育,才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人的全面培养,是对人的潜力的挖掘和激发。
俗语也说,“小树要砍,小孩要管”。这不仅是对树木和孩子成长的必要关注和管理,更是对两者生命力的尊重和呵护。树木需要修剪枝叶,去除杂草,才能更好地吸收养分,茁壮成长;同样,孩子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尊重他们的天性,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约束和管理,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是育人的核心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有思想、有能力、有品质的人才。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种树”与“育人”都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正如树木需要阳光、雨露、土壤等自然条件才能茁壮成长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呵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给予他们必要的挫折和磨练,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仅是一种种树的方法,更是一种育人的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力,培养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60分)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一类文
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 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鲜明,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C.能严格54~60分
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所选文体特征鲜明。二类文
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符合
明确。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题意
48~53分
限定的主题要求。D.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三类文
旨,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42~47分
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基本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基本
四类文
主旨,局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符合
题意
36~41分
陷,如残缺、思路混乱。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不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偏离 五类文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题意
35分及以下
要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补充说明: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等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三)其他问题扣分
1.完全偏离题意的作文:最高不超过25分。
2.未结合材料的作文:未结合材料但扣题的36—45分之间,一部分扣题的不超过30分,完全偏离题意的不超过25分。
3.套作:对已有文章简单改写,按五类文评分(35分及以下)。
4.抄袭:需要提交被抄袭文章,10分及以下评分。
5.对于抄试卷材料:抄100字以内的正常打分;抄100到300字的,40分—25分之间评分;抄300到500字的,25—10分之间评分;抄500字以上的,10分及以下评分。语文阅刊(yuwenyuekan) (yuwenyuekan)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验证性偏见”: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念,往往会选择性地“发现”那些能证明自己的“有利证据”,而对那些明显的“不利证据”视而不见。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是先下结论,再去寻找对结论有利的证据,有意无意忽略不利证据。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破除“验证性偏见”的迷思
在心理学现象中,有一种被称为“验证性偏见”的现象,其含义是人们常常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念,会选择性地“发现”那些能证明自己的“有利证据”,而对那些明显的“不利证据”视而不见。这一现象对我们的思考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认知,这些信念和认知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基石。然而,如果我们过于依赖这些信念,陷入“验证性偏见”的陷阱,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对世界的全面和客观的理解。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信念并不一定是绝对的真理,而只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证据,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其次,我们必须警惕“验证性偏见”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遵循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以确保我们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如果我们因为“验证性偏见”而忽略或否认不利证据,那么我们的研究结果就可能存在偏差,甚至可能误导科学的发展。因此,科学家们需要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尊重事实和数据,避免“验证性偏见”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验证性偏见”不仅存在于个人层面,也存在于社会层面。在某些情况下,社会舆论、政治立场和商业利益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我们需要通过多元的信息来源和全面的分析方法来纠正“验证性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世界。
综上所述,“验证性偏见”是一个我们必须警惕的现象。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事实和数据、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避免陷入这一陷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推动科学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警惕“验证性偏见”,并努力克服这一现象对我们思考和行为的影响。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对信息和证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证据,并与之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和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推动科学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提升人类的智慧和文明。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3年的夏天,北大教授姚洋在毕业典礼上对即将毕业的北大学生说:“乐观者赢得未来,悲观者赢得现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联系实际,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乐观”是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悲观”是指精神颓丧,对事物的发展缺乏信心。我们通常说的“悲观”意味着消极颓丧,是一种不足取的负面情绪。
北大教授的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乐观”与“悲观”,与之相对的另外两个词——“未来”与“现在”。
作文题中,“悲观”“乐观”并举,且能分别“赢得”现在与未来,说明此处“悲观”的含义应是偏正面的。且“毕业典礼”的致辞,多有劝勉、激励、祝福之意,作为师长的姚洋教授将这句话赠予学子们,当然也是肯定“悲观”的情绪价值。
考生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乐观者会赢得未来,悲观者会赢得现在。
在写作立意时,要将两句话综合起来思考,用辩证分析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偏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
乐观者赢得未来,是因为乐观者有坚定的信心,有开阔的胸襟,对诗和远方有执着的追求。因为有执着的追求,所以不会放弃;因为看得清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因为懂得事物发展规律,知道发展的过程总是曲折的,所以不会急功近利。
悲观者赢得现在,是因为悲观者有清醒的头脑,看得清当下的局势。审题时,要注意材料的背景——“2023年的夏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悲观者,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造成困境的原因有足够认知,这样的人不会盲目乐观。因为有深刻的认知、全面的了解,所以他们才会有务实的态度,才有可能想办法应对,才有可能战胜当下的困难。因此,以适度的“悲观”心态,看清危机与困境,是很有必要的。
一个人想要做成伟大的事,必须既是乐观者,也是悲观者。
如果只有悲观,就会因为看不到明天的希望而陷入深渊;如果只有乐观,就会因为看不到今天的问题而飘在云端,让希望成为海市蜃楼。
【参考立意】
①既要执着地相信未来,也要清醒地认知现在。
②有坚定信念与乐观精神,也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③有悲观之清醒、理性,更有乐观之积极、向上。
④“悲”观当下,“乐”见未来。
⑤乐观犹如主旋律,悲观恰似伴奏音,二者和谐,人生方能高歌。
【范文参考】:
未来与现在:乐观与悲观的博弈
在2023年的夏天,北大教授姚洋在毕业典礼上向即将扬帆远航的学子们道出了一句深具哲理的话:“乐观者赢得未来,悲观者赢得现在。”这句话犹如一颗种子,落入我的心田,引发了我对未来与现在,乐观与悲观的深深思考。
乐观者,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他们坚信无论现在面临多大的困难,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这种乐观的态度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赢得胜利。像托马斯·爱迪生,他在发明电灯前失败了上千次,但他的乐观精神使他坚持下去,最终照亮了世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乐观者通过他们的坚持和努力,确实可以赢得未来。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悲观者的存在。他们往往对现实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对未来持谨慎甚至悲观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加冷静,更加注重现实的利益和短期的成果。因此,悲观者在很多时候能够赢得现在。他们通过深思熟虑,规避风险,把握现在的机会,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选择成为一个悲观者,只关注现在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因为过于悲观会使我们失去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乏味和无趣。而乐观,虽然可能会让我们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但它却能够激发我们的潜力,使我们在追求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对未来保持乐观,又要对现实保持清醒。我们需要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挑战,用悲观者的谨慎去处理现实的问题。这样,我们既能够赢得未来,又能够把握现在。
这种平衡的态度,我称之为“现实的乐观主义”。现实的乐观主义者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他们并不盲目。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的困难和挑战,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现状,去追求更好的未来。他们既能够享受现在的生活,又能够积极地规划未来的蓝图。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和优点。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哪一种态度更好,因为这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个人的选择。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现实的乐观主义者,既能够赢得未来,又能够把握现在。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语文阅刊(yuweyuekan)
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
②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司马光)
③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帕斯卡尔)
④致知在格物。(《礼记》)
⑤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巴金)
⑥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葛洪)
名言警句是思想智慧的结晶,能给人启迪,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句,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关联,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本次作文题要求从六句名言中选取两三句,理解其内涵并建立关联,从而确定立意并撰写文章。这六句名言涵盖了多样性、合作、谦虚、求知、真理与适应变化等多个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每句名言的深层含义。例如,孟子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强调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司马光的“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则强调了合作与共享的重要性;帕斯卡尔的“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则提醒我们保持谦虚和进取的心态。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名言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立意。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孟子和司马光的名言,探讨在多元社会中,如何通过合作与包容来欣赏和利用事物的多样性。或者,我们可以选择帕斯卡尔和《礼记》中的“致知在格物”,强调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保持谦虚和好奇心的重要性。
在确定立意后,我们需要合理引用名言,并结合具体事例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应展现出对名言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同时,要注意保持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题旨在通过解读名言警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多样性、合作、谦虚、求知和适应变化等主题,并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撰写文章时,我们应充分理解名言的内涵,建立内在联系,明确立意,并合理引用名言进行论证。
【范文参考】:
格物致知,共创未来
古人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又言:“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这两句名言警句,对我触动极大。前者揭示了万物之间的差异性,而后者则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差异性与协作性,实乃自然与社会之根本属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若论差异,帕斯卡尔曾言:“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此言深刻地揭示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正如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正是这种差异,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我们要珍惜并发挥这种差异性,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然而,仅有差异性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司马光所言:“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没有哪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单凭一人之力能够完成的,无论是在科学研究、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合作。从微观角度看,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团队,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正是“共”的力量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差异性与协作性的完美结合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格物致知”。《礼记》中提到:“致知在格物。”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与他人协作。
当然,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刻舟求剑。正如葛洪所言:“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我想引用巴金的一句话:“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我们要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同时,我们也要忠实地生活、真诚地待人、勤奋地做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我们要珍惜并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我们要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致知在格物”,我们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常制不可以待变化”,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应对变化。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差异性和协作性为基石,以格物致知为方法,以创新思维为动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五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在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村民们对哪吒的偏见让哪吒也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坏小孩”。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镜中我”效应,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材料二:近日,东方甄选董宇辉“小作文”风波在互联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事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网上的巨量声音,他选择不争辩,只坚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悟与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人评价与自我认识”呢?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通过电影中哪咤的事例印证现代心理学中的“镜中我”效应,表明个体常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形成对自我的认识,他人评价可以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而且很显然,村民们的评价对哪吒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
第二则材料是热点素材董宇辉“小作文”事件,董宇辉在面对外界各种评价时,选择坚定自我,不理会他人评价。写作要求中已明确该材料作文是围绕“他人评价与自我认识”的二元思辨作文题。他人的评价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在对待他人评价时,要客观分析、理性对待,避免他人评价的负面影响,而对于正确、有益的建议则需要积极吸取,助力自我成长。
【参考立意】
走出他人负面评价,建立自我认同
吸收群星之光,绽放璀璨人生
【范文参考】:
他人之镜与自我之光——对“他人评价与自我认识”的思考
人生在世,如同漂泊在浩渺无边的海洋中,既需要他人的指引,也离不开内心的灯塔。对于“他人评价与自我认识”,我们应如何看待?我认为,应兼听他人之言,但更需坚守本心,因为自我认识才是人生的舵手。
哪吒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镜中我”效应的例证。村民们对哪吒的偏见,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反射出哪吒“坏小孩”的形象,使他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然而,我们是否应完全被这面“镜子”所左右?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光芒,这是我们内心的“真我”,不应被外界的评价所遮蔽。
这就好比在浓雾中航行,他人的评价像是四面八方的声音,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诱惑,有的恐吓。如果我们完全依赖这些声音,就会迷失方向。此时,我们需要的是内心的灯塔,那是我们的自我认识,是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只有它,才能指引我们走出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
董宇辉在面对网上的巨量声音时,选择了不争辩,只坚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内心的灯塔。他明白,无论外界如何评价,都不能改变他的“真我”。这种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应完全忽视他人的评价。事实上,他人的评价往往能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新视角。正如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应把他人的评价当作一面镜子,通过它来反思自己,但最终的判断和决策,还应基于我们的自我认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他人评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自我认识,就很容易被这些评价所左右,失去自我。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他人评价与自我认识之间找到平衡。
总的来说,他人评价与自我认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兼听他人之言,但更需坚守本心。因为,只有内心的灯塔,才能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人生航道上,让我们携带着内心的灯塔,用自我认识照亮前行的路,也照亮他人的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活出真正的自我。
【评分细则】
①抄袭:
抄录他文占一半,或抄录试题阅读文段占一半,10分以下赋分;
抄录不到一半,可以不视为抄袭。(减去抄录部分,按剩余字数评分)
②套作或文体不明,酌情扣分。
③篇幅:全文≤100字10分以下
100字≤全文≤300字15分以下
全文≤400字20分以下
全文≤500字30分以下
全文≤600字36分以下
600字≤全文≤800字每少50字减1分。
④无标题扣2分,只有标题无正文给2分。
⑤标点符号错误多,扣1分。
⑥错别字,每错一字扣一分,不重复计算。
更多资源请加入 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②14648143③1130949986④1131110449(不必重复加)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投稿:120156131@qq.com,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 QQ120156131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小学试题作文(shitizuo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