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四季读书网 3 0
    【写在前面的絮语】
今天文章的主要内容源于笔者2008年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第10期上的一篇文章。由于原文中的样例试题过去很多年,有些陈旧,因而将样例试题进行了替换,更有利于读者借鉴迁移。
高三4-5月,要引领学生回归教材抓基础。尽管在多种版本并行的高考形势下,最近几年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内容的特别少,但高考前,熟悉巩固基础知识不能依靠刷题,还是要抓教材的原型知识。
 注:文中提到的教材,是上一版人教版教材(2007年版),文章修改于2018年1月,此次发文前对文章进行了微调。      

走进教材与走出教材——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高考复习中,部分师生围绕教辅资料进行复习,教师讲解例题和学生做习题成了复习的核心,片面追求练习的数量和难度,这种做法显然不可取。如果认真研究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其命题强调以教材基础知识为切入点,突出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考查的知识随机性增大,今年的“热点”不一定是明年的“热点”,这就意味着教材上的主干知识都有可能成为“热点”,因此,按照大纲要求,回归教材进行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高三复习要回归到教材中去,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问题,二是有效的操作问题。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早就意识到复习要回归到基础、回归到教材中,但究竟如何操作才有实效,却让许多教师感到无从下手。而对学生来说,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认为多做题就能提高成绩,而对阅读教材、回归教材的作法并不重视,还有一部分同学知道教材知识重要,但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才有效。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回归教材的重要,然后再教学生如何回归教材,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笔者近年复习中的一些做法。
一、开展专题讲座,引领学生回归教材
在高二学期末,开展一次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高考命题趋势》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高考命题取材于教材,基础问题直接来自教材,能力问题来自对教材问题的变形,创新问题则是对教材知识的提升,通过这个微讲座,使即将进入高三的这些学生重视教材,利用暑假通读教材,落实基础知识。仅以2013年北京高考试题中的客观题为例,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因为,2013年北京化学高考试题源于教材的试题比较多,考查的知识非常基础,这里列举几个试题。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第1张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第2张

解读:该素材源于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64页实验3-4,试题考查的内容源于教材但比教材更加重视逻辑推理。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第3张

解读:该题中的实验装置及素材源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42页“科学探究”实验以及第51页实验3-1,是将教材中涉及生成乙烯的方法及检验的知识整合在一个试题中考查,这样的整合和呈现引领学生要学会将知识进行关联。
当然,2013年北京化学试题的第6、7、8、11一些选项也来自于教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其实,各省市的高考题很多都是源于教材的素材,所以,高考复习一定要降低复习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基础,回归教材,以不变应万变。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出示这些题的同时,让学生翻到教材对应的页数,找出高考题中的选项或题图,让学生感受教材与高考题的相同与不同。通过这种讲座的引领,学生首先在意识上重视了教材知识,行动上才会阅读教材。当然,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尽管知道阅读教材的重要性,但仍然不知道怎样去阅读教材,哪些内容是重要的,需要精读,哪些内容是只需了解的,泛读即可,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一般来说,凡是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和对应方程式的知识,是Ⅲ级重要知识(也就是高考说明中应达到理解与应用层次),凡是教材中无演示实验、只有方程式的知识,是Ⅱ级重要知识(也就是高考说明中应达到理解层次),无实验又无化学反应的知识,为Ⅰ级要求知识(也就是高考说明中应达到了解层次)。按照这个基本原则,对照高考说明中的内容要求,学生基本能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当然也可以发给学生教材的导读提纲,引领学生通读教材。    

二、将教材上的重点知识改编成试题,发展学生认识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不断地练题、考试,学生和老师一直处于疲惫状态,可是练了很多的题,有些学生的成绩还是提高不了,这时候一定要让他回到教材。教师只需将教材上的典型实验或教材的基础知识改编成习题,就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基础知识的薄弱,从而毫不犹豫地回到教材去。实践发现,当高三学生做了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第4张

三、将典型的高考试题再加工,深化教材的认识深度
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要重视教材,回归教材,因为高考试题很多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受学生认知的限制,教材编写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对一些问题不可能挖掘太深,有的仅仅是一个结论,没有过程的展示,也没有证据推理,这其实给我们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比如,碳和浓硝酸的反应,在必修1中只有一个反应方程式,2017年北京高考第12题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试题落实“证据推理”。由于是以选择题呈现,很多探究内容不能表达出来,但这个素材很好,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命制了如下试题: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第5张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第6张

(5)分析上述现象,得出使硝酸成功分解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

通过该试题,可以修正我们的原有认识:浓硝酸溶液中挥发的硝酸分子受热或见光易分解,在溶液中的硝酸加热或见光不易分解。

四、在高考题中寻找教材的原型,体会高考素材的选择    

高三复习中,一定会练习以往各省市高考题,需要教师不仅要解析做题的思路、方法,更要解析试题对应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实验题,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实验原型,告诉学生很多高考实验题就是对教材实验的变型、改造及整合,所以复习必须回归教材,抓纲悟本,吃透教材基础,一通百通。比如,在使用2016年北京第10题时(见案例6),不要急于给学生订正答案,而是问学生:题中涉及到的知识在教材中出现过吗?带领学生领会该题是将必修2第75页:乙醇可以被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直接氧化为乙酸;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52页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26页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命制而成的,所以,回归教材落实基础很必要。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第7张

除了关注北京试题,也会用其它省市的高考试题做引领。以全国卷试题来说,曾经连续多年考查有机实验试题,所用的装置,均可在教材中找到原型,具体试题略,装置如下: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第8张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 第9张

  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28题的装置原型来自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的章图,这里出现的球形冷凝管继续出现在2013年全国卷Ⅰ第26题、2014年全国卷Ⅰ第26题的设问中,仔细对比2013年全国卷Ⅰ第26题和2014年全国卷Ⅰ第26题还有很多相似的内容均来自教材的基础知识。
    当然,笔者引领学生回归教材教材的作法不只这些,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总之,通过教师坚持不懈的强化与引领,笔者所教的历届学生都很重视教材,尤其在一模之后,学生回归教材的意识很强烈,经常带着教材问问题,而不是就题论题,因此一模到高考之间,学生的成绩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或许就是笔者历届高考成绩比较好的法宝。
教育随笔‖走进教材与走出教材
教材分析‖高中化学第二册系统思考整体把握1
教材分析‖关于第二册系统思考整体把握2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