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
古代高考
“秋闱”
又到高考季,你知道古代高考那些趣事儿吗?了解一下!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这就是古代的高考!
地点:乡试的地点与现代的高考制度颇为相似,都在各省举行,本省生员、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时间:每四年举行一次,每逢鼠、马、兔、鸡年,当年8月初九开始,称为正科,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如遇庆典,比如新皇登基,寿辰等,会另外加一次考试,也被称为恩科,意思是皇帝为天下读书人广开仕途,破格取士的意思。
■ ■ ■
乡试分为三场考试,通常八月初九为第一场,以《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出题。
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300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
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5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从考试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儒家经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核心内容。
■ ■ ■
通过乡试的生员统被称为“举人”,而高获第一名的举人,被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所以现在各省的高考状元称为解元似乎更为合理!当然所有被录取的大学生,是可以被称为举人的!
■ ■ ■
每省一场乡试约有10000多人参加,甚至更多,但每届可选拔举人100至200人,这个录取比例在1%~2%,比起现在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势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科考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1300多年的岁月里,曾经诞生过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历朝中举人的姓名都会被刻在京师孔庙的石碑上,现存石碑将近200多块,为我国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大量的实证。
如能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也就有了被国家任命做官的资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包分配。事实上,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国家包分配的,直到1996年,国家才中止了此项政策。
■ ■ ■
举人还有进一步升迁的机会,他们可在乡试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考试,分为会试及殿试,因中央考试在三月举行,所以也被称为“春闱”,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的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殿试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才被称状元。
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很多人以为连中三元是打麻将的术语,实是谬之千里!
■ ■ ■
状元及第难,三元连中尤其难!
中国1300年的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才17人。分别是:
唐代3名,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崔元翰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
宋代六名,孙何、王曾、宋庠、杨寊、冯京、王岩叟。
辽代1名,王棠。
金朝1名,孟宋献。
元代1名,王崇哲。
明代3名,黄观、李骐、商辂,但是商辂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才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严格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而应该叫做“独中三元”。
清代3名,陈沆、钱棨、陈继昌。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人在历史的长河里大都藉藉无名,而唐宋八大家诸如苏东坡此类的文学大咖们却没有获此殊荣。
这也说明,高考虽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但不是唯一选择,真正有才能的人也许会通过另外的平台展显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请各位考生放平心态,正确认识,应对高考。家长们也应为孩子们合理解压!
祝天下考生,皆得所愿!
■ ■ ■
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用五之地”
品味经典/弘扬国学
传承美德/启迪智慧
中小学传统文化养成读本
青少年课外阅读备考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