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背景介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作为两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关注。项目化学习强调通过真实问题的解决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而跨学科学习则注重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两种教学理念的结合,为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探索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提升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的效果。通过将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融入跨学科作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包括:
构建一种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数学跨学科作业模式,提升作业的设计质量和实施效果。 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探索适合小学阶段的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
(一)项目化学习的理论基础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现实世界的项目中,促进其深度学习和技能发展。PBL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学习者在合作与交流中建构知识。PBL通过真实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发展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技能。
(二)跨学科学习的理论基础
跨学科学习(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旨在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其理论基础包括整体性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整体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整体的过程,知识的应用应跨越学科界限。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具有多种智能,教育应促进这些智能的全面发展。跨学科学习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跨学科作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跨学科作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研究表明,跨学科作业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的跨学科作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设计层面:部分作业设计过于简单,未能充分融合多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 实施层面: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系统的指导,作业实施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不高。 评价层面: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根据现有研究,数学跨学科作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跨学科作业1.0:以其他学科情境或多学科表达方式为主,问题解决过程较为明确,学生的高阶思维难以激发。 跨学科作业2.0:以生活性情境和开放性问题为主,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表达。
三、数学跨学科作业的现状分析
(一)跨学科作业1.0的特点与局限
跨学科作业1.0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作业形式。其主要特点和局限如下:
特点
情境创设:通常以其他学科的情境为背景,例如利用科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来设置数学问题。 问题类型:以良构问题为主,问题的目标、条件和解题途径较为明确。 学科表达:数学知识通过多学科的表达方式呈现,旨在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局限
思维层次浅:由于问题的解题途径较为固定,学生的思维层次较浅,难以激发其高阶思维。 学习体验单一: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体验较为单一,主要停留在数学知识的应用层面,缺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深度思考。 创新能力欠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培养,作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不足。
例如,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作业1.0案例是“人体的血液大约占体重的1/13,血液里大约有2/3的水。小飞的体重是39千克,他的血液里大约含有多少千克水?”此类问题虽然融合了科学知识,但学生的解题方式单一,难以触发深度思考。
(二)跨学科作业2.0的特点与进步
跨学科作业2.0相对于1.0版本,作业设计和实施方面有所进步,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如下:
特点
生活性情境:作业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作业的现实意义和学生的参与兴趣。 开放性问题:问题设计更加开放,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和解决。 多元化学习成果:学生可以通过多学科的表达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形式多样,如调查报告、模型制作等。 优势
思维层次提升:问题设计更加开放,能够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其自主探究和深度学习。 学习体验丰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体验更加丰富,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增强:作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例如,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作业2.0案例是“今年过年,你一共收到多少红包?打算如何管理这些红包?请你选择一个银行,调查各种理财方式、存期、最新的利率等储蓄相关知识,设计一个合适的存款方案。”此类问题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际应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构建
(一)跨学科作业3.0的定义与特点
跨学科作业3.0是基于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理念,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构建的一种新的作业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真实性情境:
项目化作业3.0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这些情境通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劣构问题:
劣构问题是指那些没有明确解题途径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知识体系。这类问题通常有多种解决方法,具有不确定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习成果多元化:
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面作业,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调查报告、模型制作、演示文稿等。这种多元化的成果展示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二)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设计原则
为了确保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有效实施,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内容主题化原则:将数学学习内容统整化,选择核心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作为作业主题。通过主题化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情境真实化原则:跨学科项目化作业应基于真实的情境设计,而非虚拟、夸大的情境。真实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其在复杂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序列化原则:设计一系列复杂且具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分层次地推进项目的实施。任务的设计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具有关联性、分层性和进阶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实践开放化原则:强调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实践过程应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问题解决的切入点、研究方法和实践方式。
评价过程化原则: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素养的综合发展。设计多元化、互动性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实施策略
项目启动:确定项目主题,设计驱动性问题,明确项目目标和预期成果。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启动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过程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指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学生规划和管理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工具,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结果展示: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成果展示会、公开演示、在线分享等,给予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五、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一)设计流程
寻找核心知识,形成主题:
跨学科项目化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例如,在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可以选择“百分数”这一核心知识。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形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主题,如“我的书包超重了吗?”。
创设真实性情境:
基于选定的作业主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例如,近年来脊柱侧弯成为儿童的常见问题,超重的书包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提供相关数据和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
设计驱动性问题:
围绕核心主题,将其分解为若干驱动性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例如:影响小学生脊柱侧弯的因素有哪些?书包多重算超重?目前学校学生书包的平均重量是多少?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减轻书包重量的建议?
确定学科实践方式:
根据设计的驱动性问题,确定具体的实践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进行现场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等。
明确学习成果及公开方式:
最终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如调查报告、倡议书、新型书包设计图等。展示方式也应多样化,如在班级汇报、学校展览、网上分享等平台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二)实施步骤
项目启动: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介绍项目的背景、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分工。
过程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持续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定期检查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结果展示:在项目完成后,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通过举办成果展示会、公开演示和在线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交流经验和收获。
评价与反思:评价应注重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并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形成综合评价报告。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的项目化作业提供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