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古诗词鉴赏真题精编

四季读书网 10 0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雏鹰写作,加★星标★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
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叙事,写词人密州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怀,写词人请战,情豪志壮。
B.上片中“卷平冈”三个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上片结尾二句,写词人在猎场驰骋,像孙权那样英勇无比,亲自射杀了老虎。
D.下片结尾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C.有误,“亲射虎,看孙郎”,是说词人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而不是说他亲自射杀了老虎;故选C。
2.“狂”贯穿全词,词人的“少年狂”,狂在外形,狂在内心。请简要分析。
【答案】狂在外形:词人行为举止狂,比如率众多随从出猎(或词人语气狂,比如他说要像孙权那样挽弓射虎)。
狂在内心:词人“两鬓微霜”仍不服老(或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首先词人的“狂”表现在狂在外形:根据“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词人行为举止狂,劲装出猎且全城百姓出动,规模盛大;其次,词人的“狂”表现为狂在内心:根据“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可知,词人以孙权自比,抒发雄心壮志,以“老”衬“狂”,充分表现出了词人豪情满怀,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结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词人通过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也是词人的内心的“狂”。
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南园(其一)
[唐]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此诗是李贺组诗《南园》之一,大约写于元和十年春,李贺辞官离京,回到故乡昌谷,闲居南园之时。
3.请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诗人由花朵的艳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容颜,以人面喻花面,用语新奇。
B.“可怜”意为可惜,此句描写了日暮时分花落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
C.此诗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园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
D.全诗意象丰富,色彩缤纷,视听结合,画面感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答案】D
【解析】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D.“视听结合”有误,本诗没有听觉方面的描写;故选D。
4.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会写出风格迥异的诗歌。请比较此诗与《雁门太守行》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
【答案】(1)内容:①《南园》通过“花枝”“草蔓”等意象,描绘了生机盎然的田园之景,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②《雁门太守行》则通过“黑云”“角声”“燕脂”“夜紫”等意象,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情感:①《南园》抒发了诗人对南园风物的喜爱之情,委婉地流露出归隐情绪,也隐含着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无奈;②《雁门太守行》则赞扬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报效国家的精神。
【解析】考查比较阅读。本诗: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日莫暮花落,纷飞如雨。作者从视角角度落笔,表现出田园生活的美好。
《雁门太守行》: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这是两诗内容上的不同。本诗:前两句写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南园风物的喜爱之情。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隐含了作者对仕途的无望与无奈之意。
《雁门太守行》: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是两诗情感上的不同。
2022·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呢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D.甲诗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称甲诗“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分析有误;故选D。
6.甲诗以“________”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________”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
【答案】望歌唱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一空:甲诗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歌开篇描绘远见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近处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均为诗人所见,可见甲诗以“望”字领起前四句。第二空:《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歌唱”自己所见;“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风雨”是指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中的“激愤、激怒”是中国人民看到祖国被侵略时内心的感受,愤怒并且进行着反抗,是不屈不挠的反抗战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中“黎明”代表光明与未来,代表“风雨”(苦难)终会过去,生机与希望还会回归这片“土地”,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乙诗以“歌唱”统领作为一只鸟的所见。
7.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
【答案】因为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而且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甲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提到了作者的流泪,其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人是为自己的处境而落泪,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战事持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诗人为国家遭受战争的摧残而落泪,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眼里常含泪水”,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它愿意将“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面对遭受苦难的祖国,愿意倾其所有,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愿意为祖国而献身),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
据此可知,作者创作诗歌的时候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杜甫和艾青之“泪”都饱含对国家的热爱。
2022·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己亥杂诗(其二十八)
[清]龚自珍
不是逢人苦誉[注]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注】 苦誉:极力赞美。
8.依据一、二两句,用自己的话说说龚自珍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龚自珍的朋友是一位狂放、侠义、温文尔雅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意思是:不是我每逢遇到人的时候就竭力地赞誉你,是你又狂放又侠义又温文尔雅。据此得出:龚自珍的朋友是一位狂放、侠义、温文尔雅的人。
9.结合“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说说你在交友方面得到的启示。
【答案】“照人胆似秦时月”是说龚自珍的朋友与人相处肝胆相照,“送我情如岭上云”是说龚自珍的朋友对他情深意切。由此我得到启发,与人交友要坦诚相待,情真意切,给人以温暖。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的意思是:示人以肝胆就像秦时的明月那么亮,送给我的友情又像山岭上的白云那么多。据此得出启示:交朋友要真诚,肝胆相照。同时又要以情待人,给自己的朋友温暖。
2022·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0.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无奈。
B.“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本词中“把酒问姮娥”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词的下片“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神舟飞船在太空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典故出自杜甫,委婉含蓄,别有深意。
D.辛弃疾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位英雄。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作者一次次伤心失落,却让笔下的词焕发出倔强的神采,慷慨纵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A.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选项中“借代手法”不正确,选项理解也有误;故选A。
11.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中秋月夜,作者想象自己乘风飞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祖国河山。②作者托月色清光表达自己想要“斫去”北伐阻碍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及写作手法的理解。作者的这首《太常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诗人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又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爱国,以及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022·浙江衢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学习任务。
刘伯川席上作
[明]杨士奇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注释]①杨士奇:明代大臣。他十四五岁时去拜访父亲的好友刘伯川,应刘伯川之请而作此诗。②琼瑶:美玉,这里指冰。
12.除了深山访友,诗人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请你用“深山访友”或“艺花邀蝶”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答案】示例:踏雪寻梅、喝酒作诗、寒冬赏雪、溪山踏冰、席上赋诗、野桥访梅(四字短语中要有动词。)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根据“深山访友”或“艺花邀蝶”的提示,四字短语中要有动词。根据“飞雪初停酒未消”的意思“山村中的大雪才刚刚停了下来,而我的酒意还未完全消减”,可概括为:大雪初停、酒意阑珊、喝酒作诗等;根据“溪山深处踏琼瑶”的意思“惬意地在这深山野溪旁踩踏着似玉的雪”,可概括为:溪山踏冰、深山踏冰等;根据“不嫌寒气侵入骨”的意思“我不介意这侵骨的寒气”,可概括为:不惧严寒等;根据“贪看梅花过野桥”的意思“只为走过野桥,贪看那高洁的梅花一眼”,可概括为:野桥访梅、恋看野梅等;也可根据题目“刘伯川席上作”并综合诗意,概括为:席上赋诗、踏雪寻梅等。
13.这首诗调动了我们哪些感官去想象诗中的情境?结合诗句分析。(写出两种即可)
【答案】示例:调动视觉,诗句中的飞雪、溪山、梅花等景物,让人仿佛看到青山红梅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调动触觉,“寒气侵入骨”,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冰天雪地里刺骨的寒冷;调动听觉,“溪山深处踏琼瑶”,让人仿佛听到踏碎冰雪的声音;调动嗅觉,“贪看梅花过野桥”,让人仿佛被梅香吸引,一路踏雪寻梅;调动味觉,由“酒未消”联想到唇齿间尚留酒的醇美滋味。
【解析】本题考查感官理解和分析。根据“飞雪”“溪山”“梅花”等景物和“贪看”可知,调动了视觉;根据“踏琼瑶”仿佛听到踏碎冰雪的声音。可知,调动了听觉;根据“寒气侵入骨”仿佛感受到了冰天雪地里刺骨的寒冷。可知,调动了触觉;根据“酒未消”容易使人联想到唇齿间尚留酒的醇美滋味。可知,调动了味觉;根据“梅花过野桥”仿佛诗人被梅香吸引,一路踏雪寻梅,可知,调动了嗅觉。
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城中闲游(唐)
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4.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
A.《古诗源》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常识。A.《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上溯先秦下迄隋代的古诗选集;B.《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C.《唐宋近体诗集》是收录唐宋近体诗的诗集,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D.《万首唐人绝句》是宋人洪迈编撰的,第一次对唐人绝句诗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绝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本诗共八句,每句都是五个字,当是五言律诗,应收录于《唐宋近体诗集》。故选C。
15.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深沉哀怨          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风格。结合“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空锁一园春”可以看出,诗歌语言较为优美,意境幽雅,另外诗歌抒情较为委婉曲折,因此用“清雅委婉”评价诗歌风格较为合适。故选B。
16.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可知,这里写诗人被贬后有许多时间闲游,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池台主人身居要职,但是没有时间赏玩美景;诗人说“永日属闲人”,属于像自己一样无所事事的闲人,看似豁达,实则满含辛酸无奈;结合“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可知,这里写的是园中的清幽之景,有闲适之情,也暗含诗人落寞之怀;结合“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可知,尾联写夕阳西下,众多客人散去,满院的美景又无人欣赏了,此时更加感觉到落寞孤独;结合注解“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可知,本诗的写作背景;据此可知,诗题中“闲游”寄寓了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被贬的感伤及怀才不遇,遭遇冷落的无奈之情。
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
B.五、六两句在写诗人流连忘返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七、八两句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D.在诗中,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这首诗歌是诗人蛰居山阴农村老家时所作,五六句主要描写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并不是思乡之情,所以B错误。
18.当你的朋友因身处困境而烦闷失意时,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一联最适合用来劝慰朋友?并说明理由。
【答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所以这句能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能给人在困境中有着坚持下去勇气,所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适。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这句话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如果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所以这句能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能给人在困境中有着坚持下去勇气,所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适。
2022·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9.【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
【答案】“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0.【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
【答案】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乡思归 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及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用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南宋朝廷的怯懦苟安,表达作者对英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表明自己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
乙诗: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
2022·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表现了悲愤中的一种豪迈气概。
B.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这种比喻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
C.“闲来”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宏才、有为当世。
D.全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答案】B
【解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B.有误,诗的开头“斗十千”“直万钱”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其目的不是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而是为接下来写感情的激荡变化做铺垫。故选A。
22.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写的是: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起高高的帆,远渡碧海青天。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示例二: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根据题目要求,要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结合“赐金放还”的背景,诗句既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豪迈气概。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句的画面。(60字以内)
【答案】示例:水面刚与湖岸齐平,波光荡漾。层层白云同水波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湖水涨湖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阅连成一片”,抓住早春景物的特点,再加上自己恰当、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即可。
示例:湖水刚刚开始上涨,与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24.同样写草,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与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
【答案】①《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写出春天,城内草木丛生。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村托国家残破。②“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草刚露出,但仅能遮没马蹄,写出了早春之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写出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在。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的早春时节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放舟蓬莱阁下
戚继光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面“建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助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2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答案】B
【解析】B.“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错误。颔联意为那浩荡的缘波之上,漂着一叶轻舟,紫石的高山上有装饰一新的画楼。既写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山川依旧,人世浮沉的感慨。并非“隐逸家乡的意愿”;故选B。
26.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答案】复起乡关、以身许国的壮志(或建功报国的自我期许)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主旨。“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意为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诗人虽然因遭奸佞弹劾被罢官,但还想托云寄情,表现了诗人壮志未衰,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
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答案】C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有误,《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故选C。
28.《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解析】考查诗歌的炼字。“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意思是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作别,柳条、藤蔓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一个“系”准确表现出柳条、藤蔓轻盈招展的形态和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的动作,符合春日微风轻拂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2022·山东德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9.下列作品和这两首诗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春望》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石壕吏》                            D.《绝句(迟日江山丽)》
【答案】D
【解析】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A.《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生活环境的艰辛和个人情感上的痛苦,从而推己及人,感慨天下之大,希望能有万间广厦为寒门学士遮风挡雨,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与宽广胸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安定且美好生活的向往;C.《石壕吏》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D.《绝句(迟日江山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表达出诗人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意之中的安然闲适;故选D。
30.两首诗写“花”,分别运用了衬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前诗先写没有景致,使人懒困无聊;然后鲜艳的桃花突现;精神为之一振。以前衬后,突出桃花的惊艳夺目。后诗蝶飞莺啼,皆因花使然,侧面烘托花的芬芳鲜艳。
【解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围绕衬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进行分析。《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大意: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衬托出花的好看,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花的绚烂绮丽;《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大意: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通过蝶飞莺啼,侧面衬托了花的芬芳鲜艳;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1.杜甫眼中,花是美丽的:一种是自由生长,一种是精心管护。由花及人,谈谈这组诗给你的启发。
【答案】我们都希望做生活、学习的主人,宽松、自由的环境有利于我们个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师长们的引导和培养。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根据对“杜甫眼中,花是美丽的:一种是自由生长,一种是精心管护”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叙述即可。
示例:花和人一样,既需要自由生长,也需要精心管护。我们在学习中,希望得到宽松的环境,但却很难做到自制和自律,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帮助。自由生长和精心管护并不冲突,双管齐下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成长环境。
2022·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去蜀注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3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
B.颔联用设问表达在兵荒马乱之时举家迁居的无奈与悲凉。“如何”意为“为何”。
C.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
D.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C.理解赏析不正确,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不相同,本诗中表达了是诗人因年迈衰弱一事无成而悲哀的情感,《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表达了老人愉悦的心情。故选C。
33.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
【答案】二者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茅》诗结尾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这里诗人期盼广厦落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宁愿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直接抒发了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结合“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可知,尾联意为: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诗人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他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诗人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更见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据此可知,《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
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
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
【答案】B
【解析】B.首联“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意思是: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在争相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春鸠”“杏花”都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首联通过鸟鸣、花开,直接把春意写得很浓了,这是正面描写;故选B。
35.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
【答案】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的能力。颈联“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2022·湖北荆门·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注]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宵:夜晚。
36.诗歌第一句从_____角度写离家之远,第二句从_____角度写战争之久。
【答案】空间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意为: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由第一句中的“四千里”可知,诗文是从空间角度写了离家之远;由第二句中的“五六年”可知,是从时间角度写了战争之久。
37.诗歌第五、六句描写了诗人的反常之举。请你指出这种反常之举,并联系全诗分析此举背后的原因。
【答案】示例:①诗人在清冷的月夜,忽步忽立,而在白天却卧看闲云,倦极而眠。这种夜晚活动、白天睡觉的行为是反常的。②从全诗来看,此举背后的原因有:从表面看是因为诗人远离家乡不能与家人团聚,思家思亲而辗转反侧;从深层看是因为战争持续时间长,百姓被迫流落在外,诗人忧国忧民而夜不成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分析。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叙写诗人离开洛城四处漂泊,远离家乡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思亲念家之情隐含其中。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叙写诗人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而兴奋。据此可知,颈联写“宵立昼眠”的这种夜晚活动、白天睡觉的反常的生活细节,一方面是诗人的思亲念家,打破了生活的常规所致;另一方面,是为官军将要平定叛乱,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够回到家园而兴奋所致,也可以说是诗人忧国忧民而致夜不成寐。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友三首(其二)
唐彦谦
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①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寄友三首(其三)
唐彦谦
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
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②音书不肯传。
【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②底事:何事,为什么。
3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
B.“醉呼”句生动再现了诗人和友人醉酒后的狂放情态,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寂落寞。
C.梅花凋零,柳丝如烟,“梅花”句在对春景的描摹中暗含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惆怅。
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
【答案】D
【解析】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第一首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第二首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表述有误;故选D。
39.诗人为什么“最恨东来雁”?你怎样理解诗人对“东来雁”的“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要回答。
【答案】①恨大雁“无情”,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②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第一问:“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意思是:最恨无情的大雁竟然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据此表述即可。第二问:大雁是书信的使者,然而大雁并未捎来友人的信件,无从得知友人的消息,诗人借大雁的埋怨,含蓄委婉的表达对没有友人消息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2022·湖北黄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0.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开阔,诗人因此感到悬心。
C.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
D.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A.“客路青山外”指诗人要去的路在“青山”之外,并非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B.“风正一帆悬”意为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并非让诗人感到悬心;D.“归雁洛阳边”是让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不是“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故选C。
41.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这首诗写的是乡愁,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写出思乡之情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感情。诗歌首联写出飘泊羁旅的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蕴含旧事物终究阻挡不住新生力量的哲理;尾联见雁思亲,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家书到洛阳,点明主旨,表现出诗人的乡愁。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2022·西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①着:遭受。②苦:苦苦,极力。③一任:任凭。④零落:凋谢。
4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题目点明了本词的写作内容。
B.全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出了梅花的与众不同: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
D.本词托物言志,词中梅花正是作者在仕途屡遭排斥后失落惆怅、内心无限悲凉的写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D.有误,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并非是“作者在仕途屡遭排斥后失落惆怅、内心无限悲凉的写照”。故选 D。
43.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词上片呈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词句译为: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再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景描绘即可。

——END——

班主任提醒:失败家长的12个坏习惯!没中一条的都是好父母 !(必读)

莫言:好的家庭教育浓缩为6句话!

班主任提醒:平时都会,考试不对,真正的原因不是粗心,而是“积懒成笨”(再忙也要读一读)

那些年,我们的六一儿童节!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资料来源:网络
综合整理:雏鹰写作
免责声明: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网络,本公众号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都看完了

点个在看再走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