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把握好自己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即当好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
深以为然。
教育就好比种庄稼,四时和地域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也会有所区别,什么时候掐苗、除草、浇水都应遵循植物生长特点。
种田人如何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提醒千万父母:
“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家长投入的精力越往后应该越少。”
父母重视投资孩子当下,胜过未来仓惶补救。
教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剪刀效应”,指的是父母在儿童时期越是耗时耗精力地陪伴孩子,长大后教育越是省心省力。
如果说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都是携带纯白色空瓶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有着最初的起点,最终拉开差距的无非是父母往瓶子里灌输了什么。
父母若是往瓶内无限储蓄优质品性和良好习惯,孩子自然长成出色且三观正的大人。
当父母将早期的情感忽视和疏于管教注入瓶中,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暴躁和厌学。
偶然间,看到一位网友分享自己妈妈的教育方式:
她的妈妈从一年级开始教她写日记;陪她比赛背诗词;
在家里最拮据的时候,更是缩减日常开支只为给她买书;
初中时,她便读完了隔壁书店所有的世界名著,最厉害的是她的妈妈从不会将书扔给她一个人看,而是陪她读书,吃晚饭的时候也会复述书中的内容,讨论有意思的部分。
正因为妈妈在教育路上的陪伴,她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作文一直被当范文在全班读,高中三年,语文稳定在140左右,最终考上了理想院校。
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从未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从此爱上了学习。
优秀的孩子,都是家长从小“陪”出来的,新学期,父母做好以下两点,陪伴才能事半功倍:
1、陪习惯:
低分成绩可以乘胜追击,实现逆袭,但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
小学阶段父母要狠抓孩子习惯,这就要求家长需做到共同阅读、监督孩子认真书写、提醒孩子预习和复习、带领孩子朗读和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2、做表率:
只待在孩子身边属于无效陪伴,有效陪伴是做榜样,在陪伴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想要养出热爱运动的孩子,家长就要带着孩子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
想要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家长首先要从阅读中扩展自身视野。
最好的父母,不是靠说教指挥教育孩子,而是身体力行,将自身行动力转化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初中三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转折期。特别是初二以后,孩子的身心发育变快,几乎同时要面临着来自“学习”和“成长”的双重压力。
这一时期的孩子,通常都会表现出躁动、不安、焦虑,甚至叛逆。怪不得常听人说:“孩子到了青春期,不跳楼就是成功。”
然而,本是父母的一句无心调侃。如今,却正在成为赤裸裸的现实。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指出:每5个中学生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样本总数的20.4%。
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浅薄的社会阅历和缺失的生活经验,都很容易让他们陷入到人际关系的危机中。
一方面,孩子无比渴望被大人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又充满了困惑。因此,在初中阶段,父母要特别留心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接过一位妈妈的咨询。
14岁的女儿上初中后,性情大变,经常顶撞父母。问我是不是青春期叛逆了?
在跟孩子单独沟通时,我发现她始终埋着头,也不肯摘下口罩。这才知道,原来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脸上爆痘的情况比较严重。
“很丑,他们都取笑我。还给我取难听的外号。”于是,女孩变得愈发自卑,多次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向老师告假。
但妈妈却不理解。呵斥她不懂事,就会给大人们添堵。之后更是把孩子生拉硬拽送去学校。谁知隔天,老师就在孩子的手臂上,发现了几道血痕。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善用这两个教子锦囊:
1、多聊天:
上了初中还能和父母有话说的孩子,家庭氛围大多其乐融融,这就得益于亲子间的平等对话。
因此,凡事多和孩子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同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2、察情绪:
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发展不平衡,以及冲动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容易冲动。
这就要求父母出门在外,给孩子留足面子,不当众打骂孩子,日常教育中,不用言语贬低孩子。
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也应当及时关注孩子情绪动态变化,当孩子经常将“我真笨”“我不配活着”挂在嘴边时,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反常行为,就要及时干预,疏导情绪。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其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其独立。”倘若顺序错了,就是在违背自然规律。
也就是说,到了高中,如果父母依旧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管”,那无异于是在扼杀孩子内在的源动力。
其实,许多父母无法放手的背后,通常都是焦虑情绪在作祟——担心孩子学不会;
害怕孩子情绪差;
恨不得一天问好几遍进度能不能跟上......
结果就会导致孩子越学越烦,最终也被焦虑所吞噬。
所谓“渡人先渡己”。父母只有先解决好自身的情绪问题,才能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即,分清楚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又是家长自己的事。
比如日常的作业,是孩子要完成的事。倘若孩子没能按时按质完成,那么就要自己承担被老师批评或考试失利的后果。
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自我管理。
为人父母的情绪稳定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特质。
就像中国梦想教育思想创始人陈武民老师线上课程《焦虑爸妈变形记》所讲:
《焦虑爸妈变形计》之12天线上学习视频,搞定孩子各种“不良习惯”
会让你会循序渐进地学到:
先理解孩子,有效沟通,培养亲密关系。
使用具体方法,纠正坏习惯,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信。
帮助妈妈们不再焦虑、不再大吼大叫,重回冷静优雅,成为孩子的榜样。
全是学完就能用的科学教育方法!
最关键的是,我帮你争取到了19.9元的超值折扣!
不过名额仅限200个!
心动的家长可以试试看!只需19.9元,也许就会有巨大收获!
即可享受专属优惠!
每位成功毕业的家长朋友,
还会额外赠送12本电子书籍,50个家庭教育常见问题,200个免费视频等学习资料。
全方位辅助你科学养育一个优秀卓越的孩子!
想要了解更多家庭教育问题,关注“家课父母课堂”定时推送干货好文。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