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德性 文行天下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宝典
(一)、姓氏称谓——谦称
(1)王侯自称
朕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赤壁之战》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 《左传·僖公四年》
(2)一般人自称
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
一、姓氏称谓——敬称
(1)称君王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析:
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
(2)称臣子
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
一、姓氏称谓——年龄称谓
1.襁褓: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齿龀、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3.总角、垂髫、总髫:指幼年儿童。
4.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5.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6.总发、束发、成童:借指男童、少年。
7.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8.而立之年:三十岁。
9.不惑之年:四十岁。
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11.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
12.古稀:七十岁。
13.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4.期(jī)颐:一百岁。
一、姓氏称谓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的、批判性的、同情的。
2.庙号
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纪年的名称,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亦称“改元”。
5名
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6号
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
二、官职科举——官职
1.中央官职
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下设九卿,合称“三公九卿”。隋唐时期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2.地方官职
秦、汉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地方上主要行政机构是州,州官称刺史。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除在直隶州设知州外,还在地方设知府。
宋代全国大约分二十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3、官职任免升降
(1).任职授官、爵位
l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史记·蒙恬列传》
l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l除臣洗马。《陈情表》
l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l上善其言,征拜为郞。《论衡·命禄》
l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l(荀)彧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l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l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秦策二》《战国策·秦策二》
l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北史·魏收传》
l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l(陈涉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丛子·答问》
2.提升职务
l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l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l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l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l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
3.调动职务
l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l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
l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l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l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4.兼职
l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l羊舌鲋摄司马。《左传·昭公十三年》
l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l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降级免职
l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l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l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
l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l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l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l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二、官职科举
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古代学校:
l庠(xiánɡ):地方学校
l序:地方学校
l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l国子监:明、清时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例句:
l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l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l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三、地理常识
1.江:指长江。
2.河:指黄河。
3.崤:指崤山。
4.函:指函谷关。
5.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6.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8.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8.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9.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10.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
11.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又名“关东”。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12.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四、礼俗常识
1.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2.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一头。
3.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4.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去世。
5.薨(hōn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五、历法
1.纪年法
l干支纪年法: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l帝王年号纪年法: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l王公年次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l年号和干支兼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2.纪月法
l序数纪月法: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l时节纪月法: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l地支纪月法: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3.纪日法
l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l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l特定称谓纪日法:
(1)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望 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望”的第二天叫“既望”
(3)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4.传统节日纪日法
l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l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l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五、古代文化常识题命题八设误
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如把工部和户部的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的说法进行设误。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的知识时,将相似的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在一起。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
说法错误,姻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说法错误,这里的“武”指周武王。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说法错误, “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分辨。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说法错误, “叙事详细”是错误的。
8.增加 、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
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内容,甚至故意解释错误,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容,让考生难以分辨。
六、解题步骤
l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
主要指依靠平时教材知识、历史知识、生活常识等直接判定正误。
l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
这一步相当于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推断,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搜集相关的信息,加以推断。
积累方法:分类串记法
1.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
l院试
中榜者:秀才 第一名:——
l乡试
中榜者:举人 第一名:解元
l会试
中榜者:贡士 第一名:会元
l殿试
中榜者: 进士 第一名:状元
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雅号记忆法
l“诗魔”白居易
l“诗佛”王维
l“诗豪”刘禹锡
l“诗鬼”李贺
l“诗骨”陈子昂
l“诗杰”王勃
l“诗囚”孟郊
l“诗狂”贺知章
l“诗奴”贾岛
l“诗圣”杜甫
l“诗仙”李白
3.文体记忆法
l语录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492章
l编年体:《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
l国别体:《国语》《战国策》,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
l纪传体:“二十四史”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
4.基数记忆法
l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
l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
l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l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l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
l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l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
l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l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l儒家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5记忆官职变动:
l授官职:任、拜、除、征
l提升官职:迁、擢、拔
l调动官职:调、转、徙
l免除官职或降职:罢、贬、左迁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6分清易混法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例如“谥号”“庙号”“年号”区别
常见“号”的区别:
l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它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l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唐朝以后,由于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l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发起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l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基本上是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因此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l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多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7、推断四技法:
(1)根据已知推断
l联系生活积累
如一些考题中关于“陛下”的解释,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
l联系所学教材
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
迁:旧时指升迁,可以联系《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
拜、除:指授予官职,可以联系教材《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根据词语推断
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词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
吏部:可以联系成语“刀笔之吏”“贪官污吏”“封疆大吏”“门生故吏”推断,“吏部”应该和官员有关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
(3)根据语境推断
揣摩文言专用词语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
如某考题中的一项考查“移疾”,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与“寻卒”,可推断该项对“移疾”的解说:“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为错误。
先易后难排除
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其次,根据自己的积累,把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从而缩小辨析范围,提高命中率。
七、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2021全国甲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 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 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 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解析;
“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误,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真题演练 2021全国乙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 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 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 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 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解析:
“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
【声明】本文极具学术价值,由黄会元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和360图书馆,严禁抄袭或洗稿,有报刊杂志想刊登的可联系作者本人。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黄会元简介
黄会元,男,汉族,字清澜漪,笔名六月,号圣荷君,自封永昌公,云南保山人,1972年8月2日(农历6月23日)出生,黄庭坚第28代孙,大学本科学历,著有古诗集《六月诗》、古词集《荷花词》、新诗集《盛夏曲》、散文集《凤凰曲》《潜龙吟》《圣荷园记》、杂文集《改革家》《儒殇》、寓言集《永昌公寓言》、史学巨著《圣史》《红史》《黄氏春秋》《美雅斋实录》、长篇小说《人间美梦》(包括《莲花经》、《荷花梦》、《芙蓉劫》三部小说,世人称之为人生三部曲)、祖宗三部曲《黄帝大传》《颛顼演义》《伯益传奇》、故乡三部曲《哀牢国传》《永昌演义》《保山传奇》、经济学专著《理财经》、兵学专著《孙子考评》等。
黄会元像
欢迎关注黄会元
关于黄会元的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扫码关注
此公众号由黄会元先生负责维护和运作
此公众号不定时为订阅粉丝提供古今中外历史、文化、时评、杂谈、视频等原创文章;
此公众号不定时为订阅粉丝提供永昌府黄氏家学:文学、史学、医学、兵学、经济学。
我用心写,您用心看。
黄会元微信公众号:
长按指纹 识别二维码 关注 黄会元的微信公众号
黄会元微信:wxid-na6cocgi7es122
黄会元QQ:1104083511
本作品版权归“黄会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免责声明: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