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越来越近,大学却越来越远
四季读书网
13
高考的射程终于到了10天以内。偌大华夏,无数青春正枕戈待旦,期待如蝉儿历经黑暗里的劳作,终于有机会登高一唱,享受阳光下的生活。
然而,虽然无意扰人美梦,但一个个网络和身边的事实,在反复提醒我们:大学正渐行渐远矣!前几天接待本地一位公务员,她的儿子高中在读,不久前一起参观了清华大学。本以为会热血沸腾,然而,让自己惊叹的除了高楼和场馆,再没有其他了。儿子更是意兴阑珊,若有所失。我想,血气方刚的孩子们,对大学的印象留在《觉醒年代》,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燃烧着他们,“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景象鼓舞着他们。或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人才的摇篮、文明的高地,一群群天之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的双眼像涂了明油一般,闪闪发光。他们的未来也的确是闪闪发光的。作为中华第一学府,清华应该是怎样的国之重器?国人心目中的清华长啥样?清华原校长梅贻琦的话至今振聋发聩,“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何谓大师?德行优美,智识超群也。清华大学将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刻为碑铭,既有“清华四导师”,也有“两弹元勋”邓稼先,成为高等教育高山仰止的存在。(当今)教授这个群体胆小怯懦,让他们替老百姓说话是扯淡。常见的,都是他们以专家的名义,为特定的部门讲话,比如油涨价的时候,火车票涨价的时候,公园票涨价的时候,等等,等等。害得我们语境里的专家,都被大众骂成了“砖家”。至于自己的利益受损时的维权,教授们一般都倾向于个别勾兑。如果勾兑不成,多半是指望别人替他们出头。大学是青春的盛大演台,现实里的乌托邦,安放那些高中里放不下、社会上太奢侈的诗情与画意。20多年前,刘同看到的大学是这样的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惘》回忆当年,自己曾是个学渣,成天混日子,偶然跟同伴到大学里去,看到的一幕惊呆了:大学生们结伴成群,一起弹吉他唱歌,一起表演话剧,在英语角用英文随意聊天,男女生亲密地走在一起,不用担心异样的眼神,好像现实版的桃花源。正是这样的滤镜,让很多孩子一路忍受着,在千军万马里冲杀过独木桥,扑向那一片“解放区的天”。大学生埋头各门学科,应对各种考试,白天排课满满,晚上挑灯夜战,周末的图书馆、自习室依然满满当当。偶尔想读读课外书、看场电影、旅个游什么的,看到周围发奋的同学,便会感觉一种“罪恶感”。学生吐槽,“我这哪里是上大学,分明是上了个高四。”事实上,很多孩子从高中进入大学就没有停止过“卷”。“卷”学分,事关毕业,当然还有奖学金。“卷”证书,每一个证书都是一个砝码,不管有没有用,考了再说。“卷”考研,考研成了失业时代的最后稻草,即使不喜欢做研究,也被裹挟到考研“大潮”中,考研人数屡创新高。“等你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越来越像一句搞笑的话。难怪一位名校生在网上无奈吐槽,“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高中了,能不能别卷了”!早操、早晚自习、考勤、熄灯、查寝等制度一应俱全,甚至自己的假期也不能做主。很多学校设置了学生外出请假、销假和报备制度,周末回趟家,都要家长、校方层层签字。更有甚者,“万万没想到,读大学了还会被爸妈看到成绩单”……最近,某高校学生把学校寄成绩单给家长的事晒在了网上,引发热议。甚至也管到了睡觉。目前已有不少高校禁止学生悬挂床帘,如有违反由教学单位责令立即拆除。许多大学生吐槽:“仿佛回到了高中,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大学当然有难处。安全要求、课程建设要求、科研要求、就业率要求……种种考核让学校不敢放松,更“不敢放手”,而且越来越细、越来越“硬”。这些看起来似乎都不错,但是不要忘记初衷:大学的初心使命是什么?100年前的蔡元培就指出,所谓大学者,“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原腾讯副总裁雷军认为,大学的生活经历本身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课程内容是第二位的。大学里要走的路远不止读书、拿学位这么窄,大学很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格局。20多岁的年轻人,在生命的崭新阶段,应该多学一些“无用”的知识,多看一些不一样的风景,多结交一些有趣的朋友,多享受属于青春的美好时光。而在如今大学忙忙碌碌的群体中,有多少真正为自己的梦想而忙?当课程过多,时间被“塞”得太满,管理考核过细,学生只能“埋头赶路”,还能“仰望星空”吗?我们要培养是成熟独立、充满创新活力的个体,而不是“高中生plus”版!高考在即,一大批莘莘学子将成为大学生,开启人生的崭新历程。据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53万,比2023年多出62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这其中有复读生413万,而2024年本科录取名额预计为450万,仅比复读生人数多了37万。可以预见:我更担心的是,当千军万马的孩子,经过灯光漂白四壁的漫漫长夜,经过热血的百日誓师,经过堪比炼丹炉的三天高考,满心期待地走进的大学,看到的只是——想起西南联大期间,教师名士如云,开出课程1600门。各党派组织并存,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蔚然成风,大大滋养了学生。梅贻琦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教育之重,在于人格。”因为有了好的校长,所以有了一群大师,有了一群优秀学子。我更害怕,入大学的年轻人,听到、看到的是大学的行政化、校长的官员化,以及种种学术不端、道德败坏,大学斯文扫地甚矣!菩提本无树,大学非净土。校长、老师和学生的状态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我想起去年,在某著名的C9高校研修,走在古色古香的校园,到处是标语横幅,内容类似于社区街道办,却看不到有关学术和自由精神,更没有想象中光怪陆离、创意飞扬的海报。就连来来往往的大学生都很规矩,很乖,很安静,发型也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式,让人恍然觉得走进的是一所高中校。我多么希望有那么几个穿着奇装异服的学生,哪怕有一些张牙舞爪的样子。再一想:多虑了,不过是各高中校的学霸集中营罢了,高度相似的模子出来的。我本以为,大学里行走的,是一个个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的新人,哪怕是天马行空的梦想家,而不是“高四生”,更不是苦行僧!在时代日新月异,ChatGPT大行其道的今天,沿用过去的方法把当下的年轻人培养成未来人才,管多少用?年轻人的血是热的,也是容易凉的。一味替他们安排、逼他们就范,反噬的力量也是可怕的,甚至回旋镖会飞到上一代人头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