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梁杰
1969年1月,我们插队来到李家砭大队,当时由于生产队缺乏资金,没有校舍和教师,村里的娃娃们每天要到公社所在地的下坪小学上课。许多村民因生活困难,加之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就干脆不让娃娃们上学念书了。1970年,经过生产队一年的劳动历练,队里选派我到下坪小学执教。 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不只是一名派出教师的责任,而是要认真学习积累执教经验,争取創办李家砭自已的小学校,让娃娃们不出村就有学上。
下坪小学共有3名公办教师,加上下坪大队和李家砭大队我们2名民办教师,分六个年级,我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下坪小学近2年,期间,我虚心向教师们学习,担负起一三年级算术、二四年级语文和五六年级农业基建课,并代二、四年级音乐、体育课。 在下坪小学教书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教室里教不同年级学生上课;改变了我平时内向不爱说话的性格,变得落落大方,学生们非常喜欢上我的课,与我沟通。我们排练的舞蹈和表演小剧白毛女等参加公社庆祝活动演出非常成功。在下坪小学近2年的执教时光,我被评为优秀教师辅导员。
在社员们的呼吁下,在大队干部的努力下,1972年初,李家砭大队修建了三孔窑洞,我作为本村派出教师满载而归,从此李家砭有了自已的小学校,我和刘和平成为李家砭小学的第一任民办教师,娃娃们再也不用出村读书了,李家砭从此也传出学生娃娃们朗朗的读书声、欢乐的歌声和喜悦的笑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李家砭小学设1一4年级,5、6年级仍在下坪小学读书。开学前,我们挨家挨户到没有报名上学的适龄儿童家动员家长让娃娃们入学读书。针对读书无用的观念,启发家长和娃娃们认识到,要想拔穷根,必须掌握知识。
三队有个叫随玲的女娃娃,家里交不起学费,父母让她在家带弟妹不让上学念书。随玲为此伤心流泪,我安慰并帮助她交了学费,学校允许女娃娃们可以带弟弟妹妹一起听课,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减轻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我们申请大队同意,带着孩子们在学校附近种了一块玉米地,孩子们挥汗如雨,自力更生勤工俭学,购买学习用品。
虽然学校有教室了,但没厕所。我们带领学生娃娃自已动手挖坑搬石头垒起男厕女厕分开的厕所,我还清晰的记得娃娃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高兴地喊着学校有茅厕了!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学校办成"学生之家”,让他们一方面念好书感受知识的力量,另一方面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增强了李家砭小学的吸引力,向心力,孩子们十分珍惜到学校读书的每一天,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升。
为了解决孩子们理发难的问题,我写信让家里寄了一套理发工具,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剪头、理发。许多社员也前来理发,从而进一步增进了与社员和学生家长的情感交流,为调动各方面力量支持办学奠定了基础。我离开生产队时,把理发推子留给大队部,让它继续为社员服务。
于1999年,知识青年插队30年周年和2019年插队50年之际,我和队里的插友们回村看望乡亲们,当年的学生也已五六十岁开外,大多已成为爷爷奶奶了,他们拉着我的手自报学名,回忆做为当年有幸能在李家砭本村读书的往事。屈随玲感激地说:梁老师,正是有了您的帮助,我没成为睁眼瞎,她请我们住在她的家里,感受她的幸福生活。一路上到了延安市,学生们闻信儿赶来探望,共叙师生情谊,插友们都羡慕我有这么多学生的记挂。
往期回顾
恭贺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在延安出版《延安北京知青名录》!
往期回顾
西安老三届知青活动报道
2024年5月5日至10日,在古城西安大明宫丹凤门西侧槐树林带,隆重举办陕西知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暨《纪念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落户55周年》大型书画 摄影展活动。
活动由陕西中洲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出资,陕西中洲芝箐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联合西安知青联谊会、陕西老三届知青共同承办。
这次活动,盛况空前。用图片照片回顾知青生活,用热情的歌舞颂扬伟大的祖国。几天来,吸引了来自多地的老知青和众多旅游者、市民前来观看。
往期回顾:
作者:孙秀琴
知青名录赞知青,
名人首页留名姓。
国家书馆藏留影,
历史记录知青名。
知青名录礼不轻,
包含万名知青情。
编委人人心血倾,
字字句句显真诚。
记载陕北万知青,
回首往事心难平。
青春无悔放豪情,
甜酸苦辣血汗凝。
陕北情缘心呈明,
情深义长高山顶。
名录在手心花映,
心系陝北热血涌。
傲为知青中一兵,
友谊情缘系余生。
“遥忆大西北”征文
作者:孙秀琴
时光飞逝,相隔了半个世纪。
如今我这个两鬓斑白的“北京娃”,依然思念如潮。五十多年了,依然挚爱着我的第二故乡——陕北,依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我在那片土地插队的岁月。
1969年元月,不足16岁的我,不顾父母亲疼爱的挽留,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非常固执而坚决的偷出了家里的户口本,直接注销了北京户口,毅然决然奔向了延安,成为了陕北老乡称呼的“北京娃”。
经常有人问我,“你去陕北后悔吗?”,我笑着对他们说,“我不后悔!”。
虽然当年那里贫穷艰苦,生活十分困难,劳动繁重,我身体又弱小,但却磨炼了我坚强的毅力,提高了生活和工作能力。虽然远离父母亲人,却得到了老区人民淳朴的厚爱,结下了深厚的情义。
1971年12月,我招工到延长油矿永坪油田。在矿上时得到了领导、工人师傅的培养、指导和关怀,在那片黄土地上有奉献的青春,也留下了我为建设延安,建设延长油矿贡献的一份微薄之力,我为此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1995年,我们纪念毛主席题词“埋头苦干”50周年,曾在延安插队和油矿工作的插友同事们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延安。我带着闺女在永坪炼油厂管式炉前留影,一首诗行在心头激荡:
《遥忆大西北·工业情》编委会
总编审:张庭学 何晓新 梁 军
组织策划:北京知青分会秘书组、公益服务队
本期编辑: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