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四季读书网 3 0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2张
黄土地 延水情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3张


                   作者  梁杰

       1969年1月,我们插队来到李家砭大队,当时由于生产队缺乏资金,没有校舍和教师,村里的娃娃们每天要到公社所在地的下坪小学上课。许多村民因生活困难,加之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就干脆不让娃娃们上学了。1970年,经过生产队一年的劳动历练,队里到下坪小学执教。 我清醒地认识,自己肩负不只是一派出教师的责,而要认真学积累执教经验,争取創办李家自已的学校,让娃娃们不出村就有学上。

        下坪小学共有3名公办教师,加上下坪大队和李家砭大队我们2名民办教师,分六个年级,我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下坪小学近2年,期间,我虚心向师们学习,担负起一三年级算术、二四年级语文和五六农业基建课,并代二、四年级音乐、体育课。 在下坪小学教书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教室里教不同年级学生上课;改变了我平内向不爱说话的性格,变得落落大方,学生们非常喜欢的课,与我沟通。我们排的舞蹈和表演小剧白毛女等参加公社庆祝活动演出非常成。在下坪小学近2年的执教时,我被评为优秀教师辅导员。

        在社员们呼吁下,在大队干部的努力下,1972年初,李家砭大队窑洞,我作为本村派出教满载而归,从此李家砭有了自已的小学校,我和刘和成为李家砭小学第一任民办教,娃娃们再也不出村读书,李家砭从此也传出学娃娃们朗朗的读书声、欢乐的歌声和喜悦笑声,充满了生机与活

         李家砭小学设1一4年级,5、6年级仍在下坪小学读书。开学前,我挨家挨户没有报名上学的适龄儿童家动员家长娃娃们入学读。针对读书无用的观,启发家长和娃娃们认识到,要拔穷,必须掌握知识。

        三队有个叫随玲的女娃娃,家里交不起学费,父母让她在带弟妹不让上念书。随玲为此伤心流泪,我安慰并帮助交了学费,学允许女娃娃们可以带弟弟妹妹一起听课,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减轻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我申请大队同意,带着孩子们在学校附近种了一块玉米地,孩子挥汗如雨,自力更生勤工俭学,购买学习用品。

        虽然学教室了,但没厕所。我们带领学生娃娃自已动手挖坑搬石头垒起男厕女厕分开的厕所,我还清晰的记得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高兴地喊着学校有茅厕了!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坚持学校办成"学生之”,让他们一方面念好感受知识的力量,另一方面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增强了李家砭小学的吸引力,向心力,孩子们十分珍惜到学校读的每一天,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

        为了解决孩子们理发难的问题,我写信让家里寄了一套理发工具,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剪头、理发。许多社员也前来理,从一步增进了与社员和学生家长的情感交流,为调动各方面力量支持办学奠定了基础。我离开生产队时,把理发推子留给大队部,让它继续为社员服务。

        于1999年,知识青年插队30周年和2019年插队50,我和队里的插友们回村看望乡亲们,当年的学生也已五六十岁开外,大已成为爷爷奶奶,他们拉着我的手自报学名,回忆做为当有幸在李家砭本村读书的往事。屈随玲感地说:梁老师,正是有了您的帮助,我没成为睁眼瞎,她请我们住在她的家里,感受她的幸福生活。一路上到延安,学生们闻信儿赶来探望,共叙师生情,插友们都羡慕我有这么多学生记挂。

               往期回顾

延安向往的圣地,我来了!
经过两天一夜的征程,汽车开到宝塔山,我心情十分激动,延安的老百姓扭起秧歌欢我们。望着延河畔宏伟的宝塔我心潮澎湃。做为新一代知识青年,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延安一穷二白面貌,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我们来了!
当晚住在北关师范次日来到蟠龙镇。下午到达李家砭。当我们来到下坪公社插队看到农村状况,相比似乎落后几十年,首先路不通只有一条小路通往蟠龙镇。蠕龙镇没通电,农村点煤油灯照明。公社有部磁石电话机(摇把子),早中晚公社放大站用柴油发电机发电,用电话线发送广播信号,传送社员家中。蟠龙镇到李家砭村只能走小路到生产队,但有一个好处,吃水是清泉水,不过得自己到沟里水池去担,那石头缝流出的泉水,水清甘甜。                   
北京月坛中学150名同学乘运送知青的卡车从铜川出发2月4日到达蟠龙镇,距我插队李家砭生产队还有17公里路程,生产队社员牵着毛驴车来接我们,在离北京时已分好了生产队,队里按名单领知青。离开蟠龙镇走进雷鼓川沟里,在西坪见了许多小煤窑,出的是烟煤块煤,煤质优良,乌黑发亮全是大块煤。块煤大小不等有几十斤的,也有百十来斤一块的,村民一毛驴车可拉200公斤煤炭。我在下坪李家砭插队喝的是泉水,烧的是当地产的煤炭,比别的县插队强多了。但走在路上望见山头光禿禿一片,没有一棵树。偶尔见几棵树,能看到窑洞一个自然村就到了。来到李家砭生产队首先要过好生活关,村里没电,靠煤油灯照明,仿佛又回到原始社会。第二天早晨起床每个人鼻孔都是黑色的。早上挑起木桶到沟里担水,空木桶有十来斤重,挑水看似简单,但挑滿一担水到窑洞内並不简单,一担水担到窑里只剩半桶水。年复一年练就一幅铁肩膀。不担挑水,而且还能挑饭,春耕以后每天中午队长派我到各家寻饭,我一次挑八罐饭,中途不休息,一口气挑到山顶地边。因为没有电,我们与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头年吃供应粮,蟠龙粮站给我们全供毛粮,麦子、谷子、玉米。在北京生活供应大米、面粉、玉米面,成品粮。现购粮回来已经晚上,望着原粮大家儍眼了。吃了顿煮玉米豆子,半生不熟。村支书知道此事隔日专门按排牲口供知青使用,乡亲们主动帮我们磨面碾谷渡过难关。那年冬季我们刚到生产队,队里拿出来年准备的土豆籽让我们吃。1968年陕北遭旱灾,中央给陕北调救灾粮拨救急款。给我们也分了一份。救灾粮包括麦麸、麻渣、玉米。当年生活艰苦粮不够吃,在农村我们便学会种菜、养猪、养鸡;学会做饭、炒菜、擀面,多年之后同学聚会谈起梁杰擀的杂面溥如纸,明光透亮。社员教我们干农活,雨季来临教我们在洪水来临时怎样渡过河流回村。在李家砭插队四位男生,六位女生,从没发生在洪水来临时遭遇人身危险。插队我们与村民修梯田、打坝,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学到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真经”!                 
如今,延安经过退耕还林多年。2019年春我们重访李家砭,看到山绿了,水清了,对面坪里俢筑一座座大棚种植蔬菜,蔬菜大棚种植香瓜辣椒,新苗茁壮成长,成了村民致富的钱袋子。远望曾经的秃山,已绿树成林,村民居住的窑洞映照在绿色山林中,窑洞树林购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李家砭公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通到窖洞内,窑洞内经过装修,傢俱、沙发、平板电视、卫星接收机一应俱全。我们居住的窑洞今年经村民装修一新,三间窑洞组成一座小院,旧貌换新颜。新修的村民健身活动中心马上要修好了。站在路边,望着当年我们曾经住过度过青春岁月的美丽小山村,山林

恭贺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在延安出版《延安北京知青名录》!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4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5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6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7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8张

往期回顾

西安老三届知青活动报道

2024年5月5日至10日,在古城西安大明宫丹凤门西侧槐树林带,隆重举办陕西知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暨《纪念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落户55周年》大型书画 摄影展活动。

活动由陕西中洲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出资,陕西中洲芝箐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联合西安知青联谊会、陕西老三届知青共同承办。

这次活动,盛况空前。用图片照片回顾知青生活,用热情的歌舞颂扬伟大的祖国。几天来,吸引了来自多地的老知青和众多旅游者、市民前来观看。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9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0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1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2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3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4张

往期回顾: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5张

作者:孙秀琴

知青名录赞知青,

名人首页留名姓。

国家书馆藏留影,

历史记录知青名。

知青名录礼不轻,

包含万名知青情。

编委人人心血倾,

字字句句显真诚。

记载陕北万知青,

回首往事心难平。

青春无悔放豪情,

甜酸苦辣血汗凝。

陕北情缘心呈明,

情深义长高山顶。

名录在手心花映,

心系陝北热血涌。

傲为知青中一兵,

友谊情缘系余生。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6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7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8张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19张

“遥忆大西北”征文

作者:孙秀琴

时光飞逝,相隔了半个世纪。

如今我这个两鬓斑白的“北京娃”,依然思念如潮。五十多年了,依然挚爱着我的第二故乡——陕北,依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我在那片土地插队的岁月。

1969年元月,不足16岁的我,不顾父母亲疼爱的挽留,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非常固执而坚决的偷出了家里的户口本,直接注销了北京户口,毅然决然奔向了延安,成为了陕北老乡称呼的“北京娃”。

经常有人问我,“你去陕北后悔吗?”,我笑着对他们说,“我不后悔!”。

虽然当年那里贫穷艰苦,生活十分困难,劳动繁重,我身体又弱小,但却磨炼了我坚强的毅力,提高了生活和工作能力。虽然远离父母亲人,却得到了老区人民淳朴的厚爱,结下了深厚的情义。

1971年12月,我招工到延长油矿永坪油田。在矿上时得到了领导、工人师傅的培养、指导和关怀,在那片黄土地上有奉献的青春,也留下了我为建设延安,建设延长油矿贡献的一份微薄之力,我为此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1995年,我们纪念毛主席题词“埋头苦干”50周年,曾在延安插队和油矿工作的插友同事们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延安。我带着闺女在永坪炼油厂管式炉前留影,一首诗行在心头激荡:

母女双双回油矿,
同把新矿看一看。
油矿曾育两代人,
拍张照片留纪念。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20张

和女儿回油矿
8月2日,我们全家看望了我的师傅许秀兰(曾在永坪油矿招待所工作),师傅对我恩情大,是永生难忘的亲人。全体插友同事欢聚在职工医院,纪念建矿90周年,心潮澎湃忆思源,每个人洋溢着激动和喜悦之情。时至今日,我还珍藏着油矿成立90周年、100周年的纪念品,珍藏着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时光。我爱陕北,我爱延安,我爱那里的山山水水,爱父老乡亲、职工工友们,我庆幸和他们结下亲人般的情缘。
虽然离开了陕北,但情牵故乡,多年来,我始终关注着这方热土,看到延安经济建设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乡亲们富裕了起来,职工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各方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延安精神也在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我也坚信,故乡将会建设得更美丽,祝父老乡亲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
孙秀琴,女,1953年3月出生于北京,北京海淀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1月19日延川县贾家坪公社刘马家圪塔村插队。1970年1月入团,1971年12月永坪油矿,先在招待所工作,1973年3月永坪油矿职工医院工作。1987年调回北京毛纺动力厂工作。2003年3月退休。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21张

李红霞,陕西延长人,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爱好诵读、公益活动。

《遥忆大西北·工业情》编委会

《創办李家砭民办小学的日子》作者:梁杰/走过青春 第22张

遥忆大西北:“建设者·工业情”征文启事

总编审:张庭学 何晓新 梁 军

组织策划:北京知青分会秘书组、公益服务队

本期编辑:根子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