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峰
编 辑丨陈洁
图 源丨图虫
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入学已经启动,将有多少新生入学,受到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
由于二孩人口高峰影响,2023年全国小学招生1877.88万人(当年招生主要面向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出生人口),创近20年峰值。
北京家长黄龄(化名)的女儿本应在2023年秋季入学,但黄龄预感到入学高峰,于是试探性地询问学校和教委能否晚一年入学,没想到得到了很干脆的肯定答复。
“学校就在我家旁边,一年级已经连续几年招生超过10个班,看着每天放学拥挤的人流,我其实有点庆幸,自己的孩子今年可能不会这么挤了。”黄龄说。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各地发布的2024年中小学招生计划、预估数据发现,2024年秋季小学入学人口普遍回落,但部分地方的小学校园或许将更加拥挤,因为小学入学人数仍大于毕业人数。
前几年的小学人口高峰正向初高中转移,2024年秋季初中入学人口普遍增加,校舍、师资压力陡增。
入学人口变化,势必对招生政策产生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虽然各地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保持稳定,但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024年小学入学人数减少
2023年,全国小学招生1877.88万人,比上年增加176.5万人,增长10.37%,招生总人数和相比上年增加的人数,都创下2003年以来的最高峰。
相距虽然只有一年,但2024年秋季小学入学压力确实将大大放缓。
首先,从幼儿园人数来看,2021年全国入园人数1526.24万人,比上年减少265.16万人。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升到较高水平,幼儿园入园人数变化趋势与三年后小学入学人数变化趋势较为匹配。
比如,2018年~2020年,幼儿园入园人数呈“V”形变化;随后的三年,也就是2021年~2023年,小学入学人数亦呈“V”形变化。
其次,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近期多地公布的2024年秋季小学招生计划和预估人数也普遍比上年减少。
北京市海淀区2023年达到新生入学高峰。今年,海淀区小学入学人数相比去年回落,预计约3.4万人,减少约17%。
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小学入学人数迎来“史上最高”,创纪录地达到近2.5万人。今年亦有所回落,预计约2万人,减少约20%。
广州市11个区近日发布了2024年小学招生计划,相比去年普降。番禺区招生计划较多,公办小学共招收一年级654个班,但比去年减少30个班。老城区中,越秀区公办小学一年级招生计划总数为351个班,比去年大幅减少了74个班。
根据前期摸底,青岛市今年约有14万人小学入学,相较于2023年17万入学人数有所下降,但相较于小学毕业人数10.6万人,全市仍存在约3.4万个学位差。
逆增长背后的流动效应
青岛市的情况在全国较有代表性,即虽然2024年小学入学人数下降,但小学在校生总人数仍在攀升,整体学位压力有增无减。
3月28日的青岛市人民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通过启用新建校、学校内部挖潜、学位统筹等多种渠道,新增学位约3.6万个,大于学位差3.4万个,总体看学位能够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北京市西城区幼升小人数总体也在高位徘徊,今年该区小学学位缺口约为1500个。
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督学刘林介绍,北京市小学在校生规模在2023年首次突破110万人,2025年将达到峰值117.5万人左右,目前还有2万个左右的学位缺口。
今年2月,广州市有4个区发布了2024年学位预警信息。根据南沙区的通告,6所公办小学的起始年级学位供给紧张,还有两个街道的公办小学非起始年级学位供给紧张。
小学入学人口变化主要受出生人口、户籍政策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虽然出生人口发挥重要作用,但亦不能轻视后两者的影响。
比如,根据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的预先调查,2024年和平区小学入学人数将增加800人。
黄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她在北京的同事在结婚生子后,由于没有北京户口,便选择落户天津,让孩子在天津读书。
天津市的落户政策较为友好,且天津市教育资源发达,对于周边的北京非京籍家庭、河北教育相对欠发达地区家庭有很强的吸引力。
城镇化导致城市新区不断设立,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5月9日,在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举行的2024年新生入学服务范围划分听证会上,据介绍,2024年秋季一年级入学新生预计将达6200人,比2023年预估入学人数增加约1200人。
经济开发区吸引大量年轻就业者入住,容易出现新生儿和入学人口集中的现象,且由于往往是城市新区,教育资源的底子较差。
据报道,2019年至今,盘龙城地区新建和投入使用小学4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公办幼儿园10所。
人口流动带来的入学人口变化鲜明体现在城乡之间。浙江省武义县2024年计划招收小学一年级新生6045人,比去年减少约825人。
由于适龄儿童大量减少,武义县政府网站数据显示,该县四所乡村小学今年分别仅计划招生1个班20人,比去年减少33%~5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十年之内城镇化率有望超过70%,之后才进入稳定期。这意味着人口还会向城镇集中,教育需求随之向城镇集中。
中学学位供给压力持续增加
与小学入学人口同比下降相反,2024年秋季初中入学人口料将继续增长。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学位供给压力已传导至中学,特别是初中学段。经初步估测,今年小学入学预计3.4万人,初中入学预计3.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或将增加0.9万人。未来十年,海淀区中学阶段学位供给压力将会持续增加。
北京市西城区今年初中入学人数将从去年的1.5万人增至1.9万人。为缓解小升初人数压力,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西城区今年将多措并举新增初中学位。
据报道,今年西城区将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学位,比如增加初中办学空间,扩大特色校招生规模,甚至不排除通过新建学校或校区的方式来缓解学位压力。
2024年,青岛市初中一年级入学人数约11万人,比2023年增加约7000人。
除了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亦呈现类似趋势。
据报道,2024年长沙市有城区小学毕业生约8.11万人,有城区初中毕业生约6.05万人,与2023年相比,城区小学毕业生增加约1.17万人,城区初中毕业生增加约4100人。
202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心城区初中招生计划共8150人,比上年增加700人。
“但初中入学人口增长会是一个短期现象,主要原因是此前的小学入学人口高峰的顺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初中入学人口增长,对初中学校大班额治理提出了挑战。近日,海南、河北、安徽等省份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均对防止大班额反弹提出了要求。
河北省通知提出,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切实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划片入学需求,确保56人及以上大班额问题不再反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按照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每班不超过50人标准招生。
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今年2月表示,对于初中学段,将结合当下与未来全盘考虑学位供需峰谷,通过小初资源衔接、建设九年制或十二年制学校、利用新开办学校未使用场室招生等方式,缓解阶段性入学高峰压力。
人口变化下的“掐尖招生”问题
义务教育实行免试入学,但入学人口变化,也会影响“择校热”的降温升温。
为了应对入学人口高峰下的“择校热”,北京市实行了多校划片与单校划片相结合的就近入学政策。朝阳区2017年率先发布政策,规定2017年6月30日后购买的学区房不再对应一所学校,入学儿童将参加所在片区的统筹分配。
但家住朝阳区的黄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个政策并未落地,她每年5月都在朝阳区居住地对应小学查询系统中查询自己家所在小区,每次只显示单校划片结果。
“过去几年,入学儿童逐年增长,但学校通过借校区等方式,把孩子都收下了。”黄龄说。
西城区等极少数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入学人口过于集中的学区,真正落地了多校划片。
据报道,由于今年西城区幼升小人数总体仍在高位徘徊,加上类似德胜学区和三帆附小等热点学区和热点小学仍面临巨大的入学压力,因此西城区仍会继续坚持多校划片入学政策。
但小学入学人口下降,还是给优化入学政策创造了空间。各地发布的入学政策中,都强调优化“长幼随学”人性化服务举措,即家庭内不同孩子安排就读同一所学校,方便家长接送。
“前几年入学人口高峰时,即便是公办幼儿园,也无法全面落实‘长幼随学’,现在则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山东某经济发达市一位区教委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小升初不仅家长“择校”,还伴随着学校“掐尖招生”问题。特别是九年一贯制、单校对口直升等机制尚未全面覆盖的地方,随着初中入学人口增长,风险敞口亦随之扩大。
近日,央视曝光了一些机构与个别学校勾连,举办以“掐尖”为目的的招生说明会,通过各种违规“掐尖”手段,以此来与普通学校拉开生源质量的差距。
调查中列举出的“掐尖”的方式,包括组织学生参加选拔考试、收取学生简历、要求杯赛成绩等,并且手段隐蔽。
5月17日,北京市教委对两所涉事学校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民办学校)和陈经纶中学进行了核查处置通报。通报称,坚决杜绝“掐尖招生”等违规行为,坚决维护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秩序。
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初中是否“掐尖招生”与入学人口增减,其直接关系并不明显。“只要地方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推进不到位,仍然想举办个别所谓‘好学校’,就无法根除‘掐尖招生’。”
各地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均将阳光招生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严禁提前组织招生,严禁借转学名义变相“掐尖招生”,实现义务教育“零择班”等举措。
储朝晖认为,只有做到以下两点才能根除“掐尖招生”:第一是教育评价标准多元化,而不是只根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考核教师和学校;第二是学校之间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质量大体相当,学校和学生之间根据办学特色和自身特长双向选择。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苏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