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复习(看看真题二)

四季读书网 4 0
高考冲刺复习(看看真题二) 第1张

点击右上角,把语文车间设为星标🌟,不要失联哦!

19高·真题)
记忆与写作
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比喻论证]
④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鱼。第二天,你去上学,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信息自然会被简化。我们知道,讲述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性行为。通过选择,这个故事中有太多的内容被忽略掉了。记忆中的大部分元素仍然在酣睡,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元素不存在,只是经历在记忆中尚未充分发酵,假设二十年后,当你再次来到这条河边,你发现河流的原址上矗立着厂房,如果你猛然回忆起当初跟随父亲去河边钓鱼的情形,你是否会想起清澈的河水,天空中的白云在水面上投下的斑驳阴影?是否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举例论证]
⑤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虽然依赖于时间距离,但我要说的是,时间距离却并非是真正关键的因素。哪些记忆内容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渣泛起,取决于作家的召唤。这种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但经历的“重复”也许最为常见。“重复”所引发的回忆究竟要将我们的意识导向何方,我们事先并不知晓。
⑥促使你回忆起与父亲去河边钓鱼情形的契机,也许是你再次回到那条河边,也许是你再次见到一朵金银花或闻到一缕花香。此时,你是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河边的金银花丛那醉人的幽香?回忆起温暖的阳光下植物卷曲的叶子?在这里,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这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内容,可能是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内容其实仍然存在,只不过暂时沉睡在记忆之中,因此有人称之为“非意愿性记忆”。
⑦我们的理智总是希望将记忆简化成可以把握的内容加以储存、识别和归类,可实际上,写作有时就是要敞开一个理性无能为力的世界,呈现那些曾被省略的非意愿性记忆。构成文学作品真正质地的,也许不是可以被理智归类的现实“经验”,而是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
(节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发酵”在文中具体是指记忆中的经历随时间流逝而改造、重组。评分说明:“随时间流逝”“改造、重组”为2个点,1点1分。2分)
2.为第⑥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合适的一项是(  D评分说明:选 D给3分,选C给1分  )。(3分)
A.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3.以下对“非意愿性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3分)
A.非意愿性记忆难以被理性驾驭。
B.非意愿性记忆能被多种契机唤起。
C.非意愿性记忆是一种被遮蔽的记忆。
D.非意愿性记忆是一种未被储存的记忆。
4.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  )。(3分)
A.记忆中的经历并不能保证是客观的。
B.写出好作品需要合适的“时间距离”。
C.作家对记忆的选择和召唤是无意识的。
D.被“遗忘”的记忆是文学的主要内容。
5.“河边钓鱼”的事例在文中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5分)
答案示例:“河边钓鱼”事例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阐明了写作是一种选择性行为、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等观点;用再次回到河边及与此相关的花香等,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这一事例与观点紧密契合,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自然。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20高·真题)
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
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如元代虞韶的《日记故事》,搜集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描写儿童才智的小故事。又如始撰于明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另外,不能认为只要是描写儿童的作品,就属于儿童文学。像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等以儿童入诗,情感真挚、刻画逼真、手法多样,但这不是儿童文学,因为这些诗只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唤起的是与诗人身份、环境相近的那些人的共鸣。现在我们用这类作品来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西游记》中的部分篇章等。不过,这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它们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后可供今天的儿童阅读,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因此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说中国古代不存在儿童文学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不是完全契合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没那么丰富,数量也没那么繁多。
1.第②段中的“发现‘儿童’”具体是指         2分)
评分量表
分值
答案示例
分数解释
2分
认识到儿童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
认识到儿童的特征
能准确理解短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分
认识到儿童的爱好
认识到儿童的性情
形成“儿童”这一概念
能大致理解短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0分
认识到儿童的生理特征;未作答
不能理解短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  )。(3分)
A.凡属古代儿童文学的童谣均不是为制造舆论而作。
B.《北京儿歌》《孺子图歌》等童谣集专为儿童编写。
C.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作品只能是儿童文学作品。
D.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诗歌不宜出自成年诗人之手。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C  2分)
A.“儿童文学”与“现代儿童文学”内涵相同。
B.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应属于儿童文学范畴。
C.某一文学概念与相关文学事实可以不在同一时间产生。
D.现代儿童文学不必满足为古代儿童文学设立的判断标准。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答案示例:本文以“中国古代是否有儿童文学”为论题,基于中国古代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及相应判断标准的事实,根据古代文学实际情况,使用现代儿童文学判断标准的核心部分,对不同门类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一些容易产生的误判进行澄清,最终得出“中国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这一结论。
(评分说明:论题和结论1分,论证过程4分。)
5.小洁同学读完本文,从图书馆借来《龙文鞭影》阅读,却产生了疑惑,按照本文作者提供的判断标准,《龙文鞭影》真的可以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吗?请结合下面《龙文鞭影》的节选部分,向小洁谈谈你的看法。(4分)
名高麟阁,功显云台
朱熹正学,苏轼奇才。
[]①麟阁、云台:汉代皇宫中的两处建筑,朝廷在此画像表彰功勋卓著的大臣如霍光、邓禹等。②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
答案示例:虽然《龙文鞭影》是为儿童创作的,但我认为该书不应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部分内容如“名高麟阁,功显云台”充满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色彩,不符合儿童心理;“朱熹正学”包含的内容过于抽象复杂,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使用过于浓缩的表达方式,也不利于儿童接受;作者对《龙文鞭影》归属的分析偏离了作品本身,而是着重于对书中故事的讲解,改变了分析对象。
(评分说明:是否可以归入的判断不作为评分依据,依据所做论述的合理程度给分。)
21高·真题)
合作之谜
①长久以来合作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这里所说的合作是指群体至少由两个成员构成中的成员为让群体中所有成员都获益而做出贡献,不论其他成员是否也做出贡献。根据进化论自然选择会促使个体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而合作者在获益的同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每个人在和他人互动时都更有动力去搭便车那么合作行为按说应该不会存在。然而从远古的狩猎采集到如今维护公益、组织大型活动所有这些人类行为之所能够成功归根到底都有赖于我们愿意广泛地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于是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有广泛的合作呢
②有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广泛的合作可以由亲缘选择机制来解释。母亲会为了拯救不慎落水的孩子而跳入水中她这样做显然要付出个人的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虽然这种合作行为以及有助于这种行为的基因对个体而言很危险但有助于家族获益。即使这位母亲去世了她的有助于合作的基因仍然会在她的孩子身上存续下去并传递给更多的后代。这种理论就是亲缘选择理论。
不过这种理论如果要成立就需要满足以下假定早在主要生活于很小的家族群体中时人类的合作行为就受到亲缘关系的限制而且现在的人类基因仍然留有这种合作的印迹。但现今居住在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的生活方式对此假定提出了挑战。哈扎人有着与人类祖先相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亲缘关系之外的合作家庭内部的合作行为反而不多。很显然解释广泛合作需要其他理论
④有人提出了直接互惠理论来解释广泛合作。该理论认为广泛合作基于直接互惠机制其基本内容是明天继续合作的承诺可以激励今天的合作。这强化了人们的信任和期望:当你认识了某人并建立起合作关系后无论此人是不是亲属你们俩都能从中获益并且这种关系在未来仍然有益。直接互惠与随时间推移而不断重复的互动有关最优策略是“一报还一报”一开始时你采取合作如果对方合作你将在下一轮互动中合作;而如果对方“搭便车”你将在下一轮互动“搭便车”。
直接互惠理论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的互都是一次性的为何其中仍有大量的合作比如一个人会避到一边让陌生人先走有人会对流浪者慷慨相助……
⑥科学家发现了直接互惠机制的局限于是提出间接互惠机制个体间的互动情况会被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观察到并分享给更多的成员成员之间对各种“好事”坏事的分享会影响当事人的声誉。张三对李四很友好是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其他人日后对张三友好。这就是间接互理论。
直接互惠机制和间接互惠机制都是有效的因为它们都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无法占对方的便宜。你可以不再与那些喜欢“搭便车的人继续交往也可以一开始就避免与这类人交往。在这两种机制的运作下人类社会足以发展出高水平的合作。当人口规模足够大时这两种机制就不那么有效了因为搭便车者可以在欺骗一个人后接着寻找下一个目标从而绕过“一报还一报”而传播信息并跟踪社会中的每个人也变得更加困难很可能在对方的“坏声誉”传到你耳边之前你就被人家占了便宜。
而且我们不应忘记人类许多重要的合作行为都需要由多人构成的群体整个参与遗憾的是对于此类合作行为何以能够存在仅凭本文目前讨论的互惠机制仍然无法做出完满的解答而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1.①段中的搭便车是指在与他人互动中仅获益而不付出成本  评分说明:获益,1分,不付出成本,1分。2分
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合作的一项是  B  2分
A.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交流一对爱看电视的夫妻卖掉了家里的电视机。
B.为了当上寝室长某寝室的两名同学每天打扫寝室卫生。
C.为了改善与同桌的关系小洁主动在课间帮同桌打水。
D.为了全家人的健康小亮力劝爸爸戒烟。
3.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C  3分
A.互惠机制发挥作用要求人类具有预判能力。
B.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合作者是有利的。
C.亲属之间的合作行为应当用直接互惠机制进行解释
D.间接互惠机制只有在三人或更多人构成的群体中才能生效。
4.请分析第段中哈扎人的事例是如何证明亲缘选择理论存在缺陷的。5分
答案示例:根据亲缘选择理论所要满足的假定,人类祖先的合作主要在亲人之间进行。由于哈扎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祖先接近,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家庭外部的合作行为远多于家庭内部的,由他们的合作情况可以推断出人类祖先的合作行为主要不是在亲人之间进行的,这与前述假定矛盾。故亲缘选择理论有缺陷。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5.本文按照亲缘选择理论——直接互惠理论——间接互惠理论”的顺序展开阐述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答案示例:我认为这样安排有以下原因:亲缘选择理论有较大局限,而两种互惠理论解释力更强,因此先写亲缘选择理论;从理论间的关系看,两种互惠理论内容上相关性强,内部关系更为紧密,应当连续阐述;在两种互惠理论中,间接互惠理论是作为直接互惠理论的补充而被提出的,从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和事理顺序看,直接互惠理论都要放在间接互惠理论之前。
评分说明:1分,②1分,③2分
22高·真题)
材料一:
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运用了数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
材料二: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
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和典型的科学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实证、逻辑推理等方法,有着向典型的科学靠拢的倾向,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那么,抛弃了科学主义以后,经济学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历史学相似的学问。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秉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
1.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  D  2分)
A.土壤酸碱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B.全球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状态
C.多巴胺分泌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
D.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
2.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A  3分)
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B  3分)
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
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
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
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
4.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2分)
5.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答案示例:(1)相对材料一,材料二更全面,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三方面明确科学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判定标准,全方位考察经济学的科学性。(2)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说理,抓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一关键,辨析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3)论证更完善,在否定经济学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指出其独特价值。(4)并且语言表达更为严谨,因此材料二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评分说明:答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2分,第四点2分,满分6分。答材料一论说更有说服力最多5分。
阅卷补充:答到材料一有不足,或在方法上反驳了材料一,或用气象学来反驳是孤证,可得1分。补充:答案示例:(1)材料一紧紧抓住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并对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加以详实的阐述。2分(2)注重史实的梳理,以经济学的发展史来证明经济学不断走向科学化的事实,或用例证和引证且有具体内容。2分(3)通过反驳一部分人的质疑来体现其论述的严密。2分。答对三点最多给5分。
23高·真题)
王教授写了一本关于进化论的科普著作,以下是某图书馆网站上关于该书的部分信息,包括图书目录、试读内容和读者评论三个板块。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第15题。16分
图书目录部分
第五章 适应方法论
第一节 监察修复:应对常见挑战
第二节 储备冗余:防范意外风险
第三节 学习:创造新知识和新技能
第四节 终极武器:用进化对抗进化
第六章 复杂组织方法论
第一节 复杂:进化的归宿
第二节 分工与协作:个体能力的有效叠加
第三节 对抗与博弈:组织内部利益的分歧与解决
第四节 细菌型组织:生物联盟的奇迹
第七章 进化论与人类
第一节 进化、演化和退化:从用词看进化论
第二节 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何是错的
第三节 进化论和伦理学:人性自私吗
试读内容
①在生物学意义之外,“自私的基因”这个提法最大的问题是,它成了部分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点既然基因是自私的,人又是基因的载体和奴隶,那么人的本能都是为了实现基因的自我复制,当然是自私的,即便有限的利他精神也无非是间接的利己。既然如此,我自私的念头和行为都是合理的,而且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就是损人利已。
这个观点在生物学和伦理学上都站不住
先说生物学前文我们已经用神经细胞之间的合作、相互帮助梳毛的狒狒、小丑鱼和海葵的共生等例子证明,生物体在各种层次上都可以形成合作乃至共生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些关系的原点是自私的实现自身的生存和繁殖,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自私”。“自私”的含义是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因而它不必然包含对别人利益的损害。根据含义,自私能分成三种情况利己利人、利已不损人和损人利己。“自私的基因”中,“自私”更多是指前两种情况,而在日常生活中,“自私”指的往往是第三种情况。可见,生物学层面的“自私”概念并不能用来证明损人利已是合理的。
在伦理学层面,这个观点抹杀了实然人类的本性是怎样的和应然人类的行为应该怎样的区别。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确实有一部分是为了给我们的本能提供合理化解释的,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还有大量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恰恰是为了对抗人性中损人利己的一面而出现的。
⑤有一个古老的道德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做一件损人利己的事,并且当时无人察觉,事后也绝不会受罚,你会做这件事吗?你认为该不该做呢?我想,大部分人未必抵抗得了诱惑,但也会认为这种行为是错的。前者是利己本能,应该正视,并用法律等手段去管控;而正因为有了后者——认识到人性存在黑暗面,并主动遏制和消解它——人类才能形成如此庞大的社会组织,发展出其他生物无法企及的文明。
⑥可能会有人说,既然道德观念是人类发明出来的,无关生物本能,也不像法律一样有强制力,我又何必遵从呢?
⑦是的,每个人都有违反道德观念的自由,但他要明白,这样做的代价是被排斥在人类社会生活之外。前文讨论过,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光要有共同的利益基础,还要有在重复博弈基础上开展的约束机制。伦理道德和法律本质上都是维持人类社会生活秩序与合作关系的约束机制。
⑧更广泛地说,科技和文艺也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每个现代人都在享受科技和文艺进步的福祉。这说明进化而来的、符合生物本能的东西并不比人类发明出来的概念和规范更高明,后者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大大超越了前者。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科技和文艺的社会该有多么蒙昧。同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道德观念约束的人类社会该有多么混乱。
有删改
读者评论
小明:作者针对“损人利已合理”的观点在生物学层面所做的反驳已经足够充分了,同时,考虑到这是一部生物学的科普著作,我认为写到这里就可以了,不必再从伦理学层面反驳。
1.根据图书目录,试读内容所在小节的标题是进化论和伦理学:人性自私吗”;若想进一步了解试读内容提及的前文内容,应该阅读该书的第  章。(2分)
2.作者在第③段通过辨析“自私”的含义,指出“损人利己合理”的论证存在逻辑谬误。以下选项中,有相同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A  )。(3分)
A.医生告诉我这种病伴有放射性疼痛,但没说是哪种元素的放射性。
B.我做的这些事都是我该做的,该我做的事我也都会做的。
C.谈判陷入了僵局,双方既不愿意退让,又不愿意中止。
D.这是他的个人诗集,收录了他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3.以下不符合试读内容文意的一项是(  C  )。3分
A.文中“自私”的三种情况应当同时从动机和结果两个角度来理解。
B.人类的部分本能无法通过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合理化。
C.生物间原有的合作关系一旦消失,就表明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不复存在。
D.如果损人利已真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发达。
4.根据文意,作者不可能认同的一项是(  D  )。(3分)
A.理论术语可以来自日常语言,但其含义可以与日常用语不同。
B.任何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和合作关系的约束机制都应被遵守。
C.进化而来的、符合本能的东西对人类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D.道德观念和科技分别关涉社会和自然,二者的社会作用不可类比。
5.请你结合图书目录和试读内容,写一条读者评论,反驳读者小明的观点。(5分)
答案示例:我不认可小明的看法。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自私的念头和行为都是合理的”“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就是损人利已”,都涉及应然问题,从伦理学层面才能反驳;根据目录可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之外,还有意在第七章探讨进化论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伦理学层面的反驳有助于明确二者关系,符合整本书的立意。
评分说明1点1分。
【售卖】高一高二暑秋(阅读)讲义
高考冲刺复习(看看真题二) 第2张
需要购买资料或上语文课的,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
高考冲刺复习(看看真题二) 第3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