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小学生家长都知道。如今语文考试中有关成语的题型就像铺满树叶的陷阱,孩子必须像个老猎手一样经验丰富,才不至于掉进去。
比如下面这道题,一般四个选项会有12个成语左右,在12个模棱两可的成语中挑出有错别字的选项,如果不是基础非常扎实的话,分分钟就看花眼了。后面甚至升级难度,还要求学生把正确的写出来。
还有很多成年人都会用错的成语,比如“差强人意”,字面意思听起来确实像“差点意思”,但人家实际的意思是“也还算让人满意”。
步步都是坑,坑坑都是分啊!
我系统分析过孩子经常在成语中出错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孩子通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同病相怜”,很多孩子会写成“同病相连”,想当然地以为这个词的意思是两个人都病了,命运相同连在一起。
但知道“同病相怜”成语典故的孩子就明白了——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伯嚭(pǐ)受人迫害逃到吴国,伍子胥怜惜他跟自己有同样的遭遇,于是向吴王阖闾推荐了伯嚭,后来伯嚭成为了吴国的太宰。
这个成语表达的是对对方格外怜惜,那自然是“怜”而非“连”。如果孩子明白成语的来源,记住故事情节,很自然就明白为什么同病要相“怜”。
这个例子就是出自最近我家娃在看的既有成语知识又有历史知识的漫画书——《呀,成语就是历史》。
这套漫画甚至被娃的班主任预测,将会成为孩子们手中的“顶流书”。
第一辑共10本,从上古传说-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内容以这些朝代的成语为核心,在讲述成语来源、含义的过程中串联起相关的历史故事。
成语学到了,历史线也清晰了。
比如在上古西周第二册中“治水起家的王朝”中,提炼出了跟大禹治水相关的“洪水横流”“洪水滔天”“怀山襄陵”“洪水猛兽”“过门不入”“栉风沐雨”“步履蹒跚”“无稽之谈”“规矩准绳”9个成语和“鲤鱼跳龙门”1个俗语,将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串联起来。
不仅有成语,还有历史的发展脉络,把历史完美地融入到成语中。
这样就解决了孩子对成语一知半解、错误不断的问题,而且语文、历史一起学,一套书,两份收获!
说到成语与历史的结合,我对比了市场上很多相关童书,大多数都是以历史线为核心,从中挑选成语讲解。
《呀,成语就是历史》跟它们最大的不同是:它真的是先把每个朝代的成语提前列出来,然后根据成语,来讲历史!
而不是为了顺应市场做成语书,找一些历史故事,从中挑出成语随意改编一下这么随意。
真正以成语为核心串起历史,而不是先讲历史再从里面摘选成语,这套书的独特瞬间抓住了老母亲的心。
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碎片化的学习。
“写出2-3个表现正能量的成语”“列出5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这种题家长一定不陌生。
很多孩子看过成语书,但是看到这种题时,依然想不起来,这就是因为碎片化记忆,看完了也很难记住,让孩子瞬间输出就更难。
《呀,成语就是历史》就很好地解决了碎片化的问题,看看“福利时间”版块就知道了。
跟动物有关的成语,还特别形象地使用了绵羊作为背景:
跟拼搏有关的成语,自然就是代表力量的拳头作为背景:
遇到这类题,别的孩子都在绞尽脑汁凑数,看过这套漫画的孩子只会嫌给的格不够,自己还知道好多。
这套书曾三次书写,中间换过多个作者,只为找到那个更懂成语也更懂孩子的人出现。花费了3年时间才精心打造出来,是货真价实的佳品!
给孩子看的书,当然要孩子喜欢。这套书在出版前还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发给小朋友试读。小朋友们都喜爱的不得了,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为什么?因为好玩!好看!好有意思!
比如“人鼠之叹”讲述了秦国的李斯有一天看到两只老鼠,一只在茅房,一只在粮仓,顿悟到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为李斯后来拜荀子为师,学习辅佐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进行了铺垫。
看画中两个老鼠生活环境的对比,一个奄奄一息,有气无力地说:“讨生活而已”;一个肥头大耳的在粮仓门口吃,满足地大喊“生活倍儿爽”。李斯站在中间,那思考纠结的表情,啧啧啧,看来是感同身受了。
还有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战争被比喻成了一场拳击赛。
第一回合越国胜利,吴王阖闾被打得很惨,只能在角落里喊:“裁判,吴国换人”,把阖闾战败后的狼狈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后来夫差的上位埋下伏笔。
这样的画风,一秒抓住孩子的心,不服都不行!
盘古开天之后累倒化生万物,四肢变成四根柱子,代表四极。
这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喜欢这个动作,试读时忍不住就做了这个动作。虽然识字量还不多,但这个小朋友依靠大量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也一口气读完了。
整套书用轻松幽默的漫画形式输出成语讲解,再用惟妙惟肖的漫画将历史知识串联。
图片之丰富,用出版社统计的数据就能看出:《呀,成语就是历史》有20册之多(两辑共计20册),但只有16万字,每页不到100字,因为插图特别丰富。
插画师耗时三年多,用2000多张插图清晰地解释成语,串讲历史,不需要太多文字。
大量对话和插图,像看小说一样,就能记住成语和历史。
对话形式的语言,贴近现代生活的桥段,也让孩子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比如西周后期周厉王上台就搞了个“专利法”。他拿着喇叭大喊:“这山,这林,这水,都是天子的,百姓使用要缴重税。”周围的百姓反抗道:“你确定吗?不怕大家谴责你吗?”
百姓们用唱歌谴责周厉王,就有了后来《诗经》中非常经典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周厉王当然要镇压,他对百姓喊道:“唱歌随你们唱,说我是大老鼠,不行!”
看似小朋友之间的斗嘴,文风特别贴近生活,但每句话每个字又都真实还原了历史,巧妙之处就在于此。
这套书还贴心地为低龄的小朋友进行了生僻字注音,学前及小学阶段的孩子做衔接和过度兴趣的桥梁书,是再适合不过啦!
很多孩子入学前一点基础没有,入学后很容易被同学甩下一大截。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套书正好满足需求。
把成语的来龙去脉、含义全部讲透
这套书之所以在众多成语童书中脱颖而出,让我忍不住为之打call,就是因为它把成语讲得特别透彻。
比如“孔席不暖”这个词,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到过卫、曹、宋、齐、郑、陈、蔡、楚等国,他走到哪里,就把儒家思想传播到哪里。
可是想在外国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很难,所以孔子每到一处,经常是席子还没坐热,又急忙起身去别的国家,没有一个固定长久的住处。
除了成语的原义和历史背景,书中还为小朋友进行了引申:这个词形容孔子忙于传播思想,到处奔走,没有时间休息。
如果小朋友想使用这个词,可以说“最近病人很多,当医生的爸爸充分体会到了什么是孔席不暖。”
一知半解的学习不利于记忆,孩子不仅容易弄错搞混,在日常说话和作文中运用也很可能出问题。
而《呀,成语就是历史》就完全不会让孩子出现这个问题,里面的每个成语都从原义、引申义、使用场景进行了举例。
这就非常清晰地帮助孩子学会成语、记住成语,还能用好成语,这才是真正可以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的好书。
独特的排版方式,更好读
强烈推荐它的最重要理由就是:孩子喜欢!
没有不爱看书的孩子,只有不受孩子喜欢的书。为了让孩子能够看得进去、记得住,书中用大量的漫画来表现成语的意思。
比如“楚河汉界”中,刘邦和项羽化身为同桌,他们在桌子中间画了“三八线”,再通过犀利的眼神和对话,让孩子瞬间明白“楚河汉界”的意思是界限分明!
还有“衣不蔽体”,配上人物对话和漫画,妙趣横生又便于记忆。
最搞笑的是讲“薪火相传”时,为了展示古人保存火种有多困难,用了一系列的漫画和“不能……不能……”的排比句,搭配起来莫名喜感。
除了贴近孩子的搞笑对话和漫画,这套书在排版上也匠心独运。
成语会展示在黑板和田字格的背景中,重点会用加大的温暖黄色字体突出。
1:1的图文比例,避免字密密麻麻的而带来疲劳感,读起来更轻松。
虽然讲述的是古代故事,但很多内容都结合了现代场景和语言,即使没有古代故事启蒙的小朋友也可以轻松享受。
比如“日不暇给”形容事情太多,忙得整天没空。图为外卖员给姬昌送来了三天三夜都看不完的文件:
比如禹善于利用多种方式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图片模仿乐队演奏现场:
整套书都长在了孩子的爽点和笑点上,孩子有什么理由拒绝阅读?
围绕小学语文教材主线,实用性更强
为了让这套书实用性更强,书中的内容最大限度贴合小学语文教材,以达到孩子在课内和课外联动的目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诗经》中的《硕鼠》,还有“河伯为患”,它出自四年级课文《西门豹治邺》,书中将原故事给透彻地讲清楚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语文园地”版块,经常会出现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拓展内容。
《呀,成语就是历史》跟随了教材的思路,除了有大量成语外,还有各种名句、俗语等。
比如形容人迂腐的“不鼓不成列”;
形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版块叫做“跑题时间”,是跳出历史线外对内容进行的补充。
比如:战国七雄到底谁最弱?
跑题时间给出答案:要问谁最弱,肯定是燕国和韩国这对“弱小双胞胎了”。哪一个更弱?书中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才储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跑题时间”版块还有好多好多有意思的问题,等待小朋友去探索……
读完这套书,既能提高孩子的文史素养,又能让孩子深度了解课内学习的内容,夯实知识。
精英团队打造,内容精准扎实
《呀,成语就是历史》这套书是《作文吴方法》《阅读吴方法》《笑背古诗》团队打造的,他们是一支专业做童书和教辅的教师、作家创作团队。
内容不仅有趣,更是非常严谨,在编纂这套书时,他们参考了无数资料,无论是成语还是历史,查证资料都相当充分,内容非常扎实。
第一辑10本刚全面上市,我家娃已经在期待第二辑的到来了。
2000+漫画,2000+成语,贯穿上下五千年历史。
从理解成语中联想记忆学习历史,从历史故事中感知成语使用环境,以后遇到任何考试的坑都再也不怕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