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高中地理规范答题建议

四季读书网 3 0
编者按

随着高考的临近,每一位高三学子都进入了紧张的备考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知识储备,准备解题技巧,规范答题同样重要!

据统计,48%的学生在考试中存在因答题不规范而被扣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没有使用学科内通用的术语或表达方式,而是采用了过于口语化或不准确的描述,这会影响答案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2.答题格式不规范:有些学生没有按照题目要求的格式进行答题,比如没有分点作答、没有列出序号等,导致答案结构混乱,难以阅读。

3.堆砌答案,重点不突出:部分学生为了凑字数或显示自己的知识面,在答题时堆砌了大量的信息,但没有突出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重点内容,这使得阅卷老师难以快速找到得分点。

4.答题步骤不规范:在解答需要多个步骤的题目时,有些学生没有按照逻辑顺序逐步解答,而是跳跃式地给出答案,这使得阅卷老师难以理解其解题思路。

5.书写不规范: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考试规定使用指定的笔进行作答,或者字迹过于潦草、不清晰,这会影响阅卷老师对答案的判读。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高考答题的规范性、科学性及实效性,助力考生有效增分、精准提分,即日起,运城教育推出高考规范答题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更加高效地复习,更加自信地迎接高考的挑战。

提升地理认知,规范答题路径

康杰中学 黄雅竹

在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背景下,地理高考的目标是选拔出能够解决决策性地理问题的人才。“背一背、记一记”的地理学习方法已经不奏效了,如何将学习的地理知识和方法灵活地运用在解决“陌生”地理问题中,是新高考选拔人才的机制。如何在“规范”的框架下进行学习,获得较高的高考评价,是学生所需,也是教师所应。地理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造就了地理问题的不“规范”性,而规范答题就是在复杂的地理问题中找到“规范”的路径,引导学生走在“正答”的路上,而不是盲目无序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答案。其核心就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地理试题中“不变”的要素。规范答题要求教师教授答题的规范路径,要求学生熟练答题的规范路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路径明确,思维清晰,规范表达,最终获得高考的胜利。

01

  规范审题路径

规范审题可以在战略上降低学生对于“陌生”问题的恐惧感,同时战术上也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在有效的、熟练的答题路径中,审题完毕即是答案生成的时刻。因此,明确规范审题的路径至关重要。
(一)文字信息获取路径
 1.时间尺度
 地理事项和原理,因为时间区间不同,时间尺度的不同,其特征、成因和影响都不相同,因此,对于时间尺度的把握是认知地理事件的基本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件发生过程的对比;养成关注地理事件发生时间的好习惯。
 2.区域定位
地理事件发生区域的定位和区域特征描述,是分析地理事件形成与发展的背景条件,因此区域定位的方法是这一步骤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区域特征描述以“记忆”为主,但是记忆“海量”的地理特征显然不符合时代特征,也不符合高考选拔“解决决策性问题能力”的人才要求,因此,要摒弃“记忆”区域特征的错误认知方式,而要通过地理原理和方法,推理判断区域特征。这是地理学习过程中一个“革命性”的突破点。教师和学生需要不断的强化和应用所学地理原理和方法去“自主”推断区域特征,已达到高效、准确、快速的判定结果。
 3.地理事件
 每一个地理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地理原理(要素)或者多个地理原理(要素)在空间的表达。学生要想看清地理事件本身蕴含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就必须迅速地对材料中的地理事件做出归类,以缩小自己对熟悉知识的搜索范围,更加精准地解决问题。地理各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提取核心原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知识核心”,具备定位地理原理,解读地理事件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好地理知识框架的构建,明确地理知识板块,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透过材料中的地理事件的描述,快速且精准的找到对应的、熟悉的地理原理。
4.设问形式
 传统的地理试题的设问方式有:特征描述、原因分析、影响评价、建议措施等。这些设问方式符合了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教授这些设问之下的一般答题方法。这是对答题的角度和思路的把握,也是规范答题的前提。自然地理部分的试题设问基本遵循以上的设问方式,但是人文地理的试题设问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设问细化”、“多层设问”是常遇到的两种方式。例如:“说明××的区位优势”与“说明××的销售范围”、“说明××的原因”与“根据××的特征,说明××的原因”等。
(二)图像信息获取路径
图像表达方式有地图(经纬网图、地形图、地理要素图等)、统计图表(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除了一般的图表读取方法以外,特殊的具有地理特征的图像信息使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正确判读经纬度、海陆轮廓,图示图例、等值线图等,都是规范答题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类的“地理工具”是教学的重点,多加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在丰收的时候,让“工具”更加的趁手、好用。
02

  规范思维路径

在获取试题信息之后,开始进入思维整理和规范的过程,本阶段需要将获取的信息和已有“地理知识”进行思维链接,生成可以表达的逻辑和语言。
(1)就人文地理来说,链接“核心概念”,构建思维路径。这里的“核心概念”主要是“地理核心概念”和“一般核心概念”,包括各类“地理要素”及“子要素”。“地理核心概念”主要指地理原理式的概念(图一),如“区位”、“市场”、“产业结构”、“城市辐射功能”、“工业集聚”、“产业链”等概念的详解。“一般核心概念”特指的是题干中涉及的“特定概念”或“特定事件”的正确理解。

高考备考:高中地理规范答题建议 第1张

图一 理解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获取和理解到位之后,要构建答题的思维路径,这一路径的主要要素有“条件”、“主体”、“客体”、“事件”以及“关系”。如2023年新课标卷文综36题第三问设问“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中,“主体”是“生产集中化”,“客体”是“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事件”是“采购和销售”,“关系”是“有利影响”。每一个构件均为一个“核心概念”,对其正确理解和理解程度都影响着最后的答案生成(图二)。

高考备考:高中地理规范答题建议 第2张

图二 思维生成和链接过程(举例)

(2)就自然地理来说,链接“地理原理”,构建思维路径。这里的“地理原理”是指该地理事件涉及到的主要原理,地理原理是在特定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之下额特定的地理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尺度”在认识地理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原理符合一般地理规律,涉及的题目比较简单,如若不符合一般规律,那么需要学生进行推断和判定,涉及的题目难度就比较大。而后者的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比重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地理原理”描述时,舍弃原有的“是什么?有什么?”式的列举呈现思路,而应该采用“为什么?怎么办”式的启发探索是教学方法,同时过程性描述的重要性远大于结论的给出。如此为学生构建认识事物的“底层逻辑”的同时,知识的灵活性更加可以保障,更加能够“举一反三”、“ 以不变应万变”。
自然地理的思维路径与人文地理思维路径的多元化不同,他的思维路径具有唯一性,由于单一的表达方式,唯一路径往往很难找准。致使自然地理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自然地理思维路径的构建难点在于链接“材料原理”与“已有原理”。尤其是“材料原理”获取的准确度决定了最终答案的生成效果(图三)。例如2022年全国乙卷文综第37题第一 问的设问是“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平面水平变化方向。”“材料原理”中关于“海岸线位置的影响因素”、“冰盖消融区陆面的变化情况”作了详细说明,信息获取难度不大,但是关于“已有原理”部分,学生对“海平面升降”、“陆面升降”与“海岸线水平方向变化”之间的逻辑路径关系无法建立。从而导致“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平面水平变化方向”这个问题无法正确解答。而这一问题也是本道综合题正答的核心问题所在。因此自然地理部分的规范答题要领在于建立清晰的逻辑思维路径。

高考备考:高中地理规范答题建议 第3张

图三 思维路径和逻辑连接(举例)

03

  规范表达路径

最后一步,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和思维链接,生成答案语言,最终以文字方式呈现在试卷上,规范表达包括四个原则:熟练高效、逻辑正确、语言规范、字迹清晰。
以上所有的规范和高效的答题过程都是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之上,在较短的时间里无法有效获取信息,理清逻辑,在高考中就是失败,因此,规范的表达路径必然是要建立在反复练习,活跃思维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符号体系或者文字体系,在看到题的第一时间就开始进行“思维创作”,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反复读取材料和思维链接的路上。
逻辑正确是高考阅卷中“浮动分值”评判的第一标准,逻辑正确但语言不规范,是有可能给分的,而逻辑不正确,语言必然也是不正确的、不规范的,因此,在日常训练及评卷的过程中,师生要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逻辑规范”氛围。恰当的使用地理语言也是确保“高分”的必要条件,如若做不到语言的专业性,可以追求语言的简洁性,正确性和逻辑性。
关于语言的规范,功夫在平时,教师必须重视地理专业术语的精准传授和严格要求。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这是地理学习过程中为数不多的需要加强记忆的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语言规范要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检验和评价。其中一定要重视地理原理的过程性评价,关键逻辑链、关键术语的使用是评价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在有限的应试时间里,答题角度可以缺失,但是语言表达必须规范,才能不留遗憾。
试卷的整洁度和清晰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点,不必过多地强调,总体的书写原则是:横间距、字间距、字结构不要过密,过紧凑。清晰是唯一原则。
地理学习内容是多元化的,地理区域认知更是丰富多彩的,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原理模式”使我们打破地理“桎梏”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熟能生巧”,在不断的运用规范的“思维路径”的过程中,生成“高阶认知”是高考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愿地理学子和老师们在地理学习的路上,在经历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反复磨砺后,回望来时路,原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来源:运城教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