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四季读书网 2 0

中考命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第1张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1.重点分析“题眼”

关键词就是所谓的“题眼”。

(1)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门”。这类文题我们可以采取补充法。比如《味道》什么的味道?谁的味道等。

(2)词组型题目。这类题目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眼”是“难忘”,“骄傲的妈妈”的“题眼”是“骄傲”,“这件事教育了我”的“题眼”是“教育”,“我喜欢那句格言”的“题眼”是“喜欢”,“回忆我的同桌”的“题眼”是“回忆”。

2、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如《偶然的发现》、《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最”和“舒心”。

3.要审准范围

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如《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不止一次,说明尝试了很多次。如2010中考《黑板上的记忆》,只能是写与黑板有关的。

4.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总”——这一副词表明我寻找钥匙是曲折的,有一个反复寻找的过程的。

“最”“也”“还”“再”“更”“其实”“原来”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要尤其注意。

5.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

如《心中那一抹绿色》,绿色除了表示颜色,还表示生机、活力、惬意

例如,《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如“父亲的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的内涵。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再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命题中的“你”可以实指,如“父亲”“同桌”“友人”等。

也可以虚指,如“节约”、“诚信”“青春”等等。

小结:有些命题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总之,审题时每一个字都不要落下,包括提示语。首先找关键词,接着找到限制词语,然后理解文题中关键词的深层意思,搞明白出题人究竟让你写什么。

二、审题需要注意:

1.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好”却一带而过,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2.注意审清题目中的人称

《为你而歌》,“你”限制了表述对象应为第二人称。如《我们是初升的太阳》(2004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目中的“我们”限制了对象应是群体,而非个体。

审题范例:

例:《学海拾贝》

关键词:拾贝

(1)文题重点是“拾”,要写出“如何拾贝”这样一个过程。

(2)“贝”不仅仅是实指贝壳,还可以是比喻义:知识或获得的经验与能力

二、常见审题误区

1.以偏概全,不注意限制要求

示例:《其实,这不难》,有些同学只写出了不难,但是没有注意“其实”,言下之意是我一直以为很难,在实践之后,才恍然领悟——其实,这不难。

相似审题:《原来是这样》、《这里也是课堂》、《这也是一种美丽》、《终于找到了答案》等等。这类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不容小觑。

2.不解题旨,东拉西扯

命题作文,一般文字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审题失误率也最高。这类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

示例:《在这里起步》

失误:不理解题干的“起步”的意义

“起步”在字典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意思“开始走”,一层是比喻义“比喻事情开始进行”。我们在作文中理解题目的时候要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比喻意义,这样作文才会立意深刻。这里取“比喻事情开始进行”的意思。因此,可以写:

 亲情类:我不理解父爱/母爱,因为某人的话或者某件事或者某个景或者某个想象的画面,让我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父子情/母子情“在这里起步”。

校园类:校园类的素材可以围绕师生情、同学情、学习等写与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从而突出师生情、同学情“在这里起步”。

其他类:可以上升到保护环境、传统文化等。

二、作文立意

作文立意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深刻

临场作文如何深刻立意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所谓“以小见大”,即由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由一片枯叶显现出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作文,不一定非要去写那些重大的事件,有时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的表情、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涵,进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片段一:

有一次,我看见一只蚂蚁正奋力攀爬一段矮墙,或许是墙面过于光滑的原因,它每爬到接近一半就滑了下来,后来渐渐摸索着越爬越高,可总也达不到顶点,看得不耐烦了,我就转身去观察其他的蚂蚁。过了一段时间后,正欲起身离开,却惊异地发现,那只蚂蚁正伏在墙头悠闲地梳理自己的触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含义。(选自《生活给我智慧》)

点拨:蚂蚁攀爬矮墙的事例虽然微小,但反映了一个人生哲理:“坚持不懈方能成功”。文段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得立意深远。

(二)由表及里,开掘意蕴

写文章,由现象触及本质,并层层深入挖掘到深刻的本质,都依赖于作者犀利的眼光、敏锐的思维。

片段二: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附近的一个游泳池游泳。当时我已经在游泳班学了一段时间,可如果让我一个人游的话,我却不怎么敢游了,所以我一步不落地紧跟着爸爸。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严肃地说:“爸爸不保护你了,你自己从这头游到那头。”我刚想向爸爸“讨价还价”,爸爸大声地对我说:“妞妞,快点儿游!”我不情愿地游了起来,可没游多远就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抓池边的栏杆。没想到爸爸马上野蛮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中途不许靠岸!”我委屈地大哭起来。游泳池里很多人都把目光转向了我,可是我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并没有打动爸爸。万般无奈下,我颤颤巍巍地独自游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二十米。

虽然老爸很“野蛮”,但是我知道:他很爱我,我正在他“野蛮”的爱中变得坚强、成熟!

(选自《我的“野蛮”老爸》)

点拨:文段中的爸爸是“野蛮”的,他不但大声地对“我”说话,并且“野蛮地扒开我的手,还像狮子般地吼”,但可贵的是,小作者从“野蛮”的表象中,挖掘出深沉的父爱,体会到父亲的用心良苦,使得立意深刻。

(三)精选角度,突破定势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作文题而言,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立意就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拟出多种立意方案后,要去粗取精,多中选优,不拘于一孔之见、一隅所感,尽可能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来立意。如有一个中考作文题是“你在我心里”,一位考生的作文如下。

片段三:

红了希望,绿了梦想,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语文。

那是你吗?语文。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任何辞藻来修饰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洋……因为你在我心里,语文,我读懂了抱负、执著、爱国!邀明月之满怀,举酒觥之高远,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看落红化为春泥,叹国破山河,赞东篱之采菊,唱绝项之豪情。在初中的怀抱里,我感悟你、体验你。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心灵之音化为翩翩翅膀带我飞翔。(选自《你在我心里》)

点拨:大多数的考生会把题目中的“你”理解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而这位考生却打破定势,精选立意角度,把“语文”拟人化,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抒情,给人眼前一亮之感,文章自然脱颖而出。

(四)反弹琵琶,独辟蹊径。

从反面立意,逆向切入

片段四:

奶奶已62岁,每天还在忙里忙外。但我却讨厌奶奶。

有一次,奶奶对我说:“云儿,你好久没有对我讲学校的新鲜事儿了,你陪奶奶说一会儿话好吗?”我不情愿,也不耐烦地找借口说:“我还有功课没做呢。学校又不是天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奶奶听后,眼里流露出一种失望与茫然的神情,轻轻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三步当两步地走开了,心想今天终于可以不用听奶奶的唠叨了。我走到窗台开始写作业,看见邻居李奶奶正抱着宝贝孙女,手累了都不肯放她下来走走。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对我也是这般的疼爱啊!我突然明白了:奶奶在我写作业时唠叨.是让我把字写工整;在我吃饭时唠叨,是让我多吃一点免得饿着;在我睡觉时唠叨,是提醒我晚上不要踢被子着凉……而我却把奶奶对我的关心当成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唉,我真不懂事啊!选自《讨厌的奶奶》)

点拨:选段以讨厌奶奶开篇,以责怪自己不懂事结尾,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读到此,我们方才明白,所谓“讨厌奶奶”乃是作者正话反说,别有深情。

当然,反弹琵琶,必须做到进退有度、言之有理,不能犯原则性错误。

(五)联系时代,折射现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章往往紧扣现实立意,要么针对某类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突出时事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文章,因折射了社会热点,洋溢着时代气息,而显得深刻新颖,让人爱读,也容易得高分。

需要指出的是,立意要以生活为本,以占有的材料为基础,所以平时只有关注生活,对生活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

概括地说,使文章立意深刻要:深想一层

例题解析

(一)审题

【作文题目】终于融入其中

【题解】这个题目体现的是对一个陌生集体的熟悉、融洽的过程。例如社团、志愿团队、学习班等。“终于”对故事的过程性提出了要求。

【作文题目】《这样更好》

【题解】“更好”——突出二者之间的比较。可以是相较于之前的做法,我觉得眼下的做法是更好的。也可以是相较于当下的某种现状,我认为另一种做法更好。

(1)“这样更好”的写作重点,在于写清楚“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以及“好”在哪里,即意义和价值。而好与不好的判断,是通过“我”的切实经历和感悟得来的。(2)“这样更好”的立意,可以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可以是对情感关系的探索,也可以是对社会热点的反思。

(二)立意

【例题精讲】

       那一次,我懂了

驻足溪边,看溪水长流,汩汩的声响像在责备我;望绿树摇曳,高大身躯又如在鄙视我;拥遍地野花,初绽笑脸却似在嘲笑我。垂下头,我陷入迷茫。欲睡的记忆再次回闪。

母亲病了,是多年的关节炎,憔悴的脸毫无生气的样子,偶尔的疼痛总牵伴着嘴角来回抽搐。我却仍不以为然地“稳坐泰山”,怡然自得地看着动画片,巨大的声响使我将母亲的痛抛置脑后。

“××!”在广告阶段,我终于模糊地听到了母亲有气无力地呼喊。我不厌烦地走到母亲跟前,嘟着嘴,老大不高兴。“帮我倒杯水来。”我不情不愿地随手拿了个杯子给母亲,又快速溜到了电视前。正当我看得痴迷时,母亲又在叫唤了,我火冒三丈地走进卧室,劈头就对着生病的母亲叫道:“又怎么了,你烦不烦?”这一叫,母亲当即怔了,我看到她硕大的泪珠滚滚而下,苍白的脸色愈加难看。我的喉咙口就像着了火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我迟疑地拿过杯子。一看,这哪是水,是满满一杯子的山核桃,那是母亲为我准备的,是花了她整整一下午时间的……

回想起母亲的好,回想起母亲的爱,我惭愧于自己的付出少之又少。从小到大,母亲的一个微笑是她为我付出的鼓励,一顿午餐是她为我付出的汗水,我连一个巴掌也是她为我付出的疼痛。十几年来,我只懂得接受,从来没有想过付出的辛劳。

那一次,我懂了,我懂得了只有接受的人生苍白无力,只会接受的人懦弱无能。

我去了花店,我要让母亲看到最艳丽的玫瑰。看着无数争奇斗艳的花朵,我选择了一颗花种,我要用自己的汗水养育出最美的花,用爱去倾注。这是我该付出的!

参考答案: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知回报付出的人是多么自私!这篇文章的构思是很有新意的,行文张驰有致,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本文由国晓老师整理提供,稍作修改,侵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