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押题预测:成长书单

四季读书网 13 0

大家好,又到一年高考季,连续四年,我们押中了高考题,2020年押中了疫情中的距离,2021年,押中了体育之效,2022年,押中了北京双奥,2023年,押中了中国故事,现在我们看到的图片就是最好的证明,有图有真相。在四年精准押中高考题的基础上,今年我们继续押题,和往年一样,我们推出了高考作文超级押题系列

2024高考作文押题预测:成长书单 第1张

2024高考作文超级押题

押题依据:立足近几年高考作文真题及命题趋势,根据当前热点和高考的契合度,结合多年毕业班教学经验和高考阅卷经验

内容:2024年高考押题全系列包括10个话题,以后根据热点还会增加,每一个都有高分标题,标杆范文,经典试题,思路分析。

范文:都是具有多年毕业班经验的老师的下水作文和精挑细选的,还有学生的习作。

押题团队:多年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有高考阅卷经验,有省市级教研员,有高级教师。

系列都在持续更新中,更多的内容请关注和私信。

如果需要完整付费电子版,可加微信,注明押题。

2024高考作文押题预测:成长书单 第2张

总有一本书能够治愈你、激励你、让你成长、展望未来。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在阅读中疯狂成长,已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日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浙江十校联考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未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这是《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段,看了以后,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为人修养或社会现象是否也有感悟和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范文示例:

敢于质疑方能成功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要“学”且“问”。而“问”又从何来呢?自然是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才能获得渊博学识。材料中香菱学诗敢于向老师林黛玉提问,最终学到了真本领可见,敢于质疑方能成功,千万不可不懂装懂。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做海洋,海洋是无边际的,知识也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正是基于这一点,世界才会有许多志士不耻下问,善于质疑,才能使社会越来越先进。如果没有对“特创论”的质疑,就不会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如果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便不会有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创立。所以,只有质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上的,绝对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立”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号”帆船航行了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研和查阅了无数地质资料,才向根深地固的“特创论”发出强有力地挑战。可风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理论的深入研究。
敢于质疑,是一种拒绝盲从拒绝迷信的睿智。总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喜欢随大流,抱大腿。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听从些高调的言论。但其实这种人是最可悲的。因为他从来没有发现过,也没有实践过。可是又有谁是在亲手做过实验之后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是伽利略,他没有跟从当事人的脚步去听信亚里士多德这位哲人的话,这不正体现了他不盲从,不迷信的品格吗?凡事无绝对,不要轻易的迷信权威,因为权威有时也会犯错,要敢于质疑,只要有疑惑就大胆的说出来,何必在意说出这个话的人是谁呢?
敢于质疑,是一种懂得思考,善于发现的清醒。有位名人这样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本事。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不会质疑,更不敢于质疑,与随风飘动的蒲公英,有什么两样呢?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有任何的怀疑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创见。半个多世纪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对于学习,我们就应该要敢于质疑,不能一昧地迷信书本,教材。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样才能学好。
丁肇中就曾经告诫过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这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个人成长素材

金句

1.回忆很美,尽管过程艰辛:也许结果总有遗憾,但我们无愧于心

2.努力的意义就是以后的日子,放眼望去全部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3.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无需凭借谁的光。

4.可以不光芒万丈,但不能停止自己发光。

5.没有横空出世的幸运,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

6.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8.如果你想超越别人,就应该先超越自己。

人物事例

1.石洵瑶:无畏的00后"小魔王"

这是一个无畏的00后"小魔王",是我国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关键力量;她和孙颖莎、王曼丽并称国乒00后"三剑客",曾两次横扫日本新锐运动员平野美宇。她便是我国乒乓球选手——石洵瑶。2016年12月的世青赛,可谓中国队迄今为止最差的一次,国乒当初多名种子选手皆遭受不成功,氛围一度惨烈。石洵瑶登场后便两次横扫了来源日本的新科世界总冠军平野美宇,拿到了那次竞赛中国队唯一的一块金牌。

2. 秦玥飞:从耶鲁高材生到湖南小村官

2011年,一位耶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回到中国小山村,走进基层当起村官;4年后他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支持和培养杰出的农村创业者、公共服务者;2017年,他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入选“全球青年领袖”——他叫秦玥飞,一位“85后”年轻人,用国际化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方式,尝试改变原始落后的中国乡村。

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和秦玥飞一样,从中国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中国,他们兼具国际化的智力资源、本土化的问题意识以及直面挑战的社会担当,为中国的未来开辟出无限可能。

3. 冯维:从汶川震区男孩到“9·3”阅兵战士

2008年汶川地震时,冯维14岁,当年是解放军给他和家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地震夺走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要当解放军”。

2013年,冯维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两年后,表现优异的冯维被选中参加“9·3大阅兵”。训练中,他是对自己最狠的人,因为他曾经与死亡擦肩而过,所以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更加渴望让青春在最有意义的地方绽放。

2015年9月3日,当阅兵队伍中的冯维在天安门广场高声喊出“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他真正体会到,自己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地震中惊慌失措的男孩,而是可以手握钢枪保卫祖国和人民的战士。十年前是党和国家救他于危难之间,如今他将以全部的青春和热血报答这份恩情。

4. 丁宁:人生怎么发球,我都接

她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队长,是中国女乒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软萌俏皮的邻家女孩。一些人认识她,是因为伦敦奥运失金的潸然泪下;更多人记住她,是因为里约奥运夺金的喜极而泣。

人生如球场,即使在最灰暗的日子,她也会每天拿起球拍。球场如人生,不确定性永远都会有,难得是死磕到底的心。黑暗中,她始终没有停下来,最终找到了那丝光。所谓“百折不挠”,不过“心如磐石”。

5. 惠若琪:体育人永不退役

惠若琪,中国女排前任队长。16岁,加入国家队,19岁,成为绝对主力,她被称为“用生命打球的女孩”。没有天赋异禀,却从未低头认输;落下一身伤病,也绝不喊累喊疼。里约奥运,她用一记探头球锁定胜利,让中国女排时隔12年,重登奥运之巅。不为人知的是,她刚刚经历心脏手术,左肩被打进7根钢钉,却依旧站上赛场。

2017年,退役后的惠若琪做起了公益事业,他发起了“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这么做的初衷是帮助那些在奥运金牌光环之外的运动员、体育工作者。她要把自己在奥运赛场上收获的勇气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更加勇敢地去面对人生的艰难。都说退役是运动员另一次阵痛重生,但是对于惠若琪来说,体育人永不退役。

6. 陈冬: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陈冬,“神舟十一号”航天员。2018年1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航天员是最光荣也最危险的职业,从接受飞天任务那一刻起,他们已经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6年封闭式生活,33天最长航天任务,其间经历了多少风险与煎熬,只有陈冬最清楚。出发那天,战友们在车里自发唱起了《歌唱祖国》;荣归那天,和战友团聚时陈冬不禁潸然泪下。

有人说,能赶上飞天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有人说,拥有这些飞天的人,是我们的骄傲。和陈冬一样,我们都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追寻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8. 王源:娱乐明星也可以满身正能量

当他站上联合国讲台代表中国青年发声,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影响力青少年时,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他?

王源并不否认,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同时他也明白,一个人有多幸运,就必须有多努力,多奉献,这样才能对得起命运的馈赠。成名之后,王源并没有骄傲自大,失去方向,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创作,用优秀的作品回馈支持者。从《青春修炼手册》到《十七》,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音乐之路上坚定前行。同时,他还全力推进“源基金”公益项目,用自己的爱心汇聚更多人的爱心,从而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新生代,未必就不懂责任和担当;娱乐明星,也可以满身正能量。王源用自己的行动撕掉了许多固化的标签,让全世界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9.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1998年起,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相继在西藏、青海、湖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支教20年,先后共有322名志愿者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这是一场时光接力。每位志愿者前往支教地服务的时间是一年,但这支队伍的力量却在20年间不断发扬。正是这一代代的教育接力,使知识的种子开始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支教团的青年们把青春之花绽放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正如他们的团歌《与你西行》中唱的那样:与你西行,意气方刚,遍染桃李尽芬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