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素材】2024高考作文押题:融于集体,彰显价值
四季读书网
1
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对新朋友浪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从表面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根植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浪花的对话给人深刻的启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就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浪花与波浪紧密相连才会经久不衰,永远绽放。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社会和时代,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创造永恒的价值。一味突出个人,只能像火花一样,转瞬即逝。16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我们青年人不应囿于自我的小圈子,当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融于集体,融于社会和时代,方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不要蜷缩在自己促狭的世界里,当关注祖国的发展,因为无数的人都与我们有关。(分论点1) 二战时期一位牧师曾这样反思自己:“起初他们追杀共产党,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过于自我其实是在孤立自己,而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是说读书人要少参与是非,多钻研学问,而不是教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祖国需要我们的担当与奉献。融入时代,砥砺奋斗,无数的人都与我们有关。 不要认为自己的力量渺小,当滴水汇成大海时,你就可以改变世界。(分论点2)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总设计师林鸣发明专利达数百项之多,但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还需要无数设计者和工人的辛勤付出才能完成。港珠澳大桥被国外媒体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如果单凭总设计师的一己之力去研发,这个世界难题恐怕很难攻克。“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只有融于集体,才能收获更大的成功。 不要忽略集体的价值,当灾难来临时,你会体会到大爱与温暖。(分论点3) 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让汶川人民恐慌不已,让中国同胞紧张不已。而从各地赶到汶川的救护人员和志愿者却让我们的心很温暖,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我们都是祖国的一分子,是一个集体。无论何时遇到困难,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我们面前并向我们伸出援手。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浪花离不开波浪,鱼儿离不开海洋,鸟儿离不开天空,而我们离不开集体。个人与集体、社会、时代紧紧连在一起,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更好地彰显自我价值,圆梦新时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能力。题目指出浪花的对话给人深刻的启示,要求学生就自己对浪花的对话的感悟写一篇作文。所以本题是一道含有驱动意味的寓言性的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次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有一定开放性和限制性。1.内容限制。浪花的话是审题立意的关键。浪花因“与波浪紧密相连,植根于波浪之中”,所以永开不败;火花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综合本寓言材料来看,其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可从此角度展开分析与写作。以“个体与群体”“瞬间与永恒”两个词组或其一的辩证关系切入来写都可以。2.立意限制。材料给了两个对象——火花与浪花,“浪花的对话给人深刻的启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题目任务锁定在让考生思考“浪花的对话”上:“根植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永开不败”和“一闪即逝”,暗示命题人肯定的是“植根于波浪”,反对“只突出个人”。寓言都是带有比喻性或象征性的,而“浪花”和“火花”都是有比喻性的,写作此文,要联系社会人生,挖掘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体的深意,让文章更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3.价值观限制。材料中浪花“永开不败”,火花“一闪即逝”,“永开不败”即为永恒、持久,有更强的生命力;“一闪即逝”意味着短暂、微弱,无甚价值。二者相较,扬此抑彼的态度不言自明。命题人肯定的是“植根于波浪”,反对“只突出个人”,考生不得肯定“后者”。1.写作角度是多元的。本题是一道寓意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所给对象为浪花和火花,考生在写作时可以联想到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角度,据此展开联想,阐述个体融入集体,方能彰显价值的重要性,从正面写融于集体的重要性等;可从反面谈脱离集体,一味凸显自我的局限和弊病;也可兼谈二者,写作的角度是多元的。从“个体与群体”的角度立意,可写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个人的前途命运离不开群体;人生幸福的浪花必须根植于大海等。若只突出个人,则常常一闪即逝;从“瞬间与永恒”的角度立意,可写根植于波浪,花永开不败。只突出个人,则常常一闪即逝;从综合角度立意,可将火花和浪花展开对比,在对比中揭示让人生“花开不败”的道理:要做常开不败的浪花,不做一闪即逝的火花。2.素材的选用是开放的。本题写作的关键是由材料中的浪花和火花,延伸拓展至人类社会中的现象。无论古今还是中外,只要是能突出材料主题、符合材料寓意的素材皆可使用。个人融于团队,方能实现价值;个人融于社会,方能绽放光华;个人融于时代,方能缔造不朽。考生平时积累的不少名人事迹、成功案例,都是其融于团队、融于社会、融于时代的具体体现,因此素材的选用也具有开放性。因写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生命体验不同,联想和思考的角度、深度、广度也自然会是丰富多元的。如:家庭、民族、阶层、党派、团体、机构、部门、国家、生命、生活、历史、现实、社会、文学、观点、思想、情感、兴趣、文化性格等方面都可涉及,只要体现这两个词组或其一的辩证关系即可。3.文体自由。从写作引导语“浪花的对话给人深刻的启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来看,文体的限制并不严格,具有开放性。但要注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能写成“四不像”。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寓言哲理性材料,准确、全面解读材料寓意是写作成功的关键。材料中浪花因“与波浪紧密相连,植根于波浪之中”,所以“永开不败”;火花“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据此可立意为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和时代,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创造永恒的价值。一味突出个人,只能像火花一样,转瞬即逝。本寓言材料既考查理性思维,也考查价值观,可联系现实把“个体与群体”“瞬间与永恒”这两个词组或其一的辩证关系分析透。“群体”,可联系到“国家”“民族”“社会”,也可联系到“文化”“习俗”“风格”“流派”“精神风貌”等;所写内容要体现辩证关系:个体与群体不可分割,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而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它要受到群体的制约,而情感上的荣辱与共、心理上的相互依存、行动上的相互支持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都是集体的显著特征。行文结构安排:因为题目要求学生就自己对浪花的对话的感悟写一篇作文。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记叙文,可以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明自己对浪花对话的感悟。注意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记叙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能体现出自己对浪花回答的感悟思考和心得。如果写议论文,首先给文章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融于集体,彰显价值”,开篇简述材料,紧紧围绕材料寓意展开论述,引出中心论点——融于集体,彰显价值。然后从“不要蜷缩在自己促狭的世界里,当关注祖国的发展,因为无数的人都与我们有关”“不要认为自己的力量渺小,当滴水汇成大海时,你就可以改变世界”“不要忽略集体的价值,当灾难来临时,你会体会到大爱与温暖”三个方面论述融于集体,彰显价值。最后引用话鲁迅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指出浪花离不开波浪,鱼儿离不开海洋,鸟儿离不开天空,而我们离不开集体。个人与集体、社会、时代紧紧连在一起,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更好地彰显自我价值,圆梦新时代。强化观点,做到收尾呼应,结构圆合。1.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制作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巴尔扎克雕像:他披着睡衣,双手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双目注视前方。一个学生看了雕像之后,对罗丹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未见过雕塑如此完美的手。”听了这话,罗丹皱起了眉头。他沉思了一会儿,突然举起斧头砍去了雕像的双手。此举使学生们震惊、伤心和惋惜。罗丹神色严峻地说:“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你们一定要记住:一件真实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这座雕像是应法国作家协会之邀而作的。由于砍去双手,作家协会拒绝认购。罗丹对此深为痛惜,但他向人们预言:“我的雕像将立于不败之地!”他把这座雕像安置在自己家中的花园里。后来,他的预言果然应验了:这座雕像成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罗丹砍去了在他看来是“败笔”的雕像的双手,从而使这座巴尔扎克雕像成了不朽的杰作,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罗丹的言行告诉我们: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在于: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巴尔扎克的双手”只是((巴尔扎克”的一部分,二者不能混淆。作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它们在雕像中的艺术地位和审美功能是完全不同的。罗丹砍去“巴尔扎克”的双方手,防止了“双手”对整个雕像作品的艺术价值喧宾夺主,保证了雕像整体的艺术价值的和谐统一。联系在于: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轧部分也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罗丹砍去巴尔扎克雕像“太突出”的双手,是为了保证不因“双手”太突出而伤害雕像整体审美价值的正常发挥。2.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阐释: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英雄名叫安泰,他力大无比,谁也战胜不了他,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据说,安泰对他的生身母亲——大地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感情。他只要身不离地,就能从大地母亲身上不断吸取力量,战胜任何敌手。后来来了一个英雄赫拉克勒斯在与他格斗时,看出他力量的源泉来自大地,就把他举起,在空中扼死了。这个神话说明了个体的力量源于集体,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自由,才能发展。3. 美国,红杉树国家公园,位于加州海岸。成熟的红杉树树干高大,高达70——120米,树龄800——3000年。公园的导游最喜欢问游客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么高的树,你知道他的根能扎多深吗? 请你想一下,红杉树的根会有多深? 其实红杉的根很浅,大多只是生长在地层的表皮上。那么为什么面对狂风暴雨,红杉树却能安然无恙呢?原因就在于每一棵树的根都与其他树的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相互扶持,相互支援。4. 米诺骨牌理论,指在一个存在内部联系的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客观上,它是由点到面的一种运动过程,动作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接力着,直到完成最后的终点动作。事实上,多米诺骨牌在摆布,静态积蓄能量,当起始点,也可能是体系中的某一位置,受到激励时,将积蓄能量释放,就引发一场类似灾难性的雪崩,一旦发生,其势不可阻挡,像流体一样,迅速冲击整个体系。多米诺骨牌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最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5.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①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的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②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③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论教育》④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⑤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奥斯特洛夫斯基⑥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高尔基⑦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闻一多(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