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轮复习——论语十二章

四季读书网 5 0

考向1:文学文化常识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年龄称谓

1)而立:指三十岁。

2)不惑:指四十岁。

3)知天命:指五十岁。

4)花甲(耳顺):指六十岁。

考向2:内容理解及字词句

一、内容分类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贤哉 ……回也不改其乐。

饭疏食……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呼?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注

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曰:“吾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疑惑。

【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③[堪]能忍受。

【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hào)]喜爱,爱好。

④[乐]以……为快乐。

【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于]介词,对,对于。

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

【译】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 [6]  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①[三军]指军队。

②[夺]改变。

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④[仁]仁德

【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考向3:名句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述了关于学习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时温习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心情。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考向4:问题思考

1.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

①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方法)。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态度)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①《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③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3.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为什么?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把学习当作乐趣。因为“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完全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4. 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①颜回安于常人不能忍受的低标准的物质生活,自得其乐。②宋濂一心求学上进,不与同学攀比穿戴,自甘俭朴,学有所乐。启发:我们也应学习和借鉴古人安贫乐道,不在物欲上过分追求,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的美好品质。

例题剖析2023·河南信阳·校考三模)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术而》)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习按时温习的意思,意在强调自觉学习,不幽实践。

B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用法相同,都是快乐的意思。

C思而不学则中的在文中是疑惑的意思。

D博学而笃志中的是坚定的意思,笃志就是坚定志向的意思。

2.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解释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理解:修身和别人的知不知没关系,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影响心境。

【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理解:向他人学习时,要抱定端正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提高。

【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理解:平民百姓的志向的坚定程度比一国军队的主帅都高,这突出了孔子对百姓志向的肯定。

3.孔子切闻而近思,请根据选文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4.儒家倡导修己以修身,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归纳如何才能做到修已。

【链接材料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节选自荀子《劝学》)

【链接材料二】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

(节选自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注释】蝡同,泛指微动的样子。禽犊:指馈赠的礼物。

【答案】1B    2.丙    3.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和知新"。要不断温习、思考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缺-不可的。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4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别人的缺点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坚定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善于思考;用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卖弄学问;明白义理,先完善自我后推及旁人;广泛学习,要熟读经典,并深思熟虑,加以问辩。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B.“不亦乐乎中的是形容词,快乐的意思,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快乐的意思。两个用法不同,意思也不同。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解有误。理解应是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自己,而不是突出孔子对于百姓志向的肯定。

故选丙。

3.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类梳理和理解。

切闻而近思的意思是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题目已明确聚焦重视思考。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从所选七章语录中筛选出与思考相关的内容,即第②③章。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虽然没有这个词,但想要知新就离不开独立思考,因此这一章也是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温故的过程就是不断温习、思考学过的知识的过程,知新就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因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借助文言文阅读积累疏通选文和链接材料的文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与修己”“修身相关的信息。

根据选文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别人的缺点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由选文第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发问,善于思考;

由链接材料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可知,要用自己的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卖弄和哗众取宠;

由链接材料二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要先明白义理,然后以修其身,再推及旁人;由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可知,熟读经典,应深思熟虑并进行问辩。

针对训练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 。它们都是     家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博学而 (             )            不知其 (               )

3.翻译《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虽有嘉肴》一文通过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教学相长的?请简要说明。

5.请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三句中任选其中一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儒家    2     坚定     味美    3.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类比论证(或设喻说理、比喻论证),以嘉肴至道,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教学相长)的论述。    5.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们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择,选择。其,他们的。善者,优点。从,跟从,学习。而,表顺承。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联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本文运用类比论证,以嘉肴弗食就不知其旨来类比至道弗学就不知其善。进而引出后文对教与学的关系的论述,得出观点:教学相长。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选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启示:在我们年幼的时候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学养,锻炼自己的才干。

示例二:选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启示:我们应该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示例三:选择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启示:我们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这样才能进步。

【点睛】参考译文: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虽有嘉肴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023·吉林松原·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造次:急遽,仓促。颠沛:流离困顿。

1.孔子名        ,字仲尼,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习之(         )    2)三十而(          )

3.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把【乙】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人不知而不愠君子风范,那么,你认为作为君子还应该有哪些风范?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章,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态度,其中哪种学习态度最重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7.通过【甲】文中的相关语录和【乙】文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富贵观?它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1. 丘     春秋    2.     按时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B    4.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按仁德去办事。(意对即可)    5.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6.最重要的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7孔子的富贵观实际上就是义利观。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承认富贵是人的合理欲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反对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贵的取得要合乎道义,遵循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仁义高于富贵。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的实行比谋取富贵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要把奉行仁义的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时:按时。

2)句意: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转折关系,中间停顿;未足与议也句意完整。

因此断句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违仁:背离仁德;造次:匆忙;于是:在这种(紧迫)情况下;颠沛:颠沛流离时。

5.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示例:结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内容可知,君子应常自我反省、安贫乐道和意志坚定。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据此可知,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结合【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等内容可知,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每个人合理欲望,但孔子反对用不正当的方式追求富贵。

第二问,结合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可知,孔子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的实行比谋取富贵更重要,仁义要高于富贵。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疑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