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研讨课】《高考古诗反套路主观题突破》教学研讨笔记

四季读书网 2 0
高考的诗歌鉴赏复习研讨课
——一堂高考诗歌教学研讨课
【高考复习研讨课】《高考古诗反套路主观题突破》教学研讨笔记 第1张

一、课例背景

我突然接到任务,组长吩咐,上一节高三复习研讨课。

有点像学生迎接高考一样,“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我也需要磨砺一下技巧。连续教了几届高三,论资排辈在组内忝列前位,年轻晚辈俱相听课,怎敢小觑?

我深深知道“教,然后知不足”之理。语文,老师难教,学生难学。选择讲什么犯难?讲文言文太难,讲阅读太费时,思来想去,最后锁定古诗鉴赏,一者不与现时教学脱节,还原最真实的课堂;二者古诗鉴赏是高考的难点重点,利用研讨课,更有实效。选择怎么讲又头痛?我广泛搜集、大量阅读,泡在阅览室,借来专业杂志,有一天被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刘真福老师对反套路阐释的论文吸引,传统讲形象、语言之类千篇一律,选择一个特别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痛点,高考考查的重点,定位在古诗反套路主观题突破。笔者搜集大量的诗歌鉴赏教学案例,观摩同伴名家教学,阅读名师的授课实录,经过几天的备课,反复的推敲,最后将教学设计简单概述为:

【高考复习研讨课】《高考古诗反套路主观题突破》教学研讨笔记 第2张

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创新,勇敢的尝试,如果传统的诗歌教学属于“演绎法教学”,即教师演绎已经存在的诗歌鉴赏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学习,其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为准,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尝试的诗歌教学则应属于“归纳法教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具体的诗歌鉴赏案例中回顾运用一轮复习讲过的古诗鉴赏方法,温故知新,巩固提升,其特点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以学生研讨为主,学生求知主动,互动性强。我们说,高考诗歌鉴赏,按照接受心理规律,其前提应该是先读懂诗歌,然后再依据读懂诗歌过程中归纳出的鉴赏方法去答题,最终才能达到诗词鉴赏与高考答题兼顾的目的。

当然,这一愿景能否实现,必定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正。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高考复习备课组上的诗歌鉴赏公开课例,具体呈现这一教学转变的过程。

【高考复习研讨课】《高考古诗反套路主观题突破》教学研讨笔记 第1张

二、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受古诗的魅力

中国古诗博大精深,美得不可方物;高考古诗鉴赏高深莫测,玄得难解真题。你们喜欢古诗?(喜欢)你们怕做古诗题吗?(怕)

师:先来课前热身,看一道古诗

(投影)

登城春望

唐 · 王勃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   。

请大家迅速给这首诗填两个字?

对,宜春。当然我们很容易判断,此宜春不是我们家乡宜春,是宜人的春色。

古诗的大义是,置身物外就能亲近山水,初晴的日光云气更显得清新可爱。美丽的郊外到处都是花红柳绿,什么地方会没有宜人的春色呢?

希望同学们大好春光,享受古诗的诗意。

自古古诗创作就不拘一格,不落窠臼。套路是常规,也是范式;反套路是创新,也是突破。今天我们就从反套路的角度来对高考古诗主观题做一个突破。

我们分四个版块。

1.激趣导入,感受古诗美妙的魅力

2.温故知新,回顾鉴赏古诗的方法

3.抽丝剥茧,掌握古诗命题的规律

4.探骊得珠,解锁反套路解题的密码

【激趣导入】当古诗遇上套路,会发生什么样的神奇变化,创作出什么样的怪异诗?

先看第一首。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减法诗)

再看第二首。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方程诗)

      听闻我们三班最爱数学课了,有时我上课也见同学疯狂刷数学题,今天我直接把数学题搬上来,发挥你们的优势。

       迅速算出来,答案是( 624人 )

再看第三首

      吾人有志于诗途,岂可苟焉而已乎?

      然而正未易言也,学者知其所勉夫!

                                   (虚字诗)

再看第四首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咏黄鹄,志士心未已。

(拆字诗)

怪异诗还有很多种,大家课外时间可以去阅读了解,今天只是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写。

二、温故知新,回顾鉴赏古诗的方法

【温故知新】让我们走入正题,先温故知新,回顾一下古诗鉴赏的方法。

考情速览

现在高考古诗考查的趋势就是综合化,考查的重点就是反套路。你想,命题者什么都让你猜出来,有意思吗,有挑战吗?

真题展示

     大家看过或刷过这几年的高考题,很难再看见传统的考点,形象,语言,情感,手法,都有变式,都有创新。

那什么在变呢?一是设问在变,走向开放与探究;二是题型变,因诗设题,倒逼多读书。这些都是反套路的体现。

来,我们来回顾一下。

知识链接

        四个面读懂诗家语

   1.明诗歌语序2.知诗句跳跃

    3.懂基本常识4.晓诗意含蓄 

        六个切入点读懂古诗

 1.看标题,抓题眼  2.看作者,看注释,知人论世3.找诗眼,把握情感关键词  4.注意典型意象  5.了解常见典故  6.借助选择题选项

      时间关系,我们只有读一读,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类似的,大同小异,如果要记,下课课件留给大家再抄写笔记。

(投影)

(2020·江苏卷)阅读下⾯这⾸宋诗,完成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年王安⽯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的住处。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6分)

(运用过去方法,引导、回答)

答:①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②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③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①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②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③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④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
三、抽丝剥茧,掌握古诗命题的规律

【抽丝剥茧】我们接下来从新课程标准的深层角度来探寻反套路命题的规律。

     “反套路”命题具有统览全文的宏观性,超越语言文字表层的抽象性、一定程度的学术性以及对当代社会时政的关切性等重要特征。

       ——刘真福(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

       这段话是不是很诲涩?是不是看不懂?你看下谁说的?教育部人教社,中学语文的专家,权威专业,你混到教育部也会这样说,如果通俗一点,不一样,不一般。

      你认为高考古诗考查反套路的题型有什么类型?或者体现?

情境化★比较型  品评型  探究性  开放性

      我们这节课重点讲情境化,因为这个最重要,最普遍,也是命题最重要的导向。

 我们业内有一句行话叫:

“无价值,不入题;

无思维,不命题;

无情境,不成题;

无任务,不立题”

什么是情境化?今天普及一下

(投影)

1 个人体验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自主写作实践,强调在各自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应用情境。 

2 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是指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具体过程。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突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过程的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3 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是指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基于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突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参与社会实践的语文核心素养。

——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古诗情境化

一、立足于作者创作风格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命题示例】

 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立足于业界鉴赏评价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命题示例】

有人曾评价说,杨万里作诗“于结句每以出人不意为胜”。请结合这首诗的尾联简要赏析。

三、立足于文本技巧探究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命题示例】

本诗首联说数年“谢浮名”,尾联又说万里来“献书”,这样表达矛盾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四、立足于作者人格魅力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命题示例】

本词为送别而作,虽有别情,却仍不改东坡旷达酒脱的个性风貌,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

总结古诗鉴赏解题好习惯

1.信息要看全,卷子无废字。

 (题目、注释、选择题题干)

2.逐字逐句读,思维不跳跃。

(瞻前顾后,连贯疏通)

3.文本要抓好,不脱离生活。

(身临其境,心临其境)

4.不机械联想,不以今废古。

(重视文本,熟悉文化)

四、探骊得珠,解锁反套路答题的密码

【探骊得珠】最后,我们来解锁古诗反套路答题的密码。

     前不久,我们做了一个学案,分组完成,分角色思考,命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对高考古诗反套路主观题做了一些思考梳理,大家找得很认真,答得很到位,分析很深刻。

   (依次展示学生学案,适当点评)

【高考复习研讨课】《高考古诗反套路主观题突破》教学研讨笔记 第4张

今天我们重点聚焦一首,从这三个维度来解锁突破。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宋)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注】1.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画中绝岛即大孤山、小孤山。此画作已失传。2.搀:直刺,插入。3.低昂:俯仰。4.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问:后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东坡的“奇思谐趣”,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

       现在给大家五分钟做一下,命题的第三组,待会请你们从命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三个角度来说说这首题。

       我们先请来自一线的“命题专家”胡说说这道题你的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式。(陈同学有补充吗?)

      再来投影两位同学的答案,请易、郭来说说答得怎样?

      最后请杨同学,李同学来说说有没有你认为评分示例或延伸答案,你觉得对这类题有什么建议或策略。

【答案参考】

1.“奇思”表现为诗中大胆的夸张、新颖的比喻,诗歌以虚构夸张手法写山崖欲崩、猿鸟遁绝凸显山的峻峭;以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舟;以新颖奇妙的比喻拟人将大小孤山化为美女临境。

2.“谐趣”表现在结尾两句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之想,风趣诙谐,饶有兴味。

九个组别,人人参与,题题有用,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收获,充分挖掘了大家找题读题的能力,真实体验了做题答题的思考过程,深刻剖析了复习备考的策略。来掌声送给自己。

(依时间而定)

题金山寺

——苏轼(宋)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大家发现了这首诗的奇思妙趣吗?

结语

      各位同学,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青山,大家在复习古诗要掌握“读懂诗歌始鉴赏,读出特点即考点”的要诀,要学会“以题解诗,以诗解题”的方法,做到“知其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高考复习研讨课】《高考古诗反套路主观题突破》教学研讨笔记 第1张

三、课后反思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就是要试图在学生和教育影响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一种表面形式上的新旧知识联系,而应是知识与学生经验、体悟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基于教师想当然认为有用的东西,而应基于学情,聚焦学生目前的经验和体验。这也使得笔者对高考诗歌教学乃至其它文学作品教学有了如下感悟:

1.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听起来有趣。

       要有趣很难,但让学生动起来不难。只有动起来的课堂,学生才有存在感、参与感、获得感。首先是增强体验感。真正的诗歌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点,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解题能力。其实,阅读教学的目的本身就是师生共享文本的意义世界,这一过程就是要在立足经验、亲历阅读的活动中才能得以奠基。因此,在课堂我把时间还给学生,设置高密度问答,讲究思维的开发,重视语言的生成。从上述课例来看,这堂课的教学思路由三个层次构成:温故知新,回顾古诗鉴赏的方法;抽丝剥茧,探寻古诗答题的规律;探骊得珠,解锁反套路答题的密码。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知识到实践,在梯度中深入。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始终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点,以学生研讨为主,让学生以感受、思考、探究的方式阅读文本。其次,增加新鲜感。开头导入王安石的《登城春望》,趣味填词,补充“宜春”二字,设问引起兴趣,答案恍然大悟;激趣导入,列举了四首怪体诗,其中一首“知碗求僧”的数学题更是学科融合,吊足胃口。

2.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学完有收获。

紧扣高考考点,以掌握古诗鉴赏主观题突破为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学生除了收获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在学科思想方法上、迁移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进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学会”和“会学”上有所进步。从方法上,回顾并运用了古诗鉴赏的技法;从能力上,认知并探寻了古诗命题的规律;从思维上,尝试并探索了反套路解题的诀窍。不管哪种情形,学生有一点收获,单凭学生回答的活跃度不能得出学生收获的效果,只有真正能学以致用,或者对日后学习有帮助才能知晓。

3.以创新为动力,让教师课堂有变化。

       “有变”说的是一堂好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动态生成”。一是点拨是适当妥当。有一学生在点评另一人答案时,评分4分,我即兴说人情分过高,友谊值钱。二是讲析要生动透彻。这个时间有点赶,没有发挥太好。 一堂好课是一定会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的。
      教学面对的是人,既然人是活的,我们怎么可以死守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呢,又怎么能够按照一个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呢?
        其实,有变的课堂就是要打破我们对他人的迷信,对标准的迷信。教材、教法都作了创新的尝试。
     我们的课堂要勇于挑战传统的模式,不能用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认识自己。因为生命是多元的、变化的,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刻板化、模式化,好的课堂总是会在变化中收获教与学的愉悦。

【高考复习研讨课】《高考古诗反套路主观题突破》教学研讨笔记 第6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