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新高考的追求目标
四季读书网
4
2023年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做了《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改革高考考试科目和评价方式,引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新高考依据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注重培养兴趣特长。一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保证高中学生基本学业质量。将国家规定的14门高中课程全部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二是新高考实行部分科目可选,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新高考采取3+3或3+1+2的选考模式,除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外,可选择的科目组合从原来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转变为20种或12种科目组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文理交融。三是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突出过程性评价。各地建立省级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表现,强化公开公示,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高校将评价结果作为强基计划等招生的重要参考。四是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整体联动,为教育生态带来新变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改革省份结合实际,不同程度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由“齐步走”向“个性化”转变。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选课选考、成长成才。”我之所以要引用这么一大段原文就是要让学生们明白——新高考绝不是你想的那样,一上高一选上六个学科就行了,然后其他学科要么不学要么应付着学;高考所要引领的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注重培养兴趣特长”,绝不是让路越走越窄。试想为什么要进行职高分流,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发展,又为什么要注重培养兴趣特长,其实就是为了更多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固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建设者和人才,但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看一看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就不难理解这一点。部长谈了四点,我以为核心就在“文理交融”上。高中文理分科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甚至影响到了义务段的教育教学,以至于有些学生一旦有所偏科,不是积极弥补而是认为反正将来要准备学文或者学理,就这么一直偏废下去,而结果往往是什么都学不好。要知道分科教学只是手段,把所有的学科在自身整合为做人做事的素养和能力才是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就在文理交融上,在观念和行动上都回归到这个目的上来,才是学习能够走向成功的正途。义务段我们一直是文理兼修、齐头并进的,而一到了高中,面临高考时就需要进行分科选择。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我们的高校目前是分科分专业的,大的分类我们知道有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商科、文科等,为了与高校布局匹配,高中才需要分科。很长时间我们都是文理分科,现在改变了一下,给学生更多选择的学科组合,那是为什么呢?高校的布局变了吗?没有;但高校的要求变了,对学科学习的基础要求变了。比如以前文理分科,想学文的过早地不重视理科的学习了,文科的情况刚好相反,导致了学习上的文理壁垒。然而现在的高校专业设置有两个趋势,其中一个就是对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视,二就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的快速回应——就在3月19日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此次增设24种新专业: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设置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深化“四新”建设,设置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置中国古典学等专业;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设置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足球运动等专业。这样的新专业设置和对现行专业的调整会不断地进行,以适应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此情此势你将何以应对?唯有夯实自己的学科学习基础,所有的至少是九门学科的基础,而这就需要文理交融,而这就是学习的“内功”,内功充沛则无往而不胜,内功不济则难有大作为。信息时代有很多新变化,所有的新变化都要求学生应该具有全面的学识基础,新课标非常强调跨学科学习,也是这个意思,特别是要打破文理分科的传统界限,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知识背景,更多的组合整体上看就是在促成文理融合,目的是让学生更重视所有学科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更早地进行分科,这样的做法是违背新高考精神的,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进入高中的学生可以进行学业规划,但无论如何都要搞清楚你不能把现在的学科学好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学科太多了吗?少学几门课就能学好了吗?学业规划是面向高校的专业选择和未来的工作倾向的,如果现在都没有学好,连高考都难以应对,还谈什么未来!新高考在引导你全面发展,要求你文理交融,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学好所有的九门课程,忘掉文科理科的区别,到高三时再做选择,那时你的选择余地要大得多。一个在学识方面能够做到文理交融的学生,到了大学无论学什么专业都更有发展前景,都更有可能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