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中考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

四季读书网 1 0

给其他同学吧

2024春中考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 第1张

《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二、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

三、文言知识整理

1.一词多义

道:

伐竹取道路,名词

不足为外人也(说,动词

清:

水尤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凄清,冷清,形容词

可:

潭中鱼百许头(大约,副词

久居(能够,动词

环:

如鸣珮玉环,名词

竹树合(环绕,动词

以:

全石为底(把,介词

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从: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者(跟从,动词

差:

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互(交错,动词

为:

全石以底(作为,动词

坻(成为,动词

游:

皆若空无所依(游动,动词

似与者相乐(游玩,出游,动词

若:

空游无所依(好像,动词

曾不孀妻弱子(如,比得上,动词

屈伸呼吸(你,代词

乃:

记之而去(于是,就,副词

不知有汉。(竟然,居然,副词

而:

潭西南望(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去(连词,表顺承

从者(连词,表并列关系)  

2.古今异义

水声

古义: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

全石以为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潭中鱼百许头

古义:表示约数

今义:允许,许可

不可久

古义:停留

今义:

乃记之而

古义:离开

今义:

崔氏二小

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日光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西南而望(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皆若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之(意动用法,以……为乐。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4.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如鸣珮环。(谓语前置,即“如珮环鸣”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影布石上。(“布”后省略介词“于”,即“影布于石上”。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即“溪水斗折蛇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5.修辞手法:

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互相取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探知溪水的源头。

6.成语积累

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水流等曲折蜿蜒。

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四、内容理解

1.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定点特写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比喻修辞,摹形状貌,形象逼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潭水溪流的曲折、蜿蜒、绵长特点。 

2.第二段中写潭中游鱼静态游姿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游鱼动态游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最能衬托出潭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是“皆若空游无所依”。(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环境,也抒写了作者由愉悦(乐)到忧伤(凄)的感情变化,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4.请你根据选文第①②段的描述,说说“小石潭”的特点。(1)水尤清洌——潭水非常清澈(或:水声清脆);(2)全石为底——潭底和潭边都是石头的。(3)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游鱼、阳光、影子)

6.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课文分析

1.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6.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

如第②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出潭水的特点的?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正面写鱼,侧面烘托水清,明写鱼,暗写水。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先写鱼“空游”突出水之清,继而写鱼影,借光来写水清,“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的清澈。

7.作者初闻小石潭水声时心情是“乐”,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乐”,而离去之前的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水清鱼乐、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旅游胜地,而柳宗元却说“不可久居”。请结合你对柳宗元的了解谈一谈看法?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静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让他想起了自己被贬谪到地方,孤独寂寞的悲苦。

8.文章最后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其境过清”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1)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2)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静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让他想起了自己被贬谪到地方,孤独寂寞的悲苦。(3)欣赏到自然的景色的幽静美丽,但是只能在小石潭记中体会那种凄苦,因为我们的人生际遇并不相同。(言之成理即可)

10.本文是作者被贬以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请结合课文,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不可久居”,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11.文章第一段“全为岩”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1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

1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1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15.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影布石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6.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17.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18.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19.怎样理解文中小溪的“明灭可见”的?

小溪曲折,可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写出来了看到的小溪特征。

20.“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21.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22.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23.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2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5.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26.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27.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特点: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9.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六、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1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了小石潭的概貌。

B.本文第2段,观赏小石潭的游鱼,写出了鱼儿的活泼。

C.本文第3段,远望小石潭的西南,写出了岸势的曲折。

D.本文第4段,感受小石潭的气氛,抒发了内心的忧思。

2.下列对文章第5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游者中既有作者的亲戚,也有随从,还有朋友。

B.因为是游记,所以有必要交代同游者,以便读者了解。

C.虽然同游者关系亲近,但作者还是难以排解内心忧郁。

D.由于同游者人数众多,所以大家游玩的兴致很高。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②段写了小石潭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③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小溪和岸势。

D.第④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7.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

B.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是潭的西岸,依据是“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侧面反映水的清洌。

D.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贴切地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七、中考真题

(一)(2022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

【甲】《小石潭记》一至四段

【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二)(2022湖南·益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7分)

【甲】《小石潭记》一至四段

【乙】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②,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被贬此地。②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悲伤。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门前流水尚能西

B.全石以为底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D.以其境过清  余以手为口

6.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作者柳宗元、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家。

B.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为作者被贬湖南永州和湖北黄州后出行记游之作。

C.两文语言均很优美。【甲】文善用比喻且句式灵活;【乙】文风趣幽默,简练生动。

D.两文主旨相同,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旷达情怀。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三)(2022重庆中考A卷)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15分)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12.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概括:

评析:

(四)(2020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5-9题。(共10分)

【甲】从小丘…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下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②罅:缝隙,裂隙。 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转折。 ⑥欹:斜靠。

13.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1)悄怆幽邃  邃:

(2)而犹不忍去  去:        

1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15.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

16.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2分)

17.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

六、选择题

1.B(主要写水的清澈透明,写鱼是为了衬托水的特点)

2.D(人数不多,才会感觉冷清)

3.A(经过和概貌)

4.B(原文说不知道它的源头)

5.C(目的是为了侧面表现水的清澈)

6.D(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7.B(立足点是潭的东北方)

七、中考真题

1. 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现“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

2.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澈:透过。布:照映,分布。   

3. “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根据【甲】“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4. ①潭周围环境②到桃林村③环翠亭④明教院【解析】(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桃林村;(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

【译文】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西:向西/西:向西流淌;B.为:作为/为:是;C.许:大约/许:大约;D.以:因为/以:用。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故断为: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故选:B。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BC.正确;D.有误,【甲】文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故选:D。

8.

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9. D 

【解析】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D.“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表述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而“隶而从者”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从”为“跟从、跟随”;故选D。

10. 

(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

【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句重点词语: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见,看见;下,向下;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

(2)句重点词语: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

11. B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表述有误,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C.“‘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表述有误,作者观鱼后坐潭上,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感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D.“‘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表述有误,联系文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的内容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故选B。  

12. 

①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

② 示例1: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

示例2: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解析】

(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

(2)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和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不论是否赞同,均应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并言之有理。

示例一:赞同。文章第三段写“西南而望”,只突出溪水若隐若现、岸势参差不齐,并没有写清楚其源头,此所谓“写尽妙境,不如不写尽为更佳”;第四段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明作者一行并没有游尽小石潭,此所谓“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

示例二:不赞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只描写了溪流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却没有描写或探究它的源头,这应是不游尽;“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指描写了作者对环境的客观感受,没有触及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失意和凄苦之情,这应是不写尽。

13.(1)邃:深   (2)去:离开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4.
(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评分说明:(2分)每句1分。重点词“斗”“蛇”“愈”“观”漏译或错译各扣0.5分。
15.游人/坐欹岩/下望评分说明:(2分)划对一处给1分。
16.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评分说明:(2分)前两个空,每空0.5分;第三个空1分。
17.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评分说明:(2分)各1分,意对即可。

【译文】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有的人坐,有的人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2024春中考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 第2张

联系我: yikeshu_99 (复制添加)

↓ ↓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