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反套路”,考生答题懂“套路”

四季读书网 3 0

高考命题“反套路”,考生答题懂“套路”

(2015全国Ⅰ卷诗歌题)

原创 湘语文 湘语文 2024-01-05 22:01 

每一届,都有学生问:高考文学类鉴赏题有没有答题模板?

他们觉得,数理化有公式可以套,语文应该也有模板,背熟了,就可以照着填答案。

网络上,也确实有很多所谓的“高分模板”“答题套路”。

语文是一个千变万化、知识边界模糊的学科,而文学阅读又具有明显的审美特质,如果真有“万能模板,解锁各种刁钻的高考题,那些苦心孤诣设陷阱的高考命题专家,颜面何存?

现在AI智能越来越强大,占有了海量资料,它可以解答出复杂的数理化题,但实在很难答出那些既要意会又要言传的文学鉴赏题。

那些小说散文诗歌语段,有作者心灵的微颤,有思想情感的轻呓,有幽微难明的人性,有千丝万缕的人情。答题模板形同虚设。

加上高考题有明显的“反套路”“因文设题”倾向,模板的作用就更小了。

那,语文备考就只能指望“语文素养”,而放弃传统的应试技巧?而语文素养又极难提升,更不可能速成,高三阶段更是徒呼奈何。

实际上呢?“反套路命题,只是废了一些生搬硬套的模板,但并不排斥基础知识总结、解题思路梳理、阅读技巧归纳。

换句话说,不管命题者多么“反套路”,解题人也要了解基本“套路”。

比如2022年高考全国Ⅰ卷的小说《江上》,比如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书》,题目都“反套路,但组织答案还是可以遵循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景物、情感态度、主题思想、结构技法、语言特色几个“套路”,再结合文本本身。(相关文章:2022全国卷《江上》精解精析

再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这道题很不容易做,难度系数为0.30,不少考生得了0分。答案最多的是“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能想到“实写”“虚写”的少之又少。

参考答案如下(红字部分

(《白雪歌》是直接(正面)描写眼前之景(实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大雪的壮美);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是虚写),从标题可见,作者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边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还得储备景物描写的相关术语:

多角度写景;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    

②动景和静景(动静结合、以声衬静、以动衬静)

③实写与虚写(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借助联想、想象等

多感觉(视、触、听、嗅)写景,视听结合

远景与近景,俯视之景与仰视之景(高、低)

移步换景   定景换点   定点换景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时间、空间角度,主观、客观角度

运用对比、烘托、映衬、拟人、比喻、象征、点染、通感、点面结合等手法

以上①到④点,是最常见的写景角度,如果考生能熟记于心,再对应诗歌,就不难找准答案角度了。

所以,高考题“反套路”也是相对的,再怎么反,也反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语文能力好的考生,是可以在试题“反套路”和答题“套路”间找到平衡点的。

2024高考作文备考:

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美,往往不能给人带来什么现实的好处,却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富有生机和意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题目符合议论文特点,第一段观点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思路

材料第一段讨论了火的作用:取暖御寒,烧出美食,这是实用性;夜幕降临,火光多姿多彩,这是审美性,其中“托姆说”是写作重点,需要肯定火的审美特性。

第二段更为明确提出,美往往不在实用,在于:一,让生活多彩,富有生机意趣;二,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影响人的精神。这两点就构成材料的中心论点,可以分而论之,亦可综合而论。因此作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材料第二段的两个观点,论美的功用,无用的审美往往是大用。

【多角度立意参考】

(一)从古人类生存学家角度: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实用,是物质的基本特性。

(二)从数学家角度:生活留心皆是美;不懂审美,世界与你无关;做一个“美”的发现者;要面包,更要水仙;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系大美中;“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中国巴金)“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罗丹)

(三)从辩证说理的角度:

实用诚可贵,求美价更高;

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

最佳角度:首选辩证分析角度,其次选数学家的角度。

【写作注意点】

1.要有两种观点比较,客观评价:实用和审美各自的意义、作用。注意一般来说材料是比照比较的内容,则分析也一般有相应的比较分析才好。

2.选择“谈美”的一方为重点,围绕材料引申说理。材料的含意应该也有主要倾向。

审题误区

1.不提炼话题,将火的功用作为文章重点。

2.空谈什么是美,美的各种形式。

相关作文素材

1.康德: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

2.庄子: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3.海德格尔: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么人并非栖居着。

4.木心: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5.季羡林: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6.穆罕默德: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7.歌德: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

8.柏拉图: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9.亚里士多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分为两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和以美为目的的。

10.梁文道: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11.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

诚然,艺术学习过程中经历的重复训练固然是必不可少,但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训练是关键。如果抱着功利的心态去学习,不仅会使自己身心俱疲还会给予大环境以错误的方向引导。个人过分追求功利是正是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而有的人听之任之,在社会中随波逐流,最终被慢慢地被体制化。无论哪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应该被提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代教育中美学教育的缺失,一方面是人们对美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的文盲不多,但美盲很多”。纵观当下,当喧嚣的声色犬马和消沉的碌碌无为遮蔽住灵魂底色时,人们习惯在物欲的潮流中沉浮,这又何尝不是社会激进发展的产物呢?熊培云先生曾在《自由在高处》中说道“中国以实为本,以物为本以形为大,尤其的注重物用性和显著的速效性”正如社会新一轮的循环,努力学习-考名校-找工作-挣钱-娶媳妇-生娃-学习的无限循环中,在社会中囿于生存的我们已逐步地失去了欣赏美的能力,已经不再是钱穆先生所说的“爱美的生活”而是盲美的一代。

艺术启蒙不只是谋生的资本,更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它能看够开拓人的视野和梦想,使我们拥有多元的兴趣来充实我们的人生。它就像往井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天空,拥有了新的希望,才会往上爬。艺术的启蒙和传播让他们拥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正如就像《田埂上的梦想》音乐节来自大凉山彝族玛薇少儿艺术团的儿童一起登台表演,而朗朗、许巍等艺术家为孩子们做配角。他们用足够真诚的歌声和舞技追求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而不是从单一的循环跳到另一个的循环中。

川端康成先生曾说过:“美在于发现,拥有在于机遇和巧合。”为什么不跳出生活的桎梏,去邂逅艺术之美呢?或许能领略到更加纯粹的美。因此,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只有携独立之志,才能领略艺术之美。(2021届东山一中高二11班林梓馨《以独立之志,邂逅艺术之美》选段

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而吴冠中又说:“今天的文盲不多了,而美盲却很多。”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深刻思考。当今时代,由于艺术特长可以在升学中加分录取,一些对艺术不感兴趣的孩子,开始了痛苦的训练;一些很有天分的孩子,在机械的艺术应试训练中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还有些家长和老师仅凭自己的意愿,便为世界观尚未定型的孩子选择了人生,切断了孩子对美的追求。     

无可否认,这种功利性的美育,能为孩子成长的道路添砖加瓦,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实现真正的美育需要有时间的积淀和文化的渗透,并非以揠苗助长的方式能够一蹴而蹴的。   

在物欲飞涨的今天,我们似乎丧失了原先的初衷,更像是疲于奔命。我们只有从功利和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发现生活的美丽之处。作为《经典咏流传》的经典传唱人谷建芬老师,十三年来为中华古诗词谱曲,让优美旋律的文化经典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的童年。表演艺术家朱旭更是无可厚非的“德艺双馨”模范。因为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里,潜心钻研的人少了,追名逐利的人多了,一个曝光率极低的老戏骨,不用绯闻不靠流量,而仅仅只是数十年如一日地用作品打动观众,其艺术风范令人敬仰。他们是艺术的守望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蔡元培有言“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于学校中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对于美育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人先天对美的感知,国家理应重视美育,营造美育的环境,尤其是学校教育。早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因此,即使在当今高考局势的指挥下,鉴于美育对塑造人格有着深刻影响,我们应从功利式教育中解放,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像他们一样站在更大的舞台,得到美的滋养,需要我们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以一颗赤子之心拥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美丽之处。愿我们有一天能重拾这份心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2021届东山一中高二11班朱舒恬《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选段

12.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例文

你欣赏多姿火光的姿态,最美

古人类学家和数学家,谁更懂得人类?按理说,自然是古人类学家,因为这是他的专业。因为专业,所以懂得,广告上就是这么说的。然而,看到著名数学家勒内·托姆的这个故事,知道了他对“人类为什么保存火种”的答案。我觉得,对于人类的理解,古人类学家却未有托姆“专业”。托姆理解到人类“尚美”的本性,他认为美而保存火种是人的本质天性。我觉得,这种理解,更能抵达人类之终极。

“尚美之心”,应该是自人之为人时起,就已“人皆有之”的。保存火种,为着“取暖御寒”,为着“鲜美肉食”,固然也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但是,人会在 “取暖御寒”之时追求衣服的审美,也会在“品尝美食”时注意自己的吃相。

有人云:“人是审美的动物。”此应该不为虚言。“人猿相揖别”,不止是“几个石头磨过”,而应该是心生“美意”。所以,两位古人类学家“专家气”十足,“趣味性”不够;而托姆则虽已成数学大家,仍不失童心,他的思考与理解,更能接近人的本质,“童心”仍未泯灭。

至于那两位古人类学家“童心”泯灭与否,故事未有提及,我们不妨作出假想:听得托姆的回答,两位古人类学家“颔首然之”,那即可证他们两个仍是“童心在焉”,只是未从“美”的角度思考而已;如果他俩“哂之斥之”,以为托姆是“吃饱了撑的,饿你三天,让你眼里冒出‘灿烂多姿’的火光!”那么,我倒不觉得托姆尴尬,倒是替那两位所谓“古人类学家”感到悲哀,他们真的离“人类”远矣!

真的不要让自己远离“人类”!保存火种,自然可以获得温饱,但还有最美最美的灿烂多姿火光,它灵动,美丽,它蓬勃,充满生机,在夜幕之下,和我们的生命一样,绽放出生命原本就有的美丽。

努力学习,自然可以获得一个上好的高考成绩,也可以得到令你怦然心动的一纸大学通知书,但是,努力学习的过程,就是美丽的,它用计时以日的方式书写着我们的成长日志,也让我们获得成绩之外的丰富意义,这里有奋斗,有泪水,更有美丽。追求实用,自然可以让我们成为“有用之人”,但是,爱美懂美,更会书写出我们有情趣、有品位、有美感的“美丽人生”。

不妨再让我们作一假想:如果你我都坐在两位人类学家和托姆中间,如果你把这三件事情都一一进行体验,那时,我会感受到火光的炽热带给你的温暖,也会垂涎于那火种“烧出的鲜美肉食”。但是,相比之下,在我看来,你欣赏“灿烂多姿火光”的姿态,才是最美最美的。


物质之上,大美存焉

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两位人类学家侧重物质层面的解释:能“取暖御寒”,能“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数学家托姆则超越了物质,回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对此,想必大家和我一致,天然喜欢托姆的解释。为什么呢?是因为托姆的解释正确而美。而两位人类学家错了吗?绝对不是。甚至,理性分析的话,物质性的原因可能是更为正确和主要的原因,恐怕也更符合远古人类的生活实际。可是为什么大家更喜欢托姆的解释呢?在我看来,那就是:物质之上,大美存焉。

人何以为贵?曰心有大美。那何为大美呢?大美不是红楼中奢华侈靡、情情爱爱,更不是蜗角之上的名利,更不是困难面前的蝇营狗苟,而是心有真善美的高贵。大家有否想过?布鲁诺为何宁愿丧身烈火,也要坚持自己的“日心说”?孔子为何宁愿惶惶如丧家之犬,也要周游列国游说国君?泰勒斯为何即便掉进深坑,也要仰望星空?寻求先贤的行为逻辑,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就获得了幸福,就做到了人的高贵。

现实如何?曰审美缺失。当托姆的隐喻照进现实,我们会发现,现实如此庸俗,如此物质。你为何要读书呢?是因为将来可以找到好工作;你为什么羡慕王思聪呢?是因为他家里很有钱。甚至考试结束后马上质问老师,你说的都没有考?还有许多更为不堪的事例,实在比比皆是。连学生尚且如此物质现实,何况其他群体呢?为什么有些人总感觉自己人生不顺、生活不幸呢?是因为他们心中无美,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反观当下,“实在”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诗词风流早已沦落,传统之美日渐式微。更有各种畸形审美,以丑为美,涌动着现代人心灵的躁动与喧嚣。三千里河山,五千年史载,美与我们相伴而行,若美无用,何以流传至今,生生不息?无用即为大用矣。

虽然我们没有猎豹的速度,没有狮子的爪牙,没有飞鸟的双翅,可是我们却有人的高贵,有人对于美的坚持。

所以,物质之上,大美存焉!

所以,心中有火,大道乃存!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自2021年起,湖南高考考生志愿已推行“院校专业组”填报模式,突出了考生报考高校时对于专业选择的重要性,为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优势等及早选择专业提供了参考。
材料二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没有专业的概念,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自由选择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在对自身及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再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以上两则材料,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确定专业要及早”(正方)与“不必过早确定专业”(反方)为题的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一辩立论陈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有关专业的观点作为写作的情境。两则材料都是谈专业,但前者以高考志愿填报模式为材料背景,从“院校专业组”的优势中体现了专业选择应及早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后者则是以北大元培学院“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专业”学习模式为例,强调了不急于限制专业选择对青年成长的优势。
作文的写作要求很明确。提供了“确定专业要及早”与“不必过早确定专业”两个辩论角度,考生需要任意选择其一,列出具体的阐释要点,为己方观点辩护,并驳斥对方观点。
写作情境是“学校辩论社举行一场辩论赛”,身份是正(反)方一辩,要求写“立论陈词”。写作文体是辩论词,应该注意一辩稿的文体格式。考生须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切忌模棱两可,观点摇摆(比如“及早确定专业要因人而异”),也不能没有重点,泛泛而谈(比如“专业选择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要重视专业选择”)。
确定专业要及早:及早发现兴趣爱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便于提升自己;同时还能及早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如果不适合就及时调整等。
不必过早确定专业:不必过早限定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有助于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同时也可以不过早地限定自己,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培养更全面的能力,助力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特别注意“自拟题目”的要求。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范文参考】:


专业选择需慎重,不必过早定终身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我方在此坚定地主张,确定专业不必过早。这是一个基于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的观点。
首先,过早确定专业可能会限制个人的探索和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阶段,过早地将自己束缚在某一专业上,可能会阻止他们对其他领域的探索,限制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交叉学科的研究和跨行业的创新已经成为常态,过早确定专业无疑限制了个人的潜力和可能性。
其次,人的兴趣和志向是会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青少年时期的兴趣和专业选择并不一定能够代表一个人长期的、坚定的选择。我们应当允许自己有尝试和改变的机会,而不是在起点就为自己设定一个固定的方向。人生的道路是充满变化的,过早确定专业可能会让人错失掉那些意想不到的机遇。
此外,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专业的划分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在快速发展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人们需要具备的是适应变化、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过早确定专业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狭隘的知识体系中,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高中阶段对于各个专业并没有充分了解和认知,因此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时都受到家庭、社会、媒体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过早确定专业很可能会让人走上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不必过早确定专业。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各种领域和可能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明智的选择。专业的选择应该是基于对自身和社会的深入了解,而不是基于一时的冲动或压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具备适应能力、持续学习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在某一专业领域内转悠的工匠。让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吧!以上是我方的观点,谢谢大家!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数字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信息无处不在,且易于获取。然而,这种信息的丰富性似乎并没有带来我们所期望的精神富足。相反,我们常常感到更加孤独和空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数字时代:信息丰富与精神孤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①这是一道引语式驱动性作文题。材料关注的是数字时代下信息丰富与精神孤岛的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也容易陷入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的困境。这道题要求考生深入思考数字时代下信息丰富与精神孤岛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

②考生可以从数字时代的信息丰富入手、分析人们容易陷入信息焦虑的原因。例如,过多的信息让人难以专注,容易产生焦虑和孤独感;同时,人们也容易在追求信息的过程中失去与他人的联系和沟通,导致精神上的孤独,考生还可以探讨如何平衡信息的获取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例如通过筛选信息、减少社交媒体的依赖、增加与他人的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③此外,考生还可以从更深层次探讨数字时代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例如,数字技术让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追求;数字世界的虚拟性也让人们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影响了人们对真实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考生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寻找解决精神孤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④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若写成议论文、要注意观点的鲜明和逻辑的严密。同时、要注意论证的充分性和说服力,合理运用事实和引用经典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范文参考】:

“数字海洋”中的“精神孤岛”:挑战与应对

自人类文明步入数字时代以来,我们的生活被信息的海洋所包围。如同卡尔·萨根所言:“我们都是由星尘所组成,而宇宙在我们体内。”现如今,我们可以说:“我们都被信息所浸润,数字世界就在我们生活中。”信息的丰富性与易获取性,理应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滋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感受到精神的孤独与空虚。

“信息爆炸”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他用这个词描述了社会信息量急剧增长的现象。如今,互联网、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上,数亿用户每天发布和分享着海量的信息。然而,当我们沉浸在数字海洋中,却往往发现自己在精神上成为了一座孤岛。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数字时代的信息过载导致我们在筛选和处理信息时面临巨大压力。大脑在应对过多信息时会分泌压力激素,使我们处于焦虑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久了,就会导致精神疲惫和孤独感。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等平台的算法设计往往倾向于推送符合我们喜好的信息,这种“信息茧房”效应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陷入自己的小世界里,失去了与外界的多元联系。

要应对数字时代的“精神孤岛”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个人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的辨识和筛选能力。正如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家Renee Hobbs所说:“媒介素养不仅仅是理解和使用媒介的能力,更是通过媒介参与社会、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我们应该学会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算法推送的信息。

其次,我们需要倡导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在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例如,我们可以参加线上社区、加入兴趣小组、参与公开讨论等方式,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观点和经验。通过这些互动,我们可以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社会层面也需要加强对数字时代信息环境的监管和引导。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确保信息的健康、多元和平衡传播。此外,教育体系也应将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纳入课程中,培养学生在数字时代中健康、全面地发展。

在数字时代,“息丰富”与“精神孤岛”并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个人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面对这个挑战共同创造一个健康、多元和充实的数字世界。语文阅刊(yuwenyuekan) 阅刊(yuwenyuekan) 

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来,心理学家对黑龙江省近300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试,结果显示,25%的学生在某方面或多方面存在个性发展问题,28.1%的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十八要点。其中对“健康生活——健全人格”的表述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复兴中学高三学年将组织以“自我调试,为远航蓄力”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材料一主要以数据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所占比重不低;材料二主要讲“全面发展的人”中对“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进行解读。

结合两则材料及写作要求可知,写作的中心内容就是高三学生应该注意心理问题。写作的主题为“自我调试,为远航蓄力”,这个主题的意思就是说,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不要让自己的心理负担过重,这样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近些年来,在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生不能正常在校读书,甚至患上抑郁症等。因此说,调试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没有过得的心理负担,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心理就非常重要。

如何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比如多读书,让好书治疗我们的心理暗疾;还可以多听音乐,听音乐可以缓解压力;还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通过锻炼身体,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多跟亲人和朋友聊天等等。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自我调试,为远航蓄力。主体可以采用层进式:先分析现在学生中普遍存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最后给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自我调试,让人生更轻松。

2.学会放松自己,轻装上阵。

3.学会解压,放松自己。

【范文参考】:

自我调试,为远航蓄力——复兴中学班会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十分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面对心理压力,调整自我状态,以迎接未来的挑战。根据近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有高达28.1%的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数字,令我们触目惊心。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有必要认识到自我调试的重要性,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未来的远航蓄力。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自我调试的重要性。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这时我们需要积极面对,调整心态。只有当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正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所强调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我们要有自制力,能够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有效的自我调试方法。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我们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紧张情绪,释放压力。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倾诉来寻求支持和帮助。他们的理解和鼓励,往往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重新找回自我。
最后,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我们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无畏无惧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自我调试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压力和困难,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为未来的远航蓄力。正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的“全面发展的人”,我们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自我调试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管理压力、提高抗挫折能力,使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乐观。
总之,自我调试是我们迎接未来挑战的重要保障。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积极面对、有效调试、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自我调试,为远航蓄力!
谢谢大家!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五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俗语

人生不是一场比赛,而是时时刻刻的体验。--施一公

以上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人生的经验。作为当代青年,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起跑线”指赛跑时起跑的标志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要求在起跑时要抓住机会,赢在开始。用在青年身上,就是要求青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抓住初始的机会。施一公认为人生不是比赛,而是时时刻刻的体验。“时时刻刻的体验”指人生中,要注重每一个阶段,要朝着自己期待的终点坚守自我、不断努力。

材料的立意可以有:

①尊重成长规律,莫要揠苗助长;②人生不是比赛,重在坚守前行;

③注重开始,抓住机遇;④既要注重开始,又要享受过程;等等。

【范文参考】:

破茧而出:超越起跑线的人生赛跑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时常被各种声音所包围,其中最为响亮的一句便是“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犹如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们在尚未迈出步伐之际,便已经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然而,另一位智者施一公却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场比赛,而是时时刻刻的体验。”那么,在这场看似激烈的人生赛跑中,我们应如何自处,如何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点:人生并非只有起点和终点,更多的意义蕴含在过程之中。如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正是过程中的那些不易察觉的美好,才构成了人生的丰富多彩。过分关注起跑线,只会让我们忽视了这些宝贵的经历。

人生赛跑中的竞争并非都是零和游戏,我们应该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正如《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价值,通过互补与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样的人生赛跑,不再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而是一场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旅程。

我们要认识到人生并非一成不变的赛道,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广阔天地。古诗云:“我欲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突破,勇于走出舒适区,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在这个看似纷繁复杂的人生赛场上,让我们放下起跑线的包袱,去关注那些过程中的美好;让我们拥抱竞争与合作,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让我们勇敢地探索未知,追求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性。如同蝴蝶破茧而出,我们也可以在挣脱束缚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加美丽的人生姿态。

在这场人生赛跑中,或许我们无法改变起点,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方向;或许我们无法预知终点,但我们可以珍惜并创造过程中的精彩。让我们一同迈开轻盈的步伐,奔跑在这条丰富多彩的人生之路上,用心感受每一刻的美好时光。因为在这场赛跑中,真正的胜利并非遥不可及的终点线,而是那些沿途的风景、成长与感悟。如同施一公所言:“人生不是一场比赛,而是时时刻刻的体验。”让我们去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