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之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三

四季读书网 4 0

综合训练

训练目标 
掌握根据文本信息推断答题方法。
自学指导】阅读下面的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钟,共12分)
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可分为“言尽意派”“言不尽意派”和“折中派”三种类型。就诗学的影响而言,不但创作主体借言意以表达性情,言意论与性情论存在着二元同体的关系,而且诗歌文本以性情为言意的内核,言意论与性情论也存在着意义包孕的关系。
“言不尽意”论始于魏之荀粲。他所提出的言不尽意观点,虽然是比较典型的玄学思维模式,成为正始玄学的先导,但是其立论的基点仍然落实在《易传》的言意表达特点上。荀粲承袭庄子言意论的观点,认为幽微之理,物象不能包举。意尽象中,则不能通于象外之意;系辞之言,不可达于言外之意。象外之意,言外之意,又非言象所能表达。这一理论再通过两晋僧侣以“象外之谈”“韵外之致”等抽象范畴阐释佛教义理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学。
荀粲的“言不尽意”论固然没有论及性情,却成为诗人抒写性情的一种手段,陶渊明《赠羊长史并序》曰:“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所谓“言尽意不舒”,即虽言尽而情性并未畅达,正是因言抒写性情的诗意表达。而从言不尽意到追求言外之旨、象外之意,其中又交织进中国史学“微言大义”的书写传统,由哲学、史学渗透到诗学之中,就成为“意境”与“韵味”的本原——而意境、韵味显然都无法脱离文学独抒性情的审美本质。
“言尽意”论以西晋欧阳建为代表。按照欧阳建所引的观点,正始玄学的才性之辩皆以言不尽意论为“谈证”(即言论的根据)。而欧阳建也正以此为驳论对象展开论述。其《言尽意论》曰:“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吾故以为尽矣。”虽然欧阳建的观点由《周易·系辞》引申而来,所论言意关系,亦从玄学立论,但是以“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强调表达者因接物而畅达情志,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强调接受者因概念(名)而鉴识物之意义。
折中“言尽意”与“言不尽意”说的代表是王弼,其《周易略例·明象》有详论。《周易·系辞》认为“言”“象”可以尽意,王弼继承《周易》的观点,又折中庄子之说,辩证地论证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在肯定“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的前提下,进一步认为:一方面“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三者构成一种统一关系,与“言可尽意”说内涵一致;另一方面,“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三者又构成超越关系,与“言不尽意”说相类。王弼哲学的明显特点是援庄释《易》。《易》主张言意的统一性,而庄子主张言意的超越性。凸显超越性,是王弼语言观的基点。
综上,言尽意者突出了语言的表达属性,着眼于概念(名)与表达对象(实)意义的对应关系,揭示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奥秘。言不尽意者突出了语言的限制属性,着眼于概念(名)与表达对象(实)意义的不可周延性,揭示了语言可能产生联想的奥秘。折中论者既突出语言的表达属性,又突出语言的限制属性,从表达与接受的双重视角阐释了语言双向存在属性的奥秘。从诗学的角度上说,语言的意义正在于抒写性情,而熨帖于文本中的性情,可能是具象的生命直观,也可能是抽象的哲学启示。言意与性情构成了指称和被指称的包孕关系。
(摘编自刘运好、吴强《论言意与性情之诗学关系》)
1.(内容理解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粲“言不尽意”的理论,在两晋时期发展为“象外之谈”“韵外之致”,对后来的中国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B.按照欧阳建所引的观点,正始玄学的才性之辩以言不尽意论为“谈证”,而他也是在批驳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论述“言尽意”观点。
C.王弼哲学的明显特点是援庄释《易》,既主张言意的统一性,也强调言意的超越性,这构成了他语言观的基点。
D.“言”“意”的关系,就是“名”“实”的关系,对“名”“实”关系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言意关系类型。
2.(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提出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的三种类型,并引出言意与性情的关系,对后文的结构和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B.第3段引用陶渊明诗句“言尽意不舒”,目的在于说明荀粲的言不尽意论与之后诗人抒写性情的方式有契合之处。
C.文章根据三种主要观点将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且每部分都列举了其代表人物,并论述了他们的观点。
D.结尾对三种观点的区别进行了总结,并通过言意与性情之间的关系,表明自己对三种观点的取舍,突出了论点。
3.(信息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哲学中“言外之旨”“象外之意”的观点,史学中“微言大义”的传统,渗透到诗学之中,就形成了意境、韵味等文学的审美本质。
B.欧阳建将“言”与“意”比喻为声音与回响、形体与影子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一致的,所以能够达到言畅志、名辩物的“言尽意”效果。
C.在王弼的哲学思想中,“言”“象”“意”三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三者构成统一关系,又构成超越关系,是对言意之辨的折中。
D.从诗学角度看,言意和性情构成指称和被指称的包孕关系,语言的意义在于抒写文本中包含的生命直观、哲学启示等性情。
二、(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组织等诸多领域的变革,人类社会发展已不仅限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模式,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效地进行知识创造、积累、使用和交易是财富创造的重要方式,这其中离不开知识产权发挥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是对知识经济产品财产权利的认定。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知识产权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资产,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石。
要看到的是,知识产权本身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必须将知识产权产业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将知识产权作为关键中间投入要素、以较高密度应用到产业链各环节中、由一系列企业和经济组织组成的集合。它既是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核心载体,又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承载平台。
一方面,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引领带动产业创新。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作为创新型产业,是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生产、扩散和应用的平台,能够在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商业化过程中,将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转化为经济效益,有效突破创新激励不足问题,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就是积累产业创新动能,可以为产业创新活动提供需求和引导,指明创新的市场方向,增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可以创造出更多新产业和新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存在交集,相比后者,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更强调知识产权经济效益的转化实现,是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的主要抓手。在产业链关键节点上,布局一批拥有自主可控且高密集度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将有力促进我国产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知识产权对激励创新、塑造品牌优势、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走上健康发展轨道。2020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为12.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1.97%,正在为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但不容忽视的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仍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积累还不够充足,国际布局也需进一步优化;一些领域缺失关键核心知识产权,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够强。在发展环境方面,社会普遍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认识不足,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话语权相对较弱。在支持政策方面,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专项政策有待完善;相关政策激励机制的系统性和精准性存在不足;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协同效应尚不明显;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摘编自王博雅《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经济日报》2022年4月27日)
1.(内容理解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已告别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模式。
B.作为对知识经济产品财产权利的认定,知识产权是重要资产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石。
C.知识产权只有进行产业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否则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
D.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由一系列企业和经济组织组成,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任务。
2.(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指出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揭示知识产权对于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
B.文章以两个“有利于”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意义。
C.文章在肯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成就的同时,也正视其不足之处,体现辩证思维。
D.文章指出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信息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更多更有效地创造财富,就必须发挥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
B.作为产业创新重要承载平台,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能有效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C.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更加注重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经济效益。
D.今后,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应在产业发展、发展环境、支持政策等方面发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