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披荆斩棘,攻克了备考之路的重重关卡后,终于要面对“考场”给予我们的最终考验。在高考考场上,我们不仅要比知识、比体力、比能力,也要比心理素质。为了让同学们在考场上“临考”不乱,今天,来自成都树德中学的心理教师张艳传授各位同学一份在高考中能够稳定心态的“九言心经”。
考前——备、避、稳
考中——启、转、停
考前——备、避、稳
“备”
考前多一分准备,考场多一份从容
首先需要做好以下物资准备。
衣食住行:“衣”,准备舒适、宽松且透气性较好、没有英文字母的衣服。尤其不要穿戴含金属成分的衣物,因为进入高考考场需要通过金属探测仪的检查,衣服上有金属材料会出现报警声,监考员会询问再次检查,增加紧张心理和不必要的麻烦。“食”,遵循往日饮食习惯的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安全,不要大鱼大肉,不宜吃得太饱。“住”,如考场离家较远,可选择距离考场较近的宾馆休息。“行”,要注意天气变化,带些雨具避雨或遮阳。选择安全可靠的出行方式,以安全为第一法则,在遇到特殊困难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交警的帮助。当然,考前可以提前模拟前往考场的路线,预先熟悉线路,做好时间规划。
“避”
避免突然停下,无事可做
高三的同学与家长,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大脑中枢已经适应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做,反而会产生不安、焦虑、失落、心慌。
为避免这种情况产生,我们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合理规划考前的准备事项,随意看看复习材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要避免干扰,对影响高考的行为暂时的“断舍离”,例如“高考前几天,手机放一边。”
“稳”
稳定心态,就能稳定大局
面对这么重要的一场考试,紧张的心情人人都会有,但是为了考试的正常进行,我们首先应该稳定心态。有人说:“高考不仅考知识,也考的是稳定心态。”我们需要让自己“稳起”。
候考前,最好不要与同学们扎堆,当听到其他同学一言一语讨论考情、试题等与考试相关的事情时,我们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动。为切断紧张情绪的传递,进入考场前我们可以独处一会。进入考场后,我们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打个招呼,遇到监考老师面带微笑,这些行为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对考场的陌生感,紧张感也会随即快速消失。
考中——启、转、停
“启”
开启“主场模式”
答题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考试科目的主干知识、重要定律,将注意力转移到临考科目上,提前启动自己的大脑,快速进入应战模式。
试卷发下来时,不要急着答题,应该先填写试卷和答题卡上的考号、姓名,检査试卷有无破损遗漏,浏览试卷,做到眼中有题目、心中有底气、自我有力量。
“转”
高考当平时,答卷如练习
当开始答题后,有一些同学会将高考的试题看作最难的试题,好似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如若遇到难题、生题,就更是紧张到无法平复。此时,我们不妨转变这种看法。
除了心理暗示,我们还可以对题目“狠”一点。在作答时,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若对于答案犹豫不决,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我们要狠下心来把不会做或不确定的题留到最后来作答,先集中做会做的题目。事实证明,“思想一转弯”,结果就转好!
“停”
遇事停一停,才好继续走
当在考试中间遇到难题而心生紧张、遇到小意外而情绪有起伏时,不如采取短暂停顿的方法,叫停脑海里与试题无关的念头。
如何停顿呢?我们可以趴在桌上休息一会儿,让头脑安静一下,或者做几次深呼吸。如果效果还不理想,还可轻轻掐一下自己,或用弹橡皮筋法(手腕上预备一根橡皮筋),刺激自己的感官,这样迅速干预不好的状态,待心情平静后再维续答题。
考后——平、扔、调
“平”
平复心情善总结
高考作为结束我们十二年“学海苦读”的节点,许多同学在重视它的同时,也抱着高考结束一身轻松的想法。有的同学在答题的最后阶段,不免会因此而感到小小的兴奋。殊不知,这一兴奋可能就会影响自己的作答准确率。因此,平复自己的心情,在最后关头仔细检查题目,不放过任何一处会因粗心而导致的错误,才是明智的选择。
“扔”
考完一门扔一门
“调”
调整心态续后力
高考作为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试,总会为我们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大大小小的“遗憾”。这也是它影响我们的小手段。为了不被这个“小手段”左右,当我们考完一科后,及时调整心态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调整心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忘记”,忘记上一场考试的遗憾,忘记上一场考试的得意,只将注意力放在下一场考试的准备上。事实上,这段时间的考试可以算作我们十二年来最轻松的考试,因为不需要我们总结错题,不需要我们熟记考过的知识点。此时,我们可以放心地听听轻音乐,哼哼小调,或者扩扩胸,轻轻转动几下脖子,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已经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老师微信及联系方式(微信同号):
张老师19981991369
陈老师15182318468
领乔学府风情校区地址:
绵阳市教育园区学府风情小区6栋1楼靠河边的门面
领乔教育城区校区地址:
绵阳市涪城区长虹大道中段133号金阳公寓1单元9楼D座
END
不要忘记点赞、关注哟
更多四川高考资讯、学习资料、教育动态、报考数据、专业解读等,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
如果你家的孩子有需要随时联系我们群里的老师或者致电: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大家在看
热文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