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 | 2024高考作文终极押题猜想(全国通用)

四季读书网 1 0

素材 | 2024高考作文终极押题猜想(全国通用) 第1张

1.(2024·江苏南通·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郭橐驼种树能“顺木之天”,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凡事都要循规律而为。种树如此,解牛如此,各个领域都不例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郭橐驼种树和庖丁解牛,展示了“循规律而为”的重要性。这两个例子虽然来自不同的领域,但都深刻揭示了顺应自然规律和事物内在逻辑对于取得成功的关键作用。

首先,郭橐驼种树的故事强调了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他通过不刻意干预树木的生长,而是“顺木之天”,让树木按照自己的生长规律自然成长,最终取得了种树的佳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事时,我们应该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和人为破坏,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其次,庖丁解牛的故事则进一步强调了“依乎天理”的重要性。庖丁在解牛时,不是盲目地乱砍乱割,而是深入了解牛的生理结构,按照牛的骨骼和肌肉纹理来切割,从而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然后按照这些规律来行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通过这两个例子,作文材料传达了一个核心观点:无论是在哪个领域,我们都应该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和内在逻辑,顺应规律而为。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果,还能够让我们在做事时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解读和阐述这个观点:

1.顺应规律的重要性:可以探讨顺应规律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和事物内在逻辑的必要性。

2.如何发现和应用规律:可以讨论如何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并探讨如何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3.违背规律的后果:可以分析违背规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进一步强调顺应规律的重要性。

【参考立意】

1.认识规律,运用规律。

2.把握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3.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考场佳作】

善于顺时而动,陌上自有花开

《周易》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根据时机选择行动或静止,不违背时机,遵循规律做事,就能使事物发展顺利,前途光明。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并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个人、国家、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秋风流云黄金黄,月落舟窗。个人行事顺规律,为自身发展迎时机。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顺应规律、顺应时势的人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而逆势而为的人则常常费力不讨好。大禹治水顺应自然规律方定九州,太宗纳谏顺应民心向背始成盛世,袁隆平坚持科学质疑才为杂交水稻之父;而项羽自恃武力独断专行终失江山;王莽新政逆民心所望招致灭亡;张悟本夸大食疗功效终遭质疑,自毁声誉。历史告诉我们,顺应规律、顺时而动,方是实现个人价值、赢得美好未来的关键。

飞鸿遥踏洁雪泥,莫问征程。国家发展顺潮流,为国家强盛创未来。

在全球化浪潮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有些国家则强调自身利益优先,采取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而行,必将失道寡助。与之相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积极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项目,将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这种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历史规律的发展方式,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花开岁月晏沉香,文明生长。民族振兴顺时势,为民族前进开新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挫折。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是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开创了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国家的崛起。这一切都证明了顺应时势、遵循规律对于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让我们以客观规律为土壤,滋养出茁壮的树苗,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善于顺时而动,把握时机;在国家发展的征程中,我们要顺应潮流,创造未来;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我们要顺应时势,开拓新路。如此,我们定能让个人、国家、民族的陌上布满锦绣前程。

【写作借鉴】

这篇作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表达,阐述了顺应时势、遵循规律对个人、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作文开头引用《周易》的名言,以古人的智慧作为立论的基础,既展示了作者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为全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通过“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的哲理,引出了全文的主题——顺应时势、遵循规律的重要性。

其次,作文在论述个人、国家、民族发展时,分别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例证,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突出了顺应规律与逆势而为的不同结果。这种论证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个人发展的部分,作者通过大禹治水、太宗纳谏、袁隆平杂交水稻等正面例子,以及项羽自恃武力、王莽新政、张悟本夸大食疗功效等反面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顺应规律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这些例子贴近生活,易于理解,使读者能够深刻领会到顺应规律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关键作用。

在国家发展的部分,作者以全球化浪潮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背景,分析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项目,积极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的贡献。这种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历史规律的发展方式,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在民族振兴的部分,作者回顾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强调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是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开创了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国家的崛起。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顺应时势、遵循规律对于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最后,作文以“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作为结尾,既总结了全文的主旨,也寄托了作者对于个人、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整篇作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2.(23-24高三上·贵州安顺·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如智能手机方便了人们相互联系,空间站加快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但近来有人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科技视频”:糖水加香精合成的蜂蜜、没有肉的淀粉肠、明胶片混合糖浆制成燕窝等,说“这都是纯纯的科技与狠活儿”,引发人们对科技运用问题的思考。

请谈谈你的感受和看法。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科技的两面性:一方面,科技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进步,如智能手机和空间站等,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材料也提到了某些科技产品背后可能存在的欺骗和虚假,如糖水加香精合成的蜂蜜等,这些所谓的“科技与狠活儿”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欺骗和伤害。

这种对科技利弊的辩证思考,正是材料的核心内涵。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进步的同时,也要警惕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科技,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价值,也要看到它的潜在风险。

1.具体来说,这种辩证思考可以引导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

2.科技的正面价值:可以探讨科技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生活、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等。例如,可以分析智能手机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空间站如何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等。

3.科技的负面影响:可以分析科技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隐私泄露、食品安全问题等。例如,可以探讨电子产品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网络安全问题如何威胁人们的隐私;以及材料中提到的“科技与狠活儿”如何损害消费者权益等。

4.科技伦理与道德:可以探讨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坚守道德底线,确保科技为人类带来福祉而非灾难。例如,可以分析科技从业者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如何避免科技被用于不正当目的等。

科技监管与法规:可以提出加强科技监管、完善相关法规的建议。例如,可以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如何加强网络安全立法等。

【参考立意】

1.端正立场,让科技为我们谋福利。

2.让科技助力生活。

3.利用好科技,做时代新人。

【考场佳作】

运用科技,点亮生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科技一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从远古时代的石器到现代的高科技产品,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要合理利用科技,点染多姿多彩的生活!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古时候人们骑马、乘船等长途旅行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而如今,高铁、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也让信息传递变得瞬间完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都变得更加方便。科技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要合理利用科技,让科技助力国家发展。曾经,人们惊奇于满天繁星,从而幻想出嫦娥奔月,如今,人们曾多次“飞”向浩瀚太空,听着令人大开眼界的“太宫第一课”;曾经,人人觉得家信难传,寄出信后,迟迟没有回信,如今“天涯共此时”,不仅可以对话,还可以视频聊天;曾经,多少疾病夺走了人的生命,无药可救,如今的医学技术几乎可以到“起死回生”的地步了;曾经下海探秘是奢望,如今我们的“蛟龙”号可以在深海探索海底的奥秘。科技是国家发展的助推器,利用好科技,助力国家发展,以圆中国梦。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们要运用好科技,坚决拒绝纯纯的科技与“狠活儿”,不能让科技毁了我们美好的生活。你可曾听说有人利用化学知识制造毒品,贻害终生?你可曾看到三聚氰胺毒奶粉横行于世,坑害婴儿?你可知电脑黑客破坏网络,出卖国家机密?你可知原子能能造福人类,也会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我们不能丢了良心,运用科技满足一己私欲;我们不能没了正确立场,利用科技助纣为虐;我们不能没有信仰,利用科技为虎作伥!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今的国际竞争,其实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代青年应端正立场,意气风发,致力于科技事业,发展科技,利用好科技,为人类谋福利;利用好科技,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写作借鉴】

这篇作文《运用科技,点亮生活》深入探讨了科技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通过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例证,展现了对科技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首先,作文开头部分即明确了主题,强调了科技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不仅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文章的主旨,也为后文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作者从科技让生活更加便捷的角度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交通、信息传递方式的巨大差异,生动展示了科技如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然后,作者进一步探讨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列举太空探索、医学进步、深海探测等例子,充分展示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同时,作者还强调了合理利用科技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以科技为助力,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作文的后半部分,作者转而讨论了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列举毒品制造、食品安全问题、网络黑客攻击等例子,警示人们要警惕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对科技负面影响的关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全面思考,也增强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作者引用了邓小平的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作者也呼吁新时代青年要致力于科技事业,为人类谋福利,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种积极向上的号召,不仅提升了文章的情感色彩,也激发了读者的共鸣和热情。

3.(2024·天津和平·三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期,《知乎》有网友感慨道:“因为需要日更,你会对每天遇到的信息更加敏感;因为需要日更,你会更加主动进而自动的去思考;因为需要日更,碎片时间你不再神游、发呆,很多灵感会跳出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应该抱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时刻保持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品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审题指导】

一、材料解析

本题的材料来源于《知乎》网友的感慨和《大学》中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持续更新与自我提升”的论题。

1.《知乎》网友的感慨强调了日更(每天更新)对个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灵感获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其中,“对每天遇到的信息更加敏感”、“更加主动进而自动地去思考”、“碎片时间不再神游、发呆”等表述,揭示了持续更新对提升个人注意力、思考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积极作用。同时,“很多灵感会跳出来”则暗示了持续更新可能带来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激发。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持续更新和自我提升的经典表述。它强调了每天都要有所更新、有所进步,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这一名句与网友的感慨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本次作文的核心论题。

二、立意方向

1. 从持续更新的角度,探讨其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以围绕提高自我要求、促进知识更新、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展开论述。

2. 从自我提升的角度,分析如何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探讨如何克服惰性、保持学习热情、实现自我超越等话题。

3. 将持续更新与自我提升相结合,论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探讨如何通过持续更新来推动自我提升,以及如何通过自我提升来实现更高层次的持续更新。

【参考立意】

1.病树前头万木春。

2.新旧更迭是世间的规律。

3.让旧貌焕新颜。

4.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

【考场佳作】

秉自主创新,谱盛世华章

《大学》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立于时代潮头,我决心以知识武装自己,秉自主创新,圆中国之梦。

在自我完善的旅途中,“邯郸学步”还是“善思善悟”?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无论是学习还是写诗作文,都需要经过“直接移用”和“借鉴化用”的积累,才能迈入“情境独创”“善思善悟”的佳境。若不是历代文人墨客在直接移用和借鉴化用的基础上边思边悟、创造吸收,怎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般的优美诗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接移用”和“借鉴化用”,而没有自己的“情境独创”,就会陷入“抄袭”“套作”的怪圈,落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笑柄。

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直接“拿来”还是情境独创?

明月照形,鉴古知今;时代与传统共舞,方能赋文化以新生。材料《红楼梦》中众人题匾的“翼然”“泻玉”等也不是不好,但是在宝玉根据情境独创的“沁芳”一比就相形见绌,何也?——创新使然。那些故宫文创产品,注入了新媒体才具有时代活力;那些河南卫视的系列文创节目,以优美的舞姿抚慰着当下普遍的焦虑和空洞。他们的走红,红在了对传统文化的精妙创新,让人们通过“一人一机”的新媒体,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绵长;让人们通过“一撇一捺”的中国字,来领略那份别样的中国情。

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师夷长技”还是自主创新?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而自主创新就是那坚实的“脊梁”。但自主创新之始,离不开“师夷长技”。为了尽快研发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我国远赴乌克兰买来了“瓦格良”号废弃航母。12后,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成功服役。此后,中国不再仅仅满足于改造出来的舰队,而是开始了自主研发的历程。继师夷长技的“辽宁号”和自主创新的“山东号”之后,我国自主研发的003号航母也将于近期正式服役。“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此言得之。

接过圆梦中国的接力棒,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六月蟾宫必折桂,鲜衣怒马正当时!学习中当善思善悟,工作中秉自主创新,通古今之变化;“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标志,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新声,做中流之砥柱,谱盛世之华章!

【写作借鉴】

一、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本文主题鲜明,紧紧围绕“秉自主创新,谱盛世华章”展开论述,立意高远,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对创新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作者通过对学习、文化传承、科技强国等方面的论述,展示了创新在个人成长、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自己对于创新精神的崇尚和追求。

二、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本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自我完善”“文化传承”“科技强国”三个角度分别展开论述,每个部分都紧扣主题,层层深入,相互呼应。同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善于运用举例、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说服力。

三、语言优美,表达精准

本文语言优美,表达精准,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例如,“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等句子,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在引用古代诗句和典故时也能够恰到好处地融入自己的论述中,使文章更加具有文化底蕴。

四、思考深入,见解独到

本文思考深入,见解独到。作者不仅看到了创新在个人成长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还进一步思考了创新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能够结合具体实例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观点。例如,在“科技强国”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比“师夷长技”和“自主创新”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强调了自主创新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中的核心作用。这种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使得本文在同类作文中脱颖而出。

4.(2024·山西阳泉·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一种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言单位,它多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也有的来自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往往简练而形象,反映了人民生活经验、智慧和愿望。如:“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枪打出头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生活中人们也常常用“俗话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俗话说得都对吗?

请选择一则常见的俗语,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的材料围绕“俗语”展开,首先介绍了俗语的定义、来源、特点以及其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俗语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口语表达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这些俗语往往简练而形象,能够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俗语的定义揭示了其口语性和通俗性的特点。这意味着俗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语言形式,而非经过精心雕琢的书面语。这种口语性使得俗语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接受度,成为连接人与人、沟通心与心的桥梁。

同时,俗语的来源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许多俗语来源于古代诗文、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这些文化遗产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人民的传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俗语。这些俗语不仅传递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然而,当我们陶醉于俗语的魅力时,材料却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俗话说得都对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虽然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但也不能盲目地将其奉为圭臬。因为俗语往往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它们所反映的经验和智慧可能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

此外,俗语也可能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问题。有些俗语可能只强调了某一方面的情况,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果我们不加以辨析和批判,就可能会陷入误区,甚至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我们需要对俗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在接受俗语的智慧和经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质疑和反思,不断推动自己的认识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立意】

1.有志,有力,有机遇,才会走向成功。

2.当好“出头鸟”,做时代先锋。

3.“不听老人言”,创新走向前。

4.耕耘讲方法,才会事半功倍。

【考场佳作】

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

蒲松龄说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很多人都有志向却不见成功,是因为志向不贴合客观实际只是空想或幻想,那么又怎样能成功呢?

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违背客观的事实规律,一心想要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外做功的永动机。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和不断的思考,以及不断的研究方案,花费了无尽的心悦在研制永动机上。但是在努力和汗水的背后却没有收到任何的回报。他这种执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人去学习的。但是他并没有把真理放在自己的眼前。我们既要尊重客观的事实,也要学会判断事物的准确性。

能力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只有志向,没有能力,理想和目标会成为空中楼阁,再多的努力也终将付诸东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拥有过硬的本领,具有了真才实学,我们就拥有了逐梦的翅膀。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正值青春的我们,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志向和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主观条件,而如果没有外在的客观条件做辅助也不能成功。

作为当代青年,除了理想目标和必备的能力,还要以外物的力量来做辅助。“物”是人生道路上的助推器。《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为君子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英国科学家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善于借助于外物的力量取得成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因此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除了顽强的意志和硬核的实力,还要外在的条件来助力成功。

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曾发出的感慨:世上奇妙雄伟、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即使有了志向,但能力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能力,到了幽深昏暗的地方没有外物的支持,也不能到达。由此看来,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要把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有机统一起来,“志向”是前提,“能力”是基础,“外物”不可或缺,要想成功,必须做到“志”“力”“物”三者的统一。

因此,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我们既要有坚定的志向,还要有超强的能力和智慧的方法,才能在奋进的道路上逐梦功成!

【写作借鉴】

一、论点明确,论证充分

作文开篇便提出“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的论点,接着通过莱布尼茨研制永动机的失败案例,明确指出志向需要结合客观实际,不能空谈或幻想。随后,作者进一步论证了能力在成功中的基石作用,并强调了机遇和外在条件对于成功的必要性。最后,作者将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进行了有机统一,使论点更加完整和深刻。

二、论据丰富,说服力强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丰富的论据,包括历史人物、文学作品和科学原理等。这些论据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通过莱布尼茨的案例,作者说明了志向需要结合客观实际;通过牛顿的名言,作者强调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这些论据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整篇作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作者从志向的设定开始,逐步分析到能力的重要性、外物条件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个部分都紧扣主题,层层递进,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紧凑而完整。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过渡句和转折句来连接各个部分,使得文章更加流畅自然。

四、语言生动,表达准确

作文的语言生动而准确,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现了作者对于话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例如,“志向是前提,能力是基础,外物不可或缺”这一表述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成功的三个要素;“逐梦功成”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追求梦想并实现目标的过程。这些语言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2024·安徽淮北·二模)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近两年,新中式、新国风类服饰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西安钟楼前、洛阳古寺旁,随处可见身着中华传统汉服的年轻人。一袭华裳,倾诉千年故事,意韵悠远。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材料聚焦于近年来年轻人对于新中式、新国风类服饰的热爱,特别是中华传统汉服在西安钟楼、洛阳古寺等地的流行现象。

首先,这一流行现象揭示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珍视。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下,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风险。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喜爱传统文化。他们通过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不仅是在追求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更是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其次,年轻人通过服饰这一载体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愿。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年轻人选择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不仅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此外,这一流行现象还反映了年轻人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追求和包容。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性已成为一种趋势。年轻人通过穿着不同风格的服饰,展现了自己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和尊重。他们不仅热爱传统文化,也关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通过服饰等方式来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这种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追求和包容,体现了年轻人的开放心态和全球视野。

最后,这一流行现象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然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年轻人更多地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让他们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立意】

1.服章之美绽新彩,文化传承书新篇。

2.国家有实力,国货出“潮品”。

3.文旅结合,让文化助力经济腾飞。

【考场佳作】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盘扣皮衣叠穿帽衫,宋锦外套搭配牛仔裤,针织毛衫配马面裙……近年来,新中式穿搭越来越流行。对此,我们要为之点赞。新中式穿搭的流行,展示了文化自信,是“血脉觉醒”,也是中国崛起的象征。可以说,华夏在复兴,衣冠正先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不管是旗袍、马褂,还是马面裙、曲裾,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魅力。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中国国力不强,人们对于这种“老古董”,普遍较为冷淡。那时候,最流行的服饰,大都出自西方。相比之下,中式服饰变成了小众着装,备受冷落,甚至一度只存在于博物馆的橱窗里。

好在这样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迅速改观。当下的年轻人,成长于国力强盛的年代,他们身上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几乎与生俱来。“血脉觉醒”后,他们将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打造出了“新中式”。很快,这种“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的“新中式”爆火出圈。年轻人把新中式穿在身上,公开展示,穿出了个人风采,也穿出了文化自信。

事实上,这种文化自信,已经从服饰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居家休闲、健身养生、美妆时尚、影视曲艺等多个领域,都能看到“新中式”的影子。“围炉煮茶”日益流行,“八段锦”式健身日渐出圈,掐丝珐琅纹样成为美甲爆款,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口碑票房双丰收,舞剧《咏春》香港巡演场场爆火,《只此青绿》《红楼梦》一票难求……可以说,放眼神州大地,凡有井水处,就有“新中式”。这样的状况,让人自豪,也令人振奋。

更让人振奋的是,“新中式”浪潮还飘洋过海,席卷全球。穿中国衣、喝中国茶、看中国剧、学中国话,已成为很多国家青年人的爱好。可以预计,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这样的趋势会增强,到时候,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会走向全球,影响世界。

身为青年,我们认可和追捧“新中式”的同时,也要保持几分清醒。民族复兴,征途漫漫;衣冠先行,只是开始。我们还需要继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入更多时尚元素,使之经久不衰,有口皆碑,进而化流量为留量,变网红为长红。如此,“新中式”会成为经典品牌,为华夏复兴进一步增添光彩。

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让我们拥抱“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的“新中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华夏复兴添砖加瓦!

【写作借鉴】

一、主题深刻,立意高远

这篇作文的主题聚焦于“新中式”穿搭的流行现象,进而升华至文化自信与华夏复兴的高度。作者通过描绘“新中式”的兴起,巧妙地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自信。文章立意高远,不仅局限于服饰文化的讨论,更将视角扩展至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复兴的宏大背景中,使文章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二、结构清晰,论证有力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作者首先通过描述“新中式”穿搭的流行现象,引出文化自信的主题;接着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式服饰从冷落到复兴的过程,展现了国家实力增强与文化自信提升之间的紧密联系;然后进一步拓展,指出“新中式”不仅局限于服饰,还渗透到生活的多个方面,并已经开始走向世界;最后,作者提出了对未来“新中式”发展的期望与建议,使文章结构完整,论证有力。

三、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例子,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如“盘扣皮衣叠穿帽衫,宋锦外套搭配牛仔裤,针织毛衫配马面裙”等描写,形象地展现了“新中式”穿搭的多样性和魅力;又如“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等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同时,文章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新中式”的认可与追捧,以及对民族复兴的自豪与期待。

四、思考深入,启示性强

文章不仅停留在对“新中式”现象的描述上,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启示。作者指出,“新中式”的兴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提升与展现。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民族复兴的征途还很长,“新中式”只是其中的一小步。最后,作者提出了对未来“新中式”发展的期望与建议,呼吁我们继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之经久不衰、有口皆碑。这些思考不仅具有启示性,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6.(2024·河南信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淡学”一词在社交媒体上走红,顾名思义,主修一种不带情绪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有人选择以“淡”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起伏,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和。他们精简欲望,减轻精神负担,以此来舒缓压力、积蓄能量。就像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越需要稳圆的“船锚”,以平和稳定的内心对抗外界的惊涛骇浪。同时,“淡”并不一定是“浓”的对立面,“淡”也并非无欲无求,而是对内心真正渴望的深入思考和理性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题目以“淡学”为话题,围绕这一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词汇展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淡学”的基本含义,即一种不带情绪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和。接下来,材料进一步阐述了“淡学”在快节奏、高压力生活环境下的应用,即通过精简欲望、减轻精神负担来舒缓压力、积蓄能量。同时,材料还指出,“淡”并非无欲无求,而是对内心真正渴望的深入思考和理性追求。

作文材料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解读:

1.“淡学”的概念与意义:

材料首先引入了“淡学”这一概念,明确指出它是一种不带情绪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它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减少物质的追求和拥有,转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淡学”的实践方式:

材料中提到,实践“淡学”意味着精简欲望、减轻精神负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从忙碌和压力中解脱出来,从而积蓄能量,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风浪越大,越需要稳定的“船锚”来保持航向,而“淡学”正是这样一个“船锚”,帮助人们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3.“淡”与“浓”的辩证关系:

材料进一步指出,“淡”并不一定是“浓”的对立面。这里的“浓”可以理解为过度追求物质和欲望的生活态度。而“淡”并不是完全无欲无求,而是指对内心真正渴望的深入思考和理性追求。这意味着“淡学”并不是要人们放弃所有的欲望和追求,而是要人们更加理性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追求真正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益的事物。

4.“淡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材料强调了“淡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左右。同时,“淡学”也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这种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立意】

1.碌碌无为走过,遗憾终身徒悲。

2.追求内心圆满,不为世事所动。

3.选择正确的路,不留遗憾。

【考场佳作】

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最近,“淡学”在社交媒体上走红,随之而来的,是不少“淡人”给自己“把脉”后,自称患上了“淡淡综合征”。有人觉得这样的状态令人担忧,我却认为无需多虑,“淡”一点也无妨。

与“浓”相比,“淡”看似是佛系,其实是自我减负,可以让人轻装上阵。众所周知,当下这个社会节奏飞快,竞争激烈。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时时做一个“浓人”,处处“热烈绽放”,时间和精力可能都不够用。相反,表现得淡一点,可以给精神“减负”,让欲望“降级”,使生活“极简化”,是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有效方式。既如此,“淡一点”又何妨?

或许有人并不认同上述观点,反而直言“淡”会让人变平庸。此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要知道,“淡”和“庸碌”并不能划等号。因为,“淡人”并非无欲无求、无悲无喜;“淡学”也不是鼓吹躺平摆烂、不思进取。恰恰相反,“淡人”在“淡去”外在的欲望后,反而可以聚焦内在的真实需求。而“淡学”也在倡导人们摒弃无用社交、无效形式后,更好瞄准前进的方向。换言之,“淡”是一种去粗取精,一种以退为进,对于人生大有裨益。因此,大可不必谈“淡”色变,“淡”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生该有的一种态度。

事实上,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就是“淡人”,崇尚的也是“淡学”。不必说归园田居的陶渊明,放鹤西湖的林和靖,终老林下的李雪木,就说埋首书斋、不接受采访的钱锺书,远离闹市、栖居小城的黄永玉,扎根讲台、深耕诗词的叶嘉莹,都是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对他们而言,“淡”是真,也是通透。因为“淡”,他们在喧嚣中保持着平静,在复杂中依然坚守简单,最终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当然,“淡”也不宜过度。水太淡,会无味;人太淡,会麻木冷漠,成为毫无波澜的死水。因此,可以淡一点,但不能过度。此外,淡的方面也要讲究。生活可以“淡”,但工作和学习应该“浓”。就像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生活上不讲究,总穿着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他学习上充满热情,工作上更是干劲十足,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这样有淡有浓的活法,得人生真趣,令人叹服。

淡淡的日子里有淡淡的甜,淡淡的人也有淡淡的风采。让我们“淡”而不“庸”,“淡”而有“味”,让岁月风轻云淡,也让人生如秋菊一般绽放素洁的花朵,散发淡淡的清香。

【写作借鉴】

一、主题鲜明,观点独特:

文章围绕“淡学”这一主题展开,提出了“淡”一点的生活态度是自我减负、轻装上阵的有效方式。这一观点新颖独特,为现代人在忙碌和压力中寻求平衡提供了新视角。

二、论证有力,逻辑清晰:

文章通过对比“淡”与“浓”的生活态度,展示了“淡”的价值。同时,通过反驳“淡”会让人变平庸的观点,进一步强调“淡”的积极意义。论证过程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有力。

三、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文章运用优美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结构清晰,段落之间衔接自然,读起来流畅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现实意义深远:

文章不仅是对“淡学”的探讨,更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启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简单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提出的“淡”一点的生活态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7.(2024·宁夏石嘴山·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深刻见解为引,揭示了“问题”不仅是我们寻求答案、追求知识的驱动力,更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首先,材料强调了“问题”的核心地位。马克思认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探索知识和成长的道路上,问题的提出比答案的获得更为重要。问题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探索未知。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能够逐步累积知识,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其次,材料揭示了问题意识的独特性。恩格斯评价马克思能在别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看到问题的存在,这体现了马克思独特的问题意识。这种独特的问题意识使他能够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推动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同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培养独特的问题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定势,发现新的可能性,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超越。

最后,材料指出了“问题又来了”的普遍性。无论是在读书、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还是科技创新等领域,我们都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参考立意】

1.问题驱动思考与成长。

2.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和挑战现有的知识和观念,从而推动创新和发展。

3.保持问题意识,探索未知与追求真理。

4.面对问题,我们不仅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考场佳作】

追问求索开新局 接续奋斗谱新篇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马克思曾言:“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谆谆教诲吾辈青年:“已有”的答案不应让我们探索的脚步,止息于有限,而是应大胆追问,敏锐思考,如此,思考的深度才能得以推进,发展进步的脚步才得以铿锵而有力。

“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是突破前人既定“答案”条框限制的大胆探索,是个人独立思考的智慧结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前人的“答案”受制并服务于前人的“时代”,倘若不加思索地将前人的“答案”生搬硬套地应用于当代的生活情境,抛开是否适宜的问题,可能会阻碍甚至危害个体社会的发展。

君可见,马克思以如炬目光审视前人经验,以问题的分析视角分析社会主义先驱们的“智慧”,最终提出阶级斗争这一有力武器,为工人斗争点亮前行的灯塔;君可见,爱因斯坦面对看似坚不可摧的力学理论大厦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提出量子力学这一崭新问题,促进物理思想的纵深发展……时代发展的洪流浩浩汤汤,在淘去旧有答案光辉外表的同时,亦会暴露其于新时代下的积弊,等待我们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推动发展纵向延伸。

而从提出“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再到执着探寻问题的破解之法,不断创造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生动注脚,亦是探索思考精神的传承延续。

古有屈原对天发问求索不息,今有科研航天工作者攻克飞天路上的种种“问题”,用科技创新回答“天问”的同时,亦将目光放向更辽远的宇宙空间,寻找生命起源“问题”的答案;古有京剧吸收各大剧种精华,在戏剧创造家的雕琢之中,“飞入寻常百姓家”,解决了“受众缺少”的问题。今有面对京剧不再受年轻人追捧渐渐成为记忆的问题,京剧家创新表演形式,推动京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碰撞,让古老剧种焕发生机。沿历史的甬道回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构成发展强音。“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继往开来,延续求索信念的火种。

身于矞矞皇皇之现世,前人已然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而吾辈青年亦应当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勇于发问,将“答案”变成“问题”,再持问题变成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答案。思考追问的精神一刻不断,文明之河必将源源不断,精神的高地必将郁郁葱葱。

继往开来,不忘求索初心。谨愿新时代青年,都能追问求索打开全新局面,以如铁双肩续毕夏芳华!

【写作借鉴】

一、主题鲜明,观点深刻

文章开篇即引用材料中马克思的名言,鲜明地提出了“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观点,随后围绕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了问题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列举历史与现实中的例子,如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等,展示了问题如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章主题鲜明,观点深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论据丰富,论证有力

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用了丰富的论据,既有历史人物的例子,也有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这些论据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得论证更加有力。例如,作者通过对比古人屈原和今人科研航天工作者的探索精神,展示了问题意识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比京剧的古今变化,说明了问题对于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这些例子都很好地支持了文章的主题观点。

三、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论述。首先,作者通过引用马克思的名言提出论点;然后,通过举例和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呼吁新时代青年要勇于发问、接续奋斗。整篇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四、语言生动,表达流畅

文章语言生动,表达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问题的重要性和作用,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思考追问的精神一刻不断,文明之河必将源源不断,精神的高地必将郁郁葱葱”等句子,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8.(2024·河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6年,郑振香主持发掘河南安阳妇好墓,甲骨卜辞中的神秘王后随之被世人了解,殷商历史神秘的面纱也被掀起一角。有人说,正是郑振香坚持和果断的性格让她“坚持挖”,妇好墓才重现天日。也有人认为郑振香的坚持和果断,实则建立在她自身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专业判断上。还有人认为如果郑振香没有一铲一铲地艰辛挖掘,她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判断又来自何处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主要围绕郑振香发掘河南安阳妇好墓的事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综合展现了成功背后的多元因素。

首先,材料强调了性格在成功中的重要性。郑振香的坚持和果断性格是她能够发掘妇好墓的关键。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拥有这样的性格特质,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冷静,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

其次,材料指出了专业能力在成功中的核心作用。郑振香的坚持和果断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她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专业判断之上。这提示我们,成功不仅需要性格的支撑,更需要专业技能的支撑。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有效地解决问题。

最后,材料通过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实践在提升专业能力中的作用。如果没有一铲一铲的艰辛挖掘,郑振香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判断又从何而来呢?这提示我们,实践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性格、专业能力和实践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性格为我们提供了坚持不懈的动力,专业能力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实践则是我们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途径。只有三者相辅相成,我们才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性格、专业能力和实践在成功中的作用,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如何培养这些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关键因素如何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立意】

1.成功需要坚持和果断。

2.专业能力和敏锐判断往往是成功的重要基础。

3.成功离不开艰辛的付出和长期的积累。

【考场佳作】

夯基础 精专业  勇坚持

一场风的呼啸,也许起于因为千万里之外蝴蝶翅膀的扇动;一座山的形成,也许起于千万年前一粒灰尘的降落;一座墓的出土,也许起于数年前郑振香挖掘的那一铲土。时光酿成甘醇,日月沉淀为诗,诗酒趁年华,昭示着永恒的哲思:没有突如其来的惊艳,只有水到渠成的情理。青春华年,只有夯基础,精专业,勇坚持,方能一显身手,光芒万丈!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艰辛的基础积累,是专业能力和判断的基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基础厚实,方能在专业领域呼风唤雨,一飞冲天。全红婵每天坚持400跳,一练就是数年,终能在奥运会上上演“水花消失术”,用强悍的专业能力震惊世人;张雨霏几乎每天泡在游泳池里,让肌肉在暗夜里燃烧,终蜕变为蝶后;景海鹏每天坚持锻炼,记忆飞行手册,节假日都在坚持,终四上太空。没有凭空而来的专业能力,郑振香的专业能力来自她数年里一铲一铲地艰辛挖掘。夯实基础,方能为我们事业成功奠基,怎怕艰辛?

胸有成竹,不惧前路,强大的专业能力,是能够坚持和果断的底气。

能力给人信心,专业让人坚持,身经百战又何惧战事漫长?身怀绝技,又怎怕前路迷茫?袁隆平有丰厚的培育水稻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所以面对国际定论——水稻不可杂交时,他坚持自己的理论,果断去寻找杂交苗株;林鸣有过硬的桥梁修建基础技能,所以面对外国人拒绝援助技术并肯定修桥环境不可行时,他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终建成了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界奇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术业有专攻,不怕做不成。每个人都必须有精湛的专业能力,方能立足于世,锤炼专长,精益求精,迈向人生远方,成就大国“工匠”。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夯基础,精专业,勇坚持,守得梦想的花开。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郑振香是这样,我们、祖国亦如是。我们惊艳于书圣的行书、诗仙的诗篇、钱锺书国学的渊博,可知他们当初是如何铁杵磨针,清池尽墨地夯实基础,细研专业,又是怎样地笔耕不辍,苦吟不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呢?“世人只惊羡于中国的巨龙腾飞,国富民强,又怎知当初我们的先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筚路蓝缕地奠定我们的工业基础?又怎样精益求精,紧追猛赶地开拓我们的专业领域?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拥有了这煌煌盛世。不积跬步,无以至于里。我们踏着基础—专业—坚持的跬步,才能走向成功的峰顶。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谁知道它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人生亦如是,每一个梦想的获得,都需要以基础为台阶,以专业为钥匙,以坚持作动力,才能登堂入室,登高望远,采撷成功的芬芳!

【写作借鉴】

这篇作文《夯基础 精专业 勇坚持》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例证,展现了作者对于成功背后辛勤付出的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明确,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是一篇值得赞赏的佳作。

首先,文章开篇以自然界的现象为引子,巧妙地引出“没有突如其来的惊艳,只有水到渠成的情理”这一核心观点,既引人入胜,又深化了主题。接着,文章从“夯基础”、“精专业”、“勇坚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论证了它们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夯基础”部分,作者通过引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古语,强调了基础积累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全红婵、张雨霏、景海鹏等具体事例,生动地展示了基础积累对于提升专业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性。这些事例的选择既贴近现实,又具有代表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精专业”部分,作者强调了专业能力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通过袁隆平、林鸣等人物的故事,展示了拥有精湛专业能力的人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和果断。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专业能力的力量,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术业有专攻”的深刻理解。

在“勇坚持”部分,作者通过引用“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等名言,强调了坚持对于实现梦想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艰苦奋斗、筚路蓝缕的先辈,以及他们如何坚持梦想、精益求精的故事,展示了坚持的力量和价值。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文的升华,也是对主题的深化。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文章既具有说服力,又富有感染力。同时,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成功的关键因素,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和广阔的视野。

9.(2024·河北秦皇岛·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关于独立人格精神有很多论述。如韩愈在《伯夷颂》中说:“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大意是读书人的独立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相信自己并充分了解自己。又如孔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这句话的大意是行为荒诞不经,后代会对此有所记述,但我不这样去做;君子依循道理行事,不会半途而废。

作为当代青年,上述材料给你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材料主要围绕“独立人格精神”展开,引用了两位古代先贤的论述。它涵盖了个人行为的道义基础、自我认知的深化、原则的坚守与持之以恒的态度,以及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

首先,材料强调了独立人格精神是建立在道义和原则之上的。这意味着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人,其行为和思想是受到道德和原则的指导的。他们不仅追求个人的自由与独立,更关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独立人格精神强调了个体的自我认知。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这种自我认知的深化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再次,材料突出了坚持原则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轻易放弃。他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持久的耐心,能够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最后,材料还暗示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人,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们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他们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尊重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参考立意】

1.符合道义,坚定信念,以保持独立人格。

2.充分了解自身,依循道理行事,实现人格独立。

3.保持独立人格,实现真正成长。

【考场佳作】

保持独立人格  成就独特人生

《列子》中曾言:“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智慧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使我们保存自身,使我们保持独立。的确,保持人格独立,才能让人生绽放不一样的烟火。

保持人格独立,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知识、兴趣、能力等有清晰的认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他一生便有了明确的方向,像航船有了灯塔的指引,像迷路之人有了北极星的引导。

画家郑板桥,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创立了自然物象的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技巧,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真实和个性,开创了独属自己的“板桥”画风。作家张爱玲,对自己有充分地了解,寻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凭借笔下独特的“传奇”故事和独特的小说艺术在文坛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认识“我就是我”,才能不随波逐流,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保持人格独立,还需要遵道而行,坚守道义。保持人格独立,不是行为荒诞不经,不是离经叛道,不是不合情理,而是依循道理行事,坚守心中道义。

屈原曾言: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保持清醒,坚守道义,不违义理,才可独立于世。面对网络世界的五花八门,面对有些主播以媚俗、低俗、恶俗取悦他人、博人眼球的直播方式,主播董宇辉坚守心中的道义,形成自己独特的直播风格,一篇篇小作文出口成章行云流水,让人感叹其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网络主播的一股清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行走的正能量。“能自立者必有骨也。”对道义的坚守,对道理的遵循,让独立的人格如昆山之玉光芒独特,如东篱之菊幽香清远。

哲人有言,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我辈青年,也要能够像那些优秀者一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了解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坚守道义,让自己不失了原则。像屠呦呦保持独立的人格,成就青蒿济世一样成就人生追求;像叶嘉莹保持独立的人格,传承诗词文化一样追寻诗和远方。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把别人还给别人,把自己留给自己,独立天地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让清风拂心田,让明月照心间,怀揣独立的精神,迎接每一个挑战和机遇,才能成就独特的人生,书写独有的人生篇章!

【考场佳作】

一、论点明确,逻辑清晰

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保持人格独立,才能让人生绽放不一样的烟火。”随后,作者从“充分了解自己”和“遵道而行,坚守道义”两个方面,分别对独立人格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二、论据丰富,例证恰当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列子》中的名言、屈原的诗句以及哲人的话语,这些论据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画家郑板桥、作家张爱玲、主播董宇辉等人物的事例,这些例证既贴近现实,又生动具体,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可信度。

三、语言流畅,表达精准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表达精准,没有冗余和拖沓之处。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和感染力。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反问、设问等句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增强了文章的互动性和思考性。

四、结尾升华,情感充沛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于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追求:“独立天地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让清风拂心田,让明月照心间。”这样的结尾不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独立人格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10.(2024·陕西汉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8月29日,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毫无预兆地宣布开售,取色自青藏高原的雅川青、来自新疆帕米尔高原的白沙银、源于云南紫芽茶树的南糯紫、象征青海黑独山雅丹地貌的雅丹黑,瞬间一机难求,题为“致敬奔腾不息的力量”宣传片也迅速火遍全网。雅鲁藏布江从青藏高原出发,蜿蜒的青色脉络融合无数支流;奔至扎曲大拐弯,面对艰险,全力以赴、奔涌向前;江川汇聚,山河同心,这才有了轻舟川行万里,已过万千重山。短短46秒,是华为手机的发展简史,更是我们“大国韧性”的生动写照。什么是“大国韧性”,为什么中国有韧性?2024,动荡与机遇并存,需要我们充满韧性、从容面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以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的发布为引子,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文化元素和“大国韧性”的概念,引发了对中国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坚韧精神的深入思考。材料中的华为手机发展简史,实际上隐喻了中国在面临各种挑战时展现出的坚韧与不屈。

首先,材料通过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的设计理念,展示了中国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手机取色自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不仅体现了设计师对美的追求,也寓意着华为作为中国企业,在科技发展中不忘本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

其次,材料中的“致敬奔腾不息的力量”宣传片,以雅鲁藏布江为象征,展现了江水在面临艰险时全力以赴、奔涌向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大国韧性”的生动写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

最后,材料提到了2024年动荡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背景,呼吁人们要充满韧性、从容面对。这既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许,也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激励。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适应变化、迎接挑战,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立意】

1.打造韧性,坚定信念。

2.拥有韧性,保存生存活力。

3.读懂坚韧,书写成功。

【考场佳作】

虽是百炼钢,亦作绕指柔

青竹傲岸,风欺雪压之时,亦能俯身颔首;待得雪消风停,仍复凌云挺立,何伤坚挺之风骨?钢铁性坚,烈火熔锻之际,也是可方可圆;等到火熄温退,依旧坚不可摧,何伤坚硬之本性?遇到逆境能承受,承受之后能复原,这就是韧性。

华为在西方重重封锁下,仍以“奔腾不息的力量”展现“大国韧性”。我辈生而为人,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挫折,面对人生中的逆境,我们也应顺时应势,能作绕指柔。

人活一口气,当然要活得有骨气,有刚性,正如孟夫子所说,要“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然,枉为大丈夫。然而,我们也须知道,“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我们还得具备能屈能伸的韧性,不是说怕污、怕折,而是避免做无畏的牺牲。就像鲁迅所说,再英勇的战士,作战时都要保护好自己,进行“壕沟里的战斗”。这正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的明达之处。

韧性还不仅仅是简单的能屈能伸,它还能展现一个人心胸的宽广豁达,生命力的坚韧顽强。人生长途,谁能保证自己不遇到沟沟坎坎?谁能保证自己不碰到风刀霜剑?若器小量狭,遇挫即折,难成大气候。就如西汉贾谊,才不可谓不高,然而,性格脆弱敏感,竟因梁王坠马而悲忧致死。他虽有超世之才,终因缺少心理的韧性,给世人留下一声叹息。就如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亦属赢得起输不起之徒,垓下失利,不懂“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不思卷土重来,却认为一败就是全盘输,自刎弃世。他虽有英豪之才,终因缺少心理韧性,给世人留下一曲悲歌。

苏东坡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坚忍不拔之志的底色就是有韧性。苏东坡一生颠沛,如果说挫折,他遇到的挫折是一波又一波,被贬黄州,被贬惠州,被贬儋州,这其中的任何一波挫折,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迈不过的坎。然而苏轼,却竹杖芒鞋轻胜马,却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的心胸之豁达,装得下官场巨涛,装得下宵小魍魉,表现了心理的韧性,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最终,成就了一个活泼泼的东坡居士。

当然,讲求韧性,不是让大家放弃原则,一味妥协。没有原则的妥协,是懦弱。韧性是受到伤害之后的快速修复能力,是与挫折和困难作战时的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生活在当今中国,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艰难险阻,愿我们,既坚守底线,又百折不挠,以坚忍不拔之志,以开阔豁达之胸襟,迎接未来之挑战。

我们要做百炼钢,我们也能作绕指柔。

【写作借鉴】

这篇作文《虽是百炼钢,亦作绕指柔》通过深入的分析和丰富的例证,生动地阐述了“韧性”这一重要品质在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文章开头通过青竹和钢铁的比喻,巧妙地引出“韧性”的概念,使读者对“韧性”有了直观而深刻的理解。这种开篇方式既引人入胜,又紧扣主题,为全文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文章通过华为在西方封锁下展现“大国韧性”的实例,将“韧性”的概念从个人层面提升到国家层面,进一步强调了“韧性”的重要性。这种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论述方式,不仅拓宽了文章的视野,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论述个人层面的“韧性”时,文章引用了孟子和鲁迅的名言,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如贾谊和项羽的脆弱性格,与苏轼的豁达心态),深刻剖析了“韧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些例子既具有代表性,又富有启发性,使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韧性”与“原则”的关系,指出讲求韧性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或一味妥协。这种辩证的论述方式,既体现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也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最后,文章以“我们要做百炼钢,我们也能作绕指柔”作为结尾,既总结了全文的主旨,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培养“韧性”品质的期望和呼吁。这种简洁有力的结尾方式,既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规范,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虽是百炼钢,亦作绕指柔》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它通过对“韧性”的深入分析和丰富例证,充分展示了“韧性”在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文章的语言流畅、逻辑严密、思想深刻,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晚修

关注素材君的最佳拍档

素材 | 2024高考作文终极押题猜想(全国通用) 第2张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更多志同道合的高中奋斗者

更多学习背后的故事与秘籍,等着你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