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恢复四十年的追忆
作者:五四农场陈亚明
选送者说:
近日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我们这一辈的老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1977年年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这场高考。此篇是五四农场陈亚明在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写的纪念文章。读来还是思绪万千,难以忘怀。
以上图片仅供参考
1977年的秋天,经过近三年的农场磨练,我丝毫没有想到回沪这件事。突然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父亲写信叫我复习应考,并寄了些书籍资料,是当时流行的青年自学丛书,一本外交学院的第一册英语和英语广播讲座进修班的教材。
白天在农田里战天斗地时,旁人撑着锄头聊天,我拼命往前干,遥遥领先后就偷偷地拿出生字卡片记单词;晚上别人在打谷场上加夜班时,我请假躲在蚊帐里苦读丛书作习题。“三秋”时节是不能请假回沪的,我盼望着下雨天或是轮到干分拣棉花的活,可以不下地,在晒棉场或室内搓草绳或剥花铃,既轻松,又可以早收工。闲暇时别人做女红,我分秒必争地抓紧复习。
按照惯例,农忙结束后连队会放假让知青们回沪探亲,我琢磨着早几天回家复习,可是要请假,犹如登天。我向生产连长请假,好说歹说,他准了我三天假,我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能连上假期,否则不能续假,跳空的日子就是旷工。
回到家,父亲给了我看一些油印资料。那时复习材料奇缺,父母想方设法从邻居家讨来的。接下去的日子里,我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独自复习。靠着以上这些零散不全的材料,十来天的复习时间,还有那空空如也知识贫乏的大脑,居然就自不量力地走向考场。没有当时经历的考生,绝对不可想象。
当时,农业连里最高学历的是一位六六届初中生,负责招考事宜。连里初试通过以后,我和一些知青考生挤上了去南桥县城的长途汽车,颠簸的车厢内,我没忘记悄悄地背上几个单词。
一个半小时后,就见到了县城里到处悬挂着热烈欢迎考生参加高考的横幅。可见当时恢复高考是一件多么得民心的大事,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语文考试,十分语法改错题,九十分作文题,《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和《知识越多越反动吗?》。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后一篇,也不知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一气呵成。要知道,在读小学初中时,大批判,小评论可是信手拈来,小菜一碟。数学试卷更是颐笑大方,什么石子,黄沙和水的比例,齿轮旋转速度等等,好像有一道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还有一道作图证明题。史地合卷中有一题利用比例尺计算厦门和台北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我还让老师帮我借了直尺。环顾四周,居然没有人用过直尺,看来都是目测高手。
接下去的日子又趋平静。冬天到了,大家背着铺盖来到海滩兴修水利,也就是开河。女生挑泥时,越是挑不动,男生就越往簸箕里装泥。从那时起,我养成了狼吞虎咽,快速吃饭的习惯。否则,冬日海滩上肆虐的狂风,瞬间就吹冻了碗里的饭菜。晚上,我们两人一组,挤睡在四面透风的仓库里,水泥地上铺一层稻草,将就入睡。
那天收工后,突然听到一个好消息,我被通知参加体检了。据说体检成功意味着50%的录取例。体检时,我们都在手上用紫色的笔编了号,有点象囚犯。农友们都觉得我真了不起,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当我接到录取通知,兴高采烈地回到连队办手续,收拾行装时,他们又都去海滩边战天斗地,兴修水利了。
那一年,我们队里几百号职工,就被录取了大约三个人。当时的招生学校名单都在报上公布,仅有几所学校招外语,如北外,上外,浙大等。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填志愿,我就按顺序填上了所有招外语专业的,真是无知得很。
读书期间,我真切地发现自己和同学们的学识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不知文革之前有一本英语教程很有名,叫《灵格风》,那是正宗的英国英语。山东路福州路外文书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当时,外文书籍稀缺,那里的拐角处有一个楼面都卖引进原版书,门口贴一告示,凭证件进入,外国人谢绝。(那时不知何谓知识产权。)
恢复高考40多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那场改变命运的考试,我永远铭记心田。
当年连队参加赛诗活动的书签
了解当代知青 扫描彩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