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301-1305

四季读书网 1 0

关注语文设为星标,每天都能收到文章,点上面蓝色文语文关注

‍‍‍2023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3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301-1305 第1张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三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新高考考前冲刺逆袭卷(7)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专用)

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高考适应考试(四)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一文中指出:“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材料句、任务句和要求句三部分组成。

(一)对材料句的理解

材料句为教育家陶行知著作中的一段话,由三个句子构成。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一文中指出:“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

这一句提出观点。通过“与其……不如……”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指出“用书”比“读书”更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书名《读书与用书》,提示了这段话的关键词为“读书”“用书”,意在论述二者的关系,而不应把重点放在真假知识之上。材料特意点出陶行知“教育家”的身份,提示考生陶行知的这番话是在教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经验总结,具有较高的指导性。

在写作时,要对“读书”与“用书”两个概念进行解读。材料中的“读书”,是指阅读并接受书中的知识,将书本奉为圭臬,从不怀疑书中的知识的正确性,不对书中的知识加以实践,辨别验证知识的真假。在具体的写作情境中,“读书”的“书”可以做宽泛的理解,不仅仅指书本、书籍,还应包括网络信息、他人言论等。

材料中的“用书”,是指将书中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或将书中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互相印证。同样,在具体的写作情境中,“用书”也可以指对获取的非书本中的信息的运用或验证。

陶行知的话“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这一观点,强调不能尽信书,而应学会在运用书中知识的过程中,辨别知识的真假,以免受到假知识的误导。

第二层: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

这两句话是对前面观点的解释。为什么“用书”比“读书”更重要呢?因为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所谓真知识,是指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正确揭示事物内部规律的知识。假知识,则与之相反。对于“书”,如果只采取“读”的方式,不能分辨“书”中知识的真假,唯有“用”才能分辨“书”中知识的真假,并从而判定一本书究竟是有价值还是误导人,显出它的“本来面目”。

从总体来看,材料文段为总分关系,首先指出“用书”比“读书”更重要,然后从辨别知识真假的角度说明“用书”为何比读书重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材料所选文段体现了其一贯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知行合一”理念,知识与实践呈现出“知—行—知”的过程。“读书”是初步的“知”,“用书”是行和更深层次的“知”。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抛开材料泛谈实践的重要性,而是要着重阐述实践( “用”)来辨别知识的真假。

(二)对任务句的理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比的思维,考生可以由这段话联想与之相关的事例,并拓而广之,由“书本知识”联想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他人言论等。

思考,是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想活动。围绕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

1.如何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2.为什么“用书”可以辨别知识的真假?

3.既然“用书”很重要,在“用书”上我们应当如何做?

4.对于“用书”有哪些要求?“用它一下”真的就能辨别知识的真假吗?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文体确定、标题拟写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试纪律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 800 字。

二、关于文章立意

(一)符合题意的立意:

1.“读书”诚可贵,“用书”价更高

2.在“用书”中辨别知识的真假

3.实践验真知

4.知行合一,获得真知

(二)偏离题意的立意:

1.内容主要是写“尽信书,不如无书”,大谈书本对人的误导作用,对于为什么要“用书”,如何“用书”避而不谈。

2.只谈知识的真假问题,完全不涉及“读书”和“用书”。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从“读书”到“用书”:知识之道的探索与实践

昔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以来,书籍便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源泉。然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却在《读书与用书》一文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此言一出,犹如投石激水,激起了我对于知识获取与应用的深深思考。

读书,是我们接触知识的第一步。它如同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让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今中外的智慧与真理。然而,读书并非仅仅是翻开书本,一字一句地阅读那么简单。真正的读书,应当是一种思考,一种对知识的深入探索。我们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书中的内容,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辨其中的真伪。然而,即便我们如此用心,也难免会有疏漏,因为书中的知识并非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存在误导我们的假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被假知识所迷惑呢?这就需要我们转向“用书”的阶段。用书,就是将书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其真伪。陶行知先生所言的“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正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把书中的知识付诸实践,就会发现,那些真正有用的知识,往往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价值,而那些假知识,则会因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暴露无遗。

从“读书”到“用书”,是我们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应用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实践能力。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用书并非易事。在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甚至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心灰意冷。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磨砺,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用书的艺术,将知识转化为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从“读书”到“用书”,是我们在知识之道上不断前行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用心读书,以获取丰富的知识;更需要用心用书,以检验知识的真伪,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用智慧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评分等级参照

(一)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二)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略。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科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④项⑯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话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特征

(三)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以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四、具体评分标准

评分关注点:核心关键词 + 逻辑关系 + 解决问题

切入分:46 分

(一)54 ~ 60 :

1.紧扣关键词“读书”“用书”,阐述清楚“读书”和“用书”二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用书”与如何辨别真假知识来进行写作。

2.在文中对“读书”“用书”两个概念进行合理的界定,论述充分。

3.语言流畅,结构严谨,亮点较多:

①深刻——挖掘本质,思辨性强,具有启发性;

②丰富——素材多,论据充足;

③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意境深远;

④结构清晰——文章条分缕析,逻辑清楚。

4.符合文体要求,字迹工整。

(二)49 ~ 53 :

1.扣住关键词“用书”进行写作,围绕如何“用书”辨别真假知识,或为什么“读书”不能辨别知识的真假,“用书”才能辨别,或该怎么“用书”去辨别知识的真假。

2.在文中对“读书”“用书”两个概念有比较合理的认识,论述较充分。

3.内容较丰富,思想内涵较深刻,较有文采。

4.语言通顺,结构清晰,有一定亮点。

(三)44 ~ 48 :

1.能扣住关键词“用书”,围绕“用书”的作用进行写作。

2.对“用书”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3.有论据但不多,符合文体特征的写作要求。

4. 语言通顺,字迹清楚。

(四)42 ~ 44 :

能主要围绕“用书”的作用来进行写作,中心基本明确,但论述不充分,论据少,内容单薄,基本符合文体要求,字迹基本清楚。

(五)36 ~ 41 :

文章有涉及“用书”等核心关键词,但主体内容不是围绕什么是“用书”,为什么要“用书”,该如何去“用书”等方面来进行写作,文章内容缺乏逻辑性。

(六)35 及以下 :

文章内容完全不涉及“读书”“用书”,如只谈真知识和假知识的辨别等。

五、技术操作

(一)内容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写作内容与题目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这种文章可以给到0分。

(二)字数扣分

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⑤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大年初一,广东揭阳7岁女孩林熙悦在路边练习舞狮,恰好一支专业舞狮表演队路过等红灯,自发为她敲锣擂鼓,呐喊助威。“小狮子”与“狮群”在街角的舞狮互动,给这个春节增添了几分年味、人情味,也为网友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舞狮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小女孩在最后奉上了低头三甩的“三抛狮”动作,表示了对前辈的敬重。有的网友看到这一自发的回礼细节不禁潸然泪下,有的网友感慨:“知书达理、敏捷勇武、谦逊节制、重礼致雅,这才是传承传统文化应有的品格”。有礼有技有传承,这或许正是传统民俗的魅力所在。
传承不能丢,鼓励不能少,前辈引路呵护,后辈勤勉向前,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代代相传。
在广义的层面上,一脉相承的不仅是表演本身,更有热爱与坚守、执着与浪漫、团结与共勉⋯⋯当纯真的孩子遇上一车有趣有爱的灵魂,就是最美的相遇,也是最好的传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以“文化传承”为话题作文,写写你的感受、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舞动传统,传承文化之光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然而,正如广东揭阳那位7岁的小女孩林熙悦所展示的,文化的传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去呵护、去传承。

林熙悦在路边练习舞狮的场景,让人仿佛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动传承。舞狮,这一充满力量与美感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与智慧,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当小女孩与专业舞狮队的互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温暖与力量。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前辈的引路与呵护。前辈们以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为后辈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正是有了这些前辈的引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需要珍视这些前辈们的付出与努力,让他们的精神得以延续。

然而,文化的传承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持久的耐心。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年轻一代的培养,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只有让年轻人真正热爱并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我们才能实现文化的永续发展。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或形式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包含了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要将其融入现代生活,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正如那位小女孩所展示的低头三甩的“三抛狮”动作,她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前辈的敬重与感激。这种敬重与感激,正是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它让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加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加坚定我们传承文化的信念。

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去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在传承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发展中续写文化的辉煌。

舞动传统,传承文化之光。让我们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努力,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新的时代里熠熠生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所有人都认为拔河的绳子坚不可摧时,绳子断了。

以上材料蕴含深意。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该作文题以“拔河绳子断裂”为引子,要求考生从这一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深层含义,进而展开感悟与思考。审题关键在于理解“绳子断了”这一事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这既可以是对事物表面与内在真实性的思考,也可以是对过度自信或忽视细节的反思,甚至可以是对变化与应对能力的探讨。考生需从这些角度中选取一个或多个,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立意上,可以探讨事物内在的真实性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反思过度自信或盲目乐观的危害,或者强调在变化中保持敏锐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在构思文章时,应明确文体,保持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最终得出有深度、有见解的结论。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坚与韧:对绳子断裂的深刻思考

当所有人都坚信拔河之绳坚不可摧时,它却出人意料地断裂了。这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事物的认知中,我们常常被表面的坚固所迷惑,忽视了内在可能存在的脆弱。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警惕,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和理解世界。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承受极限。即使是看似坚不可摧的拔河之绳,也有它无法承受的力量。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其内在的力量。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就盲目乐观,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我们需要用理性和谨慎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以避免因为过于自信而导致的失败。

其次,我们应该明白,事物的坚固并非永恒。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事物都会因为磨损、老化等因素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坚固。这就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检查和维护我们生活中的“绳子”,以免在关键时刻出现断裂。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确保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有足够的准备和应对能力。

再者,从绳子的断裂中,我们也能看到坚韧与脆弱并存的事实。坚韧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断裂,而是指在面临挑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一定的弹性和韧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韧性,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和坚韧,而不是轻易放弃或崩溃。

最后,绳子的断裂也提醒我们,事物的发展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不能因为对某种结果的过度期待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结果。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而不是固执地坚守某种固定的观念或预期。

总的来说,拔河之绳的断裂,是对我们认知和态度的一次深刻挑战。它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醒我们要以更加谨慎、开放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各种挑战,实现我们的目标。

因此,让我们不再被表面的坚固所迷惑,而是深入去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可能的风险。让我们保持警惕,及时维护我们的“绳子”,确保其能够承受生活的压力和挑战。同时,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韧性,学会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最后,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希望和机遇。

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年初,广东揭阳一名7岁小女孩正在路边练习舞狮,一支专业舞狮表演队路过,自发为她敲锣擂鼓。听到鼓声响起,孩子也心领神会地进行了一段表演:小醒狮跃动着身躯,时而摇头摆尾,时而腾空跃起……

(载于《人民日报》2024年2月18日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向复兴中学芳菲文学社“恰同学少年”栏目投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这则作文材料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一名7岁的小女孩在路边专注地练习舞狮,恰逢一支专业舞狮队路过,他们被小女孩的专注和热情所打动,自发地为她敲锣擂鼓助威。小女孩则心领神会,以精彩的舞狮表演回应。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凸显了文化传承与互动的美好。
在审题立意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首先,可以关注文化传承的主题,探讨舞狮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其次,可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互动,思考在快节奏、冷漠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对他人的关注与关爱,让社会充满更多的正能量。此外,还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入手,分析小女孩的专注与热情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精神品质。
在立意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可以立意为“传承文化,温暖人心”,强调文化传承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或者立意为“专注与热情,点亮成长之路”,分析个人品质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具体细节和情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明确文体,根据所选择的立意和角度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文章应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同时,要注意遵守投稿要求,不泄露个人信息,确保文章原创性。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少年舞狮,承传文化之魂

在古老的东方,舞狮一直是华夏儿女心中的骄傲。近日,广东揭阳一名7岁小女孩在路边练习舞狮的场景,如春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她以童真的舞步,诠释着千年文化的魅力,一支专业舞狮表演队的自发助阵,更是为这美好的画面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了少年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也引发了我对文化传承的深深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的家园。少年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肩负着承传文化的重任。舞狮,这一源于民间、富有生活气息的传统文化形式,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勇敢与智慧,又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小女孩在路边舞狮,正是对这份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她以行动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仅仅是老一辈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少年、每一个人的责任。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并非易事。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产生了疏离感;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也让许多人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正如那位7岁小女孩,她在路边舞狮,既是对文化的热爱,也是对文化的坚守。

少年们要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呢?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本土文化,认识其价值与魅力。只有真正理解了文化,才能产生对文化的热爱与敬畏,进而主动去传承。其次,我们需要将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舞狮、剪纸,还是书法、茶艺,都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文化的传承。

此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承的方式。例如,通过网络平台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传统文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方式,不仅能让文化传承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少年们作为未来的主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以那位7岁小女孩为榜样,用心去感受文化的魅力,用行动去传承文化的精神,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我们手中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少年舞狮,舞出的是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舞出的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其他】

①采取综合分等打分法打分。以47分为评卷切入分。一等54~60分(约10%),二等48~53分(约30%),三等41~47分(约30%),四等36~40分(约20%),五等35分以下(约10%)。

②凡内容有意识形态问题、思想不健康等内容观点一律判为零分。抄袭内容超过一半,得分不得超过10分。

③不足800字的,每缺少50字扣1分。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扣3分。

五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人应该像蘑菇一样。虽然渺小,但能做柔和的不能想象的推挤,把头上积着霜的硬土顶破。

还有人说,人应该做建筑物的尖顶。我们到陌生城市,还不是凭几个建筑物的尖顶来识别的吗?日后离开了,记得起的也就只几个尖顶。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该作文题通过蘑菇和建筑物尖顶两个比喻,引发了对人生选择和定位的思考。蘑菇虽小,却能以柔和之力顶破硬土,象征着平凡中的坚韧与力量;而建筑物的尖顶则是城市的标志,代表着卓越与引领。这两个比喻共同构成了作文的思辨空间,要求考生从中选择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在立意上,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切入。一方面,可以强调蘑菇所代表的平凡与坚韧,探讨在平凡中追求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关注尖顶所象征的卓越与引领,讨论追求卓越、实现社会价值的必要性。此外,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如何在平凡与卓越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文体上,可以选择议论文、记叙文或散文等,根据立意和思路确定最合适的文体形式。例如,如果选择议论文,可以围绕“平凡与卓越”的主题,展开论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果选择记叙文,则可以通过具体的故事或经历,表达对蘑菇和尖顶比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选择散文,则可以借助散文的灵活性和抒情性,抒发对人生选择和定位的思考和感慨。

总的来说,该作文题要求考生从蘑菇和尖顶两个比喻中引发思考,选择角度,确定立意,并通过合适的文体形式进行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套作和抄袭,确保文章内容的原创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泄露个人信息,遵守作文规范和要求。

参考立意:

①渺小、平凡的人也要坚韧不拔,敢于奋斗、突破。

②人要勇于追求卓越、优秀,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范文参考】:语文阅刊(yuwenyuekan) 

从蘑菇到尖顶:人生的多维演绎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如同蘑菇或建筑物的尖顶,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多维的人生。蘑菇虽小,却能以柔克刚,破土而出;建筑物的尖顶虽高,却以其独特形态,成为城市的标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方式,恰如人生中的种种可能,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勇气去探索和实现。

如蘑菇般的人生,虽平凡却充满力量。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并不显眼,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个体,汇聚成了社会的洪流。就像蘑菇一样,虽然渺小,却能以柔和的力量,逐渐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不必过于追求表面的辉煌,而是应该深入内心,挖掘自身的潜力,用智慧和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或许不显眼,但却能如同蘑菇般,在生活的土壤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然而,人生并非只有蘑菇般的平凡。有时,我们也需要像建筑物的尖顶一样,高耸入云,引人注目。这些尖顶,是城市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追求卓越的象征。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巅峰,回望过去,会发现那些曾经的艰辛和付出都变得微不足道。因为,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性,让我们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然而,追求尖顶并不意味着要忽视蘑菇般的平凡。事实上,正是这些平凡的经历,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基石。没有蘑菇般的积累和沉淀,我们无法拥有足够的力量去攀登人生的高峰。同样,没有尖顶的引领和指引,我们也无法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平凡中寻找力量,在追求中明确方向,让人生之路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无论是蘑菇还是尖顶,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人生的旅程是漫长的,我们会经历各种角色和身份的转换。有时,我们是蘑菇,默默耕耘,积蓄力量;有时,我们是尖顶,高耸入云,引领潮流。这种角色的转换,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真谛。

综上所述,人生如同从蘑菇到尖顶的演变过程,既有平凡的力量,也有卓越的追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阶段,用智慧和勇气去探索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人生之路更加精彩纷呈,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以蘑菇的坚韧和尖顶的卓越,共同演绎一场精彩绝伦的人生大戏。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归作者!

投稿:160280748@qq.com;  商务:QQ160280748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301-1305 第2张

欢迎关注语文日刊公众号yuwenrikan!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301-1305 第3张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2024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301-1305 第4张

华附试题作文(shitizuowen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