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油|高三历史最后一课

四季读书网 1 0

        2023届高三历史最后一课讲义

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主干及重点知识重温

综合分析去年历史新课程高考试题,内容上兼顾唯物史观、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等人文素养,体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民族自信、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政治史

古代政治史:中外人类早期文明的特点及其考证;中国史商周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加强;科举制度;社会治理户籍制度等;结合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世界史部分,把握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典型古代帝国的建立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加强对古雅典城邦民主制与罗马法的理解;掌握中古欧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特点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日本大化改新;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

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部分,把握两大主题:侵略求独立、反专制求民主前期的民族危机与民族抗争以及其求索:太平天国、义和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世界史部分各国近代民主代议制政体建立过程的整体特征,如英国的渐进性、德国民主与专制的复杂性、美国早期民主的局限性等;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不同时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当代政治史: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突出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与表现,20世纪60、70年代突出的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全球治理;医疗与防疫等。90年代以来突出的是一超多强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制度建设、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调整中国方案。

(二)经济史

古代经济: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市镇、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以及小农经济的特点;不同时期政府农业政策的变化及影响,建议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不同阶段商业发展的特点;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商业的影响。

近代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侧重于从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的社会转型等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影响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注意对当今的经济建设提供的借鉴。从现代化史观认识“一五”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建设的影响。

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演变;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如何体现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的政策。建议联系热点,关注民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比较性复习。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宗旨和职能,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历史背景与影响;欧洲一体化的的背景、宗旨、特点和影响。

(三)文化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关注历代儒学各自思想特征的差异,关注历代儒学的共性,认识儒学与现实政治或者法制的关系;理解宋明理学思想主张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特征。

西方人文精神及科技的发展:注重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课、启蒙运动得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建议关注中西方科技命运的不同、中西方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先进理论:维新思想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和特点、局限性;建议对于维新思想的发展特点分析,要特别重视近代化和救亡图存两个核心主题;关注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毛泽东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重要文化成果、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传承保护: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措施及意义;中外文学艺术体现鲜明时代特点;近现代科技成果人类生活;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共融共享、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传承保护的主要途径、手段意义。

【试题举例】

1.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可制作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  )

 

高考加油|高三历史最后一课 第1张

1

A.源远流长      B.多元包容       C.泾渭分明      D.争霸称雄

2.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3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4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A.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B.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C.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D.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A. 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 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6.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A.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B.调和了不同群体的利益

C.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D. 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

二、热点专题提示

时事热点(一)建党百年(二乡村振兴(三)生态文明(四冬奥盛会(五)中国航天(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等主题。

长效热点

(一)民本思想(从扶贫攻坚看农民问题)

(二)城市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居民增多)。

(三)对外贸易(结合“一带一路”)

(四)民主法治建设(结合法治社会完善角度)

(五)核心价值观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

(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三、重要历史阶段特征及举例

中国史部分:

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中学历史教研网  http://www.lsxkc.cn ]

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从思想文化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民族大融合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  

明清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

经济上:大商帮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农耕经济的发展高峰

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反封建专制的早期启蒙思想的出现;世俗文化的发展,小说的繁荣;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近现代中国

第一阶段 近代社会沉沦与转型(1840——1894)

总特征:近代中国开始沉沦与转型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太平天国运动,中国人民的抗争

经济上: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兴起,近代化起步

思想上: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中体西用

社会生活:逐渐文明开化,衣食住行的新变化等

第二阶段 1895甲午中日战后——1919年五四运动前)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经济:1)侵略进入新阶段,资本输出,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2)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政治: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3)军阀政府专制独裁(1912年3月-1928年),对内独裁统治,对外卖国;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农民产生盲目排外思想,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传播。

外交:参加一战,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社会生活:继续近代化,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第三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

总体特征:中国近代化发生质变,旧民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过渡。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的过渡准备阶级基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政治: 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思想并存;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四、考场应试策略

1.对于选择题

对题干材料要“三判断”:一判断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判断肯定、否定,确定答题方向;三判断主体词和关键词语所在。对于选择题的备选项,要判断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时代特征;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材料的主旨,千万不能脱离材料去选择。

2.综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策略

1)审题与解题顺序:带着问题读材料——用铅笔划上参考点即有效信息点----将材料分层次----提取要点 。

2)回答“有何变化”要呈现过程感,答题采用“由怎样到怎样”句式。回答“原因、背景”要注意多角度。回答“影响”,要注意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现实影响与深远影响;主观影响与客观影响。

3)书写板式科学,段落化,序号化。

3.开放性试题(12分)的解题要领

1)符合设问要求,主要结合材料答题,其次结合所学答题。不能人为编撰。

2)抓住一个主题主线,自拟或提炼论题及观点。

3)图表信息类材料,要纵看变化趋势,横看相互联系,得出论题、观点。漫画类,要判断所属时代,紧扣时代特点,揭示本质问题。

4.涉及史学评价:要坚持客观公正、论从史出原则作答。

 

附【试题举例】参考答案

1-6  B B A D B C

 

高考加油|高三历史最后一课 第2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