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素养调研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市(县、区)、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区内。
一、积累(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诗词因万古不磨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奔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绽放在五彩缤纷的文化百花园中,鲜活在中华儿女的眉间心上。古往今来,诗词佳句摇曳着以情动人的风采,凭借其独特的抒情★教化和审美功能,成为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载体。岁月变迁,人事代谢,古典诗词创作( ),已经发展到令后人瞻望的高度。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经典的耀眼光茫,也让中华诗词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力量中完美蝶变。学诗词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一个人经过诗词之美的长期浸润,会变得温柔敦厚、孺雅从容……
1. 请用正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相应的田字格里。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绽放(zhàn) B. 摇曳(yì) C. 载体(zài) D. 敦厚(dūn)
3. 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奔腾 B. 赡望 C. 耀眼光茫 D. 孺雅从容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段中加点的词语,绽放、摇曳是动词,载体、敦厚是名词。
B. 文中★处的标点应是顿号。
C. 语段中括号内可填入“精益求精”这个成语。
D. 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学诗词”是一个动宾短语。
【答案】1. 学诗词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 B 3. A 4.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
注意用正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画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 注意“情、扬、昂”的间架结构和写法。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B.摇曳(yì)——yè,意为摇荡。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B.赡望——瞻望;
C.耀眼光茫——耀眼光芒;
D.孺雅从容——儒雅从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性、标点符号、成语运用和短语结构。
A.载体是名词,但敦厚是形容词,意为忠厚。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A。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是道家典籍之一。
B.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编年体史书。
C.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等。
D.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如“将军亚夫持兵揖”中的“揖”指“拱手行礼”,“生以乡人子谒余”中的“谒”指“拜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家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其体例为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卷,约12万字。《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战国策》实际上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而非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而《战国策》则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B。
6. 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题目 作者 名句 批注
《龟虽寿》 曹操 (1)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衰老的骏马,还有奔驰千里的志向。
《出师表》 诸葛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对偶句式写自己临危受命、勇于担当。
《行路难(其一)》 李白 (3)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借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理想仍在的心志。
《望岳》 杜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5)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____。 描绘了洞庭湖水天合一的神奇景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 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游子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答案】 ①. 老骥伏枥 ②. 受任于败军之际 ③. 奉命于危难之间 ④. 闲来垂钓碧溪上 ⑤. 会当凌绝顶 ⑥. 一览众山小 ⑦. 涵虚混太清 ⑧.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默写。易错字有:骥、枥、溪、涯。
二、活动(共19分)
新疆雪莲中学正在开展“玉文化”跨学科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活动一】知识探秘
7. 下面是小于同学拟写的“和田白玉介绍词”中的几句话,画线句中有两句有语病,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玉文化在中国有8000多年历史。①大约3000年前左右,中国玉文化出现重大转折,从崇拜各种颜色的地方性玉石,转向崇拜一个产地的一种颜色的特优级玉石——和田白玉。②和田白玉在中国文化中具备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吉祥、高贵和美好的象征。③因为它非常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温润高洁的思想,所以被视为玉中极品。
【答案】①句,删去“左右”(或“大约”);②句,“具备”改为“具有”(或“有”“占有”“享有”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①句,“大约”和“左右”都表示推测语气,不确定,两者同时使用显得语意重复。任删其一即可;
②句,动宾搭配不当,“具备”通常用于描述某种能力或条件,而“地位”更适合用“占据”“拥有”或“具有”等词语来描述。
8. 小文同学找到一段介绍硬玉翡翠的文字,请选出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翡翠的质量和价值主要从其颜色、质地、透明度、纯净度等方面来衡量。
②含铬、镁元素较多的呈绿色,人们通常称之为翠。
③其中,含铁元素较多的呈红色,人们通常称之为翡。
④而又以绿白相间或红绿相间为最,只有钻石、祖母绿、猫眼石等贵重珠宝才能与之媲美。
⑤一般来说,翡翠以绿色为上乘,以色碧如嫩叶、光泽如凝脂、半透明状为好。
⑥翡翠即通常所说的硬玉,属于钠铝硅酸盐类。
A. ①②③⑥④⑤ B. ①③②⑤④⑥ C. ⑥③②①⑤④ D. ⑥⑤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本段文字是对“翡翠”的相关知识的介绍。首先应说什么是“翡翠”,故⑥句排在首位;之后③句照应“翡”,②句照应“翠”,故③②句应排在二三位;接下来应谈“翡翠”的质量和价值,①句是总领句,⑤句紧跟其后具体解说;由④句中的“而又”和⑤句中的“一般来说”可知,“一般来说”强调通常情况,“而又”表递进,故④应在⑤后面,故正确的排序为:⑥③②①⑤④。
故选C。
9. 小艾同学对“玉”字演变很感兴趣,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请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甲骨文 “玉”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像_______,一竖表示用来穿玉的绳子,两端的绳子外露,三条短横表示的是三块玉。
金文 到了金文,_______。
小篆 小篆沿用了金文的形体,不过,玉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字形如“王”。
隶书 隶变以后,为了区别于“王”字,_______。
楷书 楷书沿用隶书字形,字体方正。
【答案】 ①. ①一根绳子穿着几块玉的形状② ②. 用来穿玉的绳子不再外露 ③. 增加了一点,写作“玉”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演变信息概括。注意字数要求。
第①空:根据语段“一竖表示用来穿玉的绳子,两端的绳子外露,三条短横表示的是三块玉”可知,“玉”的甲骨文像一条绳子穿着几块玉的形状;
第②空:根据金文“玉”字的图案显示可知,与之前的甲骨文相比,穿玉石的线两端都没有外露出来,据此可填写:用来穿玉的绳子不再外露;
第③空:根据隶书的“玉”字可知,相比较于金文和小篆,右下角多了一点,也是为了和“王”字相区别,据此可填写:增加了一点,写作“玉”字。
阅读经典名著,踏上寻美之路。新疆雪莲中学正在开展“品书寻美”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二】艺术探美
10. 经典名著中有很多意志坚强的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经典常谈》——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以《离骚》明志;司马迁用坚定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天赋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后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经过四次死里逃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C. 《红星照耀中国》——许多艰苦奋斗、意志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完成了长征这一壮举。
D. 《简·爱》——简·爱虽然历经磨难,但她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维护自身独立的人格,信奉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最终拥有了幸福的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人物形象分析。
B.保尔是经过四次死里逃生、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才开始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这部小说。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B。
11. 《朝花夕拾》的美在于“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请任选下面一个语段,并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美”的体现。
(1)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节选自《五猖会》)
(2)
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舐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舐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节选自《狗·猫·鼠》)
【答案】《五猖会》一文写迎神赛会时孩子们憧憬、享受着游戏的快乐,这是多么“温馨的回忆”;而去看五猖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人感到扫兴和痛苦,这里就有着对儿童教育问题的“理性的批判”。
《狗·猫·鼠》中,“我”回忆自己曾经救养一只可爱的隐鼠的经历,是“温馨的回忆”;而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则体现出“理性的批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主题理解。
通读语段(1),可知选自鲁迅的《五猖会》一文,文章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是温馨的回忆。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这一部分是理性的批判;
通读语段(2),可知选自鲁迅的《狗·猫·鼠》一文,本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这些属于温馨的回忆,但是作者通过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他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但在叙述这一事件时,作者并没有被情绪所左右,而是以冷静、客观的笔触进行描述,展现了他的理性精神,这一部分是理性的批判。
12. 很多名著的人物(动物)都既有动物属性,又有人的特点,如《西游记》《昆虫记》中的记述。请结合这两部名著举例谈谈你对这一点的认识。
【答案】示例:《西游记》中,孙悟空毛脸猴相,有着猴子敏捷、好动的特性,同时又有着人的特点,如忠心耿耿、嫉恶如仇、心高气傲、容易冲动等。《昆虫记》中,蜜蜂以花为食,辛勤采蜜,同时它们又像人一样,为了整个群体的利益高效而有序地劳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要熟读《西游记》《昆虫记》,把握主题,结合具体内容与情节分析。“动物性”可以从与动物外表、习性的相似处角度分析,“人性”可以从人的心理或性格或行为的角度分析。
示例:孙悟空:①动物性:毛脸雷公嘴,长得一幅猴相,好动、机敏、有时爱作弄别人如猴;②人的特点(人性):有身为人类强者的担当——每遇危机挺身而出,历经艰辛百折不回,也有身为强者的高傲,自视高,好炫耀,易激怒等。
示例:猪八戒:①动物性:长着“蒲扇耳”“莲蓬吊搭唇”“黑脸短毛,长喙大耳”,外形似猪,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又贪睡、懒惰如猪;②人的特点(人性):好逸恶劳,贪财好色,是非不分,意志不坚定,出“外勤”时就躲起来睡觉,见到美女就思量要留下来过日子,遇到困难就想着“散伙”等。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成的科普巨著。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介绍了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各种昆虫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
示例:蝉。为快乐而放声高歌,是永远不知疲倦的歌唱家,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掘地蜂,因为它们尽管胆子很小,但是可会收拾自己的小家了,连墙壁都打磨得光溜溜的,真能干等。
示例:蟋蟀:①聪明。如:把住宅建在隐秘的地方。②勤劳。如:钻在下面一待就是两个小时。
示例:螳螂:①勇猛。不畏惧任何昆虫,哪怕面对比自己大得多灰蝗虫,它也勇敢战斗,直到吃掉对方。②残忍。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吃得只剩下翅膀,连骨头都不剩,令人毛骨悚然。
三、阅读(共48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3分)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 首联中“莫笑”以劝说口吻表现乡民待客的盛情,而“足”字则充分展现出他们的好客,两句渲染出了丰收之年山西村一片欢悦的气象。
B. 颔联写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出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出南宋时期农村的风俗画卷。“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地春社日人们欢快劳动场面的热爱。
D. 这是首记游诗,题目简洁,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层次分明。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能切“游”字,可谓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C.“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思是: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表达了诗人对古老的乡土风俗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甲】【乙】两篇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4.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到
C.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相处
D. 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有秋日月夜美妙景色的描写,有作者被贬黄州后生活片段的叙述,还有其复杂心绪的表达。
B. 作者写“月色入户”的景象,已隐约流露出此时的心境。而“欣然起行”则写出他看到皎洁月色后欢欣的心情和举动。
C. “积水空明”给人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澄澈灵动的美妙境界。
D. 文章结尾一句表意丰富,“但”“耳”等词语,在平缓的转折中,透露出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思念远地亲人的深切情感。
【乙】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酤②纷然。归舍已三鼓③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夷:指当地的少数民族黎族。②屠酤:文中指屠户和卖酒的人。③三鼓:三更。
1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B.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C.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D.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18. 甲、乙两文都写月夜出游,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所见之景有什么不同。
【答案】14. C 15. (1)(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6. D 17. D
18. 甲文作者见到的是承天寺里空明澄澈、清幽宁静之景;乙文作者见到的是儋州小城上元夜百姓生活祥和安宁、热闹繁荣之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共同,而不是“相处”;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解:脱。入:进入。户:门。欣然:高兴地,愉悦地。起:起床,起身。行:散步。
(2)重点字词:何夜:哪个夜晚。何处:什么地方。但:只是。闲人:有闲暇的人。者:……的人。耳:而已。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文章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要表明对环境中美景以及与朋友共度的惬意时光的珍惜。语句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悠闲超脱的心境,而非思念远地亲人的情感;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这也是在笑韩愈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句子结构:“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表明然而也笑韩愈钓鱼没有收获;“更欲远去”描述(韩愈)还想要走得更远;“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是说(韩愈)不知道钓鱼的人不一定能钓上大鱼。
根据以上分析,可断句为: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
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在承天寺里看到的是如积水般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景象;
根据【乙】文“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可知,作者在儋州小城上元夜看到的是百姓生活祥和安宁、热闹繁荣的景象。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第二次发出了鼾声。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专业领域,人工智能(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种现象被称为AI幻觉。AI幻觉指的是AI会生成貌似合理连贯,但同输入问题意图不一致、同世界知识不一致、与现实或已知数据不符合或无法验证的内容。AI幻觉普遍存在。2023年2月,谷歌发布的AI聊天机器人Bard对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曾做出不真实陈述;2023年3月,美国的两名律师向当地法院提交了一份用Chat GPT生成的法律文书,这份文书格式工整、论证严密,但其中的案例却是虚构的……Open AI研究人员虽曾在2023年6月初发布报告称“找到了解决AI幻觉的办法”,但其也承认,“即使是最先进的AI模型也容易生成谎言,它们在不确定的时刻会表现出捏造事实的倾向”。目前,国内大语言模型虽无产生AI幻觉的相关披露,但也可从相关公开报道中找到端倪。2023年9月,腾讯混元大语言模型正式亮相。针对大模型容易“胡言乱语”的问题,腾讯优化了预训练算法及策略,让混元大模型出现幻觉的概率比主流开源大模型降低了30%~50%。
②AI幻觉源自AI本身。不同研究工作对AI幻觉的分类各不相同。总体而言,AI幻觉可以分为内在幻觉和外在幻觉两类。内在幻觉是同输入信息不一致的幻觉内容,包括同用户输入的问题或指令不一致,或是同对话历史上下文信息相矛盾。如AI模型会在同一个对话过程中,针对用户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提问方式,给出自相矛盾的回复。外在幻觉则是同世界知识不一致或是通过已有信息无法验证的内容,例如AI模型针对用户提出的事实性问题给出错误回答,或编造无法验证的内容。从技术原理上看,AI幻觉多由AI对知识的记忆不足、理解能力不足、训练方式的固有弊端及模型本身的技术局限性导致。AI幻觉会造成知识偏见与误解,甚至有时会导致安全风险、伦理和道德问题。
③尽管AI幻觉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但业界正试图通过技术改进和监管评估来缓解其影响,以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应用。例如在预训练、强化学习微调、推理生成等阶段中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有望缓解AI幻觉现象。专家表示,破解AI幻觉将提高AI系统的实用性、可信度和可应用性,这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同时,更可靠的AI系统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这将促进技术进步的速度,带来更多的创新。未来,破解AI幻觉需要进一步在算法、数据、透明度和监管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以确保AI系统的决策更加准确可靠。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3年11月24日)
材料二:
①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一些潜在的隐患和道德伦理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例如,人工智能在安全、隐私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隐患:“换脸”技术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信息采集不当带来数据泄露,算法漏洞加剧认知偏见……这说明,人工智能不单具有技术属性,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唯有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才能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其健康发展。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给人工智能的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亟待相关法律和伦理工作者作答。
②为此,必须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制定相应规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等。只有正确处理好人和机器的关系,才能更好走向“人机混合”的智能时代。
③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旨在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有效防控人工智能发展风险。各地区各行业也正在建立更加完善的多方治理机制,形成协作格局,贡献治理智慧,共享治理成果。
(摘编自光明网,2024年2月5日)
19.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幻觉是指人工智能会生成与输入问题意图或世界知识不一致、与现实数据不符合或无法验证的,却貌似合理连贯的内容。
B. AI幻觉普遍存在,AI聊天机器人、Chat GPT、腾讯混元大语言模型与主流开源大模型等人工智能,都曾出现过AI幻觉现象。
C. AI幻觉源自其本身,从技术原理上看,多是由AI对知识的记忆不足、理解能力不足、训练方式的固有弊端、模型的技术局限导致。
D. AI潜在的一些隐患及道德伦理问题的显现,说明了人工智能既有技术属性,同时还有社会属性,很多问题还需要相关工作者作答。
20.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业界目前已通过技术改进和监管评估,缓解了AI幻觉在短时期内难以完全消除的情况。
B. 按AI幻觉的分类,同世界知识不一致或是通过已有信息无法验证的内容属于内在幻觉。
C. 只要能够正确处理好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更好地走向“人机混合”的智能时代。
D. 两则材料所提到的一些事例,使得材料一说明的内容和材料二阐释的内容更具体充实。
21. 怎样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三点建议。
【答案】19. A 20. D
21. ①不断改进技术,强化监管评估;②加强研判防范,制定相应规则;③整合学科力量,加强问题研究;④完善治理机制,多方协作共享。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①段“AI幻觉指的是AI会生成貌似合理连贯,但同输入问题意图不一致、同世界知识不一致、与现实或已知数据不符合或无法验证的内容”,可知题干中“与现实数据不符合或无法验证的”表述有误。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但业界正试图通过技术改进和监管评估来缓解其影响,以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应用”中的“正试图”可知,题干中“目前已通过技术改进和监管评估”表述有误;
B.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②段“外在幻觉则是同世界知识不一致或是通过已有信息无法验证的内容”,可知题干中“同世界知识不一致或是通过已有信息无法验证的内容属于内在幻觉”表述有误;
C.有误。结合材料二第②段“只有正确处理好人和机器的关系,才能更好走向‘人机混合’的智能时代”中的“只有”“才”可知,题干中“只要能够正确处理好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更好地走向‘人机混合’的智能时代”表述有误;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但业界正试图通过技术改进和监管评估来缓解其影响,以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应用”,可提建议:不断改进技术,强化监管评估。
结合材料一第③段“未来,破解AI幻觉需要进一步在算法、数据、透明度和监管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以确保AI系统的决策更加准确可靠”,可提建议:采取措施,以确保AI系统的决策更加准确可靠。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为此,必须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制定相应规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可提建议:加强研判防范,制定相应规则。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等”,可提建议:整合学科力量,加强问题研究。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各地区各行业也正在建立更加完善的多方治理机制,形成协作格局,贡献治理智慧,共享治理成果”,可提建议:完善治理机制,多方协作共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
②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我却没有钢笔可用,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③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
④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
⑤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⑥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⑦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⑧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⑨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⑩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远处除了几根电线杆子,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我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
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哼唷声,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有删改)
22. 本文叙述的事件波澜起伏,请结合文章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
23. 请赏析文章开篇画线的句子。
24. 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对后文写“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的情节作了提示或暗示,请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25. 小学时我们曾学过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其实本文也可以用这个题目。就是这位“慈母”让“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和第一支钢笔。可是两文所写的“母亲”对“我”的态度,好像也有不那么“慈爱”的地方:《慈母情深》中,“母亲”大声喝问“我”;本文中,“母亲”还打了“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梁晓声《慈母情深》)
【答案】22. ①. “我”哭闹着逼母亲借钱买钢笔,母亲为难打了我。 ②. “我”去帮人推车,要推车费时发现拉车人竟是母亲。
23. ①运用描写和拟人手法,如“黑色”“粗大”“笨拙”“呕吐”等词,突出了钢笔粗陋的外观和几乎丧失书写功能的情况。②连用“吸”“捏”“鼓”等一系列动词,进一步展现钢笔的老旧不堪。③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也蕴含作者对这支老旧钢笔所寄托的深挚情感,引出“我”对母亲的怀念。
24. ①“除了几根电线杆子,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说明雨天视线模糊,看不清楚;②“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说明货物高还盖着雨布,使人无法看清;③“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我无法看见他的脸”,说明拉车人身子俯得太低,无法看清。④“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说明拉车人回应的声音含混,使人听不真切。这些伏笔都为后文写母子最后发现是对方时“完全怔住”的情节作了提示或暗示。
25. ①真实性:真实展现“母亲”的艰辛劳苦,她用瘦弱的身躯扛起家庭重担,甚至繁忙的工作和艰难的生活已容不得她温言细语;②代表性:很多母亲都是这样,在生活本很艰难的情况下,仍尽全力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是真正的“慈母”,伟大而无私。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概括。
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我’便产生了自己挣钱买钢笔的念头”对应文章第⑨段“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再根据第⑦段“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可概括为:“我”哭闹着逼母亲借钱买钢笔,母亲为难打了我。
第②空:根据第 — 段“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可概括为:“我”去帮人推车,要推车费时发现拉车人竟是母亲。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画线句中“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是对钢笔的细节描写,突出了钢笔的外观已经破旧不堪,非常粗陋;“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中“吸”“捏”“鼓”等一系列动词,进一步展现钢笔的老旧不堪,难以使用;“写字常常‘呕吐’”中“呕吐”一词把钢笔当做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钢笔不能再书写再使用的情况;“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鼓起缓慢”等一系列短句的使用,读来节奏感强,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结合第②段“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可知,也蕴含作者对这支老旧钢笔所寄托的深挚情感,引出“我”对母亲的怀念。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伏笔的赏析。找出文中和“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的情节相呼应的情节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第 段“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可知,拉车人身体俯得太低,根本没办法看清他的脸,为后文揭示拉车人是母亲埋下伏笔。根据第 段“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第 段“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可知,拉车人也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拉车人,彼此身份都不清楚,而最后当“我”发现拉车人是母亲时,母亲发现推车人是我时,“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通过这样的设置,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艺术效果。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作用。
根据第⑦段“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第⑧段“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可知,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连生计都成困难,“我”还为难母亲,想逼着母亲向邻居借钱给“我”买钢笔,母亲实在气不过,所以才打“我”,母亲打“我”的这一行为,在当时的处境下是合情合理的;同样,链接材料中,在母亲还在忙着干活的时候,“我”也去向母亲要钱买书,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母亲觉得“我”耽误了她干活,所以大声喝问“我”,两文情节的设计都更加具有真实感;
根据文章第 段“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可知,虽然家里生活苦难,虽然母亲打了“我”,但是对于“我”提的要求,母亲还是尽量去满足“我”,她冒着大雨去拉车,凭着自己劳力去挣那一点辛苦钱,就为了攒钱给“我”买钢笔,“我”的母亲是这样,全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会是这样,她们会为了孩子,哪怕生活艰难,也会付出自己的所有,这就是真正的“慈母”,真正的伟大无私,所以,这些情节的设计也更具代表性。
四、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梁启超曾说:“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凡趣味的性质,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请以“趣在其中”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不少于600字;
(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答案】例文:
趣在其中
梁任公曾言:“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此言深得我心。在我看来,生活的趣味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体验,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我便开始了我的“劳作”之趣。我并非农夫,但我的劳作同样充满了意义。我打扫房间,整理书桌,让一切井然有序。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也享受到了成果带来的满足。当我看到整洁的房间和整齐的书桌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成就感,这便是劳作之趣。
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书房,我沉浸在游戏之趣中。我并非沉迷于电子游戏的玩家,但我热爱那些能激发我思考和创造力的游戏。我喜欢解谜游戏,通过观察和推理,一步步解开谜题,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满足。我也喜欢棋类游戏,与对手斗智斗勇,享受那种紧张而刺激的氛围。在游戏中,我找到了挑战和乐趣,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傍晚时分,我拿起画笔,沉浸在艺术之趣中。我并非专业的画家,但我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喜欢用画笔在纸上留下我的痕迹,表达我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我画过风景,画过人物,也画过抽象画。在绘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也体验到了艺术带来的美感。当我完成一幅作品时,我会仔细地欣赏它,感受它带给我的喜悦和成就感。
夜晚,我沉浸在学问之趣中。我喜欢阅读,喜欢学习新知识。无论是历史、文学、科学还是哲学,我都充满了好奇心。我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参加讲座等方式,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也体验到了求知的乐趣。当我掌握了一个新知识点时,我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生活中处处有趣,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劳作、游戏、艺术、学问,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都蕴含着无穷的乐趣和价值。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和热爱生活的心,便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趣味。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去享受这充满趣味的生活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趣在其中”这个题目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并描述那些充满趣味和意义的瞬间或经历。题目中的“趣”字是关键,它指向了生活的乐趣、兴趣和价值所在。因此立意应强调生活趣味的重要性,说明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不仅能让个体感到快乐和满足,还能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可通过具体的事件或经历,展示不同形式的趣味(如劳作、游戏、艺术、学问等)如何为生活增添色彩和价值。
第二,选材构思。我们可以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经历,这些事件或经历应能突出“趣味”这一主题。可以从劳作、游戏、艺术、学问等方面入手,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描写。开头通过引用梁启超的话,点明文章主题——生活的趣味。可以简要描述自己对于“趣味”的理解,并引出下文的叙述。中间部分,如写劳作之趣,可描述一次参与家务劳动或农活的经历,通过具体的动作和细节描写,展示劳作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如写游戏之趣,可回忆一次与朋友或家人共同参与的有趣游戏,通过对话和场景描写,展现游戏中的欢笑和友情。如写艺术之趣,可叙述自己学习或创作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的经历,突出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创造力。如写学问之趣,可讲述自己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时的体验,通过描述学习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展示学问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最后总结全文,强调生活趣味的重要性,并呼吁读者珍惜并发现生活中的趣味,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注意选择的事件或经历应真实可信,避免虚构或夸大其词。在描写过程中要尽可能具体、生动,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趣味”的存在。在叙述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感悟,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