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祝福》等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总能激发我们的悲悯情怀,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也应该得到我们的深切关怀。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提及的四部(篇)文学作品《窦娥冤》 《雷雨》 《哈姆雷特》 《祝福》,前三者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后者出自该册的第六单元。课本选文涵盖古今中外,都是伟大的悲剧作品,它们共同指向了本次作文题的一个核心议题:悲悯情怀。
本次作文题的命制借鉴了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的第一题,“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旨在引导考生通过对悲剧经典的研习,领会悲剧的精神力量,思考悲悯情怀的深层内涵与现实意义。试题的命制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材料涉及的话题与现实人生体验密切关联,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尤其是青年学生应当认真思考的人生命题,具有较大的思考和写作的空间。试题旨在唤醒我们的悲悯情怀和良知,引导我们新生善念,以一颗悲悯之心,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去关怀身处困境的人们,启发我们心怀悲悯,对他们伸以援手,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和善意。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心怀悲悯,传递温暖”;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悲悯之心是什么,怀悲悯情怀有什么好处;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从拥有悲悯情怀和冷漠两个角度对比论证;最后可以论述有悲悯情怀的具体做法,如对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抱以善意,伸出援手等。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可列举陆鸿帮助其他残疾人谋生、杨宁带领家乡人民脱贫等事例,来论证观点。
【立意】
1.心怀悲悯,传递温暖。
2.同情是美德的最高境界。
3.拒绝冷漠,心怀悲悯。
总有一种力量,使吾辈泪湿衣襟,又有一种力量,使吾等振奋精神,此力源于爱,源自于心,驱吾等不懈追求世间温暖。然观今之时,物欲横流,社会疾驰,冷漠无情之风渐盛,人心渐冷,旁观心态蔚然成风。重庆公交之殇,众人沉于江水,乃冷漠之冰凉写照。是以,吾人当拒“无关吾身”之念,心怀悲悯,以践人间大爱。
悲天悯人,实乃心灵之提升也。昔孔夫子于列国乱世,叹“苛政猛于虎”,屈子于楚地高台,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于唐末衰败,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等悲悯,犹如明灯照世,历久弥新,非权贵所能及,诚如萧纲云:“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悲悯之心,推动社会之进步。朱显谟院士,感黄河决堤,农夫无收,遂立志革新,离繁华南京,赴西北荒土,廿余次踏查黄土高原,三度跨越昆仑,两度深入西域,终得治黄良策,改善水土流失。其心系苍生,悲悯大地,故科研之门为之敞开。设若其对民生置若罔闻,黄河之患恐成国之大碍。
悲悯之情,国家富强之基。焦裕禄心怀百姓,顾方舟忧病患,张丽莉护学子,众志成城,默默奉献,以爱传情,国泰民安,皆赖此等悲悯之力。
“无穷之远,无数之人,皆与我相系。”吾辈当承先人之志,化冷漠为春风吹拂,变无情为暖流涌动。愿众人皆能舍冷漠,怀悲悯,期人间大爱,指日可待。
是以,悲悯者,心之灯也,照亮前路,温暖人间。观乎今朝,信息疾驰,人心更需悲悯以固。吾人不可溺于物欲,忘却悲天悯人之心。在世一日,便需一日行善积德,以悲悯为怀,温暖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滴水虽微,汇聚则成江海;一缕光虽弱,聚拢则为万丈光芒。
吾人应常省吾身,是否于他人之难,能援手相助?是否于社会之弊,能发声疾呼?是否于国家之需,能挺身而出?悲悯之心,非仅限于言语,更需付诸行动。于细微处见真情,于艰难时显大义,此乃悲悯之真谛。
且让悲悯之花,开遍世间每个角落,无论城乡,无论贫富,无论老幼,皆能感受此情此暖。吾辈青年,更当肩此重任,以实际行动,拒绝冷漠,心怀悲悯,共创和谐社会,共绘富强国家之蓝图。如此,则“大爱无疆,悲悯无垠”,人间至美,可期可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