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题:“网红”城市的流量密码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汪慧珍
新题呈现
材料一:文艺作品可以与城市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讲好城市故事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从《人世间》全方位展现东北风情,触发观众的“东北记忆”,到《梦华录》爆火,引发观众对江南钱塘(杭州)和梦幻东京(开封)的追捧,再到之前热播的《县委大院》,“藏”在热播影视剧背后的故事发生地——城市,实实在在地“收割”了一波流量。
材料二:文化IP(知识产权)联名产品已成为当下文化消费市场的“网红”,无论是动漫、影视、文学作品,还是服装、美食、文化景点,联名场景下的消费可谓越来越红火。无论是老字号携手年轻潮牌,还是非遗技艺搭档“网红”美食,文化IP联名让深藏于城市的文化印记走回大众视野,穿上更具时代感的外衣。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城市最好的宣传,优质的文化IP是产品最好的广告,文化成为新时代下的“流量密码”。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与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当前以文化作为“流量密码”带来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具体事例,考生很容易抓住重点。“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城市最好的宣传,优质的文化IP是产品最好的广告,文化成为新时代下的‘流量密码’。”这句材料引语直接说明了文化的作用,更能给学生以较为准确的立意基础。写作的难点是学生如何透过材料所列举的现象来认识文化之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等的作用以及如何让文化长久地散发生命力,从而助力事物的长久发展,而不是只为一时之“流量”。
依托文艺作品和文化元素而“红火”的事物越来越多,有的是昙花一现,有的则是长足发展。如何延长花期,让“网红”成为“长红”是考生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对用好了文化而爆火的热度和新起的“网红”,既要客观分析其形成的文化因素,又要理性思考其发展的文化途径,不可盲目地贬低或追捧。这是一个写作指向具体而写作对象相对抽象、考查学生慎思审辨能力的写作任务。考生在构思时,宜打开思路、扩大视野,联想同类事物及现象、思索历史相近事例及看法,用具体的事件支撑抽象的道理,用恰当的分析来得出妥帖的观点。写作时要从材料出发,紧扣写作任务,综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流畅而灵活地表达,写出文化之用、文化之效,表明什么样的“文化流量”才是可以长久存在的、如何才能让“文化流量”长久生效。
优质范文
文化为底色,“流量”方“长红”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杨智涵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优秀的文化就如夜空之明月,沐浴在其光芒下的一切事物都会增添动人而蕴藉的底色。一部部充满文化底蕴的电视剧带红了一个个颇具人文特色的城市,一个个饱含文化要素的创意带火了一批批文创产品,文化的底色,推动了城市和产品“流量”的增长,让“流量”不只做短暂的“网红”,更成为“长红”的存在。
文化和时间长久交手,时败时胜,那些获胜了的,无不成为经久不衰的瑰宝。爆红节目《只此青绿》再现的是《千里江山图》的清丽工致,如锦似绣,浓淡相宜。网络热赞的《鹤归来兮》中,舞者伴着皓月明光及刘禹锡的《秋辞》翩跹起舞,尽显国风雅韵。河南卫视春节的《唐宫夜宴》、端午的《水下洛神》、七夕的《龙门金刚》等节目把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等与现代技术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又一场视听盛宴。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营销,不过是噱头,不过是举着文化的大旗高唱经济的大戏。诚然,文化可作营销策略,文化可当噱头吆喝。可这不正是文化的作用吗?古有左思用一篇《三都赋》引得洛阳纸贵,今有各文化场馆常常爆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诗仙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或曾带动了扬州的千年繁华,落第者张继的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或曾传作了姑苏千年的名片。文化何时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最大助力呢?
文化不是高高在上、悬置在空中的观赏物,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认清文化的力量。把优秀文化转化为红极一时的“流量”无可非议,试想,若无一时之“吸睛”“流量”,何来长久之润心魅力?但我们不能只求一时之“流量”,更应追求“流量”之“长红”。在各类事物搭乘文化的列车时,我们不妨把要求放高一些,把胸怀放广一些,把眼光放远一些:君不见各地文旅局局长纷纷“披挂上阵”,为的是“流量”与文化齐飞、精神同物质共富。君不见各地景点陆续出台惠民措施,为的是“金杯”与口碑同增,体验与名气并驱——游客想要更好地体验“轻轨穿楼”,重庆就建设了李子坝观景平台;食客想要更好地享用烧烤美味,淄博就特别推出了烧烤专线……如此做法,正是用文化把“网红”变成“长红”的积极而成功的尝试。以深厚文化为底色,以宏大格局为画笔,以长远眼光为水墨,我们定能让“流量”也生出灿烂而长久的花。
我想,那些得到优秀文化濡染的事物,一定不是哗众取宠的,而是为国为民的;它们一定不是粗制滥造的,而是精益求精的;它们一定不是虚假繁荣的,而是润心入行的。如此,每当我们诵出“蒹葭苍苍”时,唤醒的是同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每当我们吟出“对酒当歌”时,触动的是同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每当我们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激发的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与文化自信。
点评:
文章观点鲜明,内容丰富,论证严谨。首段由材料入题,第二段论证文化对提升事物“流量”的显著作用,事例丰富、分析精当。第三段开头作让步假设,写出不同的观点,紧接着便在肯定其合理之处后直击其谬误要害,并运用“洛阳纸贵”等典型事例来论证,再次强化了自己的观点;以反问句结尾,更能让持有不同意见者和广大读者思考。第四段在上文的基础上写出我们对待“文化流量”应有的态度。末段写“流量长红”的表现,连用排比,一气呵成,颇有文采。整篇文章既有优美的文辞,又有逻辑的力量,还可以看出作者丰厚的积累、开阔的眼界和审辨的思维。
欢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