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时间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初探

四季读书网 3 0

导语:

2022版课标提出了“量感”这一新的核心词,其中的时间量感指对时间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量感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直观感知、具身体验、估计推理和关联结构四个方面,结合具体实例,初步阐述了培养时间量感的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马金亚:

葛敏辉名师工作室成员,东阳市外国语小学教师,曾有多篇论文获奖。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新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小学阶段的量感主要包括时间、货币、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角度几个方面。其中有关时间量感的内容最多,分布范围最广,跨度时间也最长,可见时间量感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时间量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借助适宜的计时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二是对时间的长短、先后有直观感知,能借助参照物或相应生活事件加以描述。由此可见,对于时间量感的教学,其本质即借助时间概念中时刻、时距及时间单位的认识,对我们认识的世界进行了度量与刻画,同时感受时间的顺序性与周期性,从而产生时间量感。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笔者通过实践整理了四大教学策略,即:直观感知、具身体验、估计推理、关联结构。

直观感知,建立时间的基本感觉

直观感知即通过外在的演示,唤醒学生对时间的经验认知,形成时间意识。教师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上适时插入动态演示,使学生感知时间的流动性;还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的关系及特点,并要求学生课后主动观察钟表,进一步熟悉时间单位,感受时间的可测性。

(一)动态演示,感知时间的流动性

【教学片断一】认读8时半

师:考考你们,小明在什么时刻睡觉?

预设1:8时半。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8和9的中间。

预设2:9时半

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理由。

(播放钟面由8时走向8时半的过程)

小结:时针从8走向9,到9了吗?正在走向9的路上,我们可以说走过8,分针指向6,现在就是8时半。

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钟表的认识,对时针的走动规律并没有很清楚地认知,容易产生疑问“为什么半时要这样读数呢”,在半时的认知上产生困难。教学中可以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上适时插入动态演示,即呈现从整时走向半时的过程,让静态的知识通过动态呈现,使知识的产生更加合理,更容易接受与掌握。学生在认读半时的过程中也初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性,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为后续学习时间相关知识打好铺垫。

(二)课内外结合,感受时间的可测性

【教学片断二】认识几时几分

小学低段学生“时间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初探 第1张

师:同意谁的想法?

生1:第一个是对的,1小格是1分,这里有5小格就是5分。第二个是9时25分了。

(课件演示分针走1小格到5小格)

生2:第二个时间时针的位置也不对,如果分针指向25分,时针应该快到9和10 的中间了。因为分针在转动的时候,时针也在转动,它不是一直停在9的。

(课件播放从9时到9时25分的过程,体会时针随分针的转动而转动。)

学生能根据对钟表的认识正确读出钟表所呈现的所有时间,在头脑中经历“时间单位不断累加”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观察、验证的过程中,依托对钟面的认识和时、分的关系,明晰“时间尺”上时针、分针的走动特点。课外要求学生每天上、下课前观察教室的钟,报出钟面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几秒,“逼迫”学生主动观察,进一步熟悉时间单位,把时间融入日常。知道时间单位时、分、秒,会通过计时工具读取时间,会用计时工具测算时间。

具身体验,体会时间的度量性

在教育领域,具身体验指强调重视身体经验对心理认知的作用,并寻求合适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具身体验并不是对传统认知的替代,而是更强调身体与心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量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矫正学生对时间长短的认知,形成时间观念,打造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时间标准”,使学生能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进行度量,能进行分、秒单位之间换算和运算,感受时间可测量的属性。

【教学片断三】1分有多长

师:你能在1分钟内做什么?

生:1分钟能唱1首儿歌\1分钟能背5个英语单词……

师:下面我们来玩“1分钟”游戏。

首先请3名学生走上讲台,分成两组开展活动。第一组1名学生,一边走路一边数步数;第二组是2名学生,一名学生拍皮球,另一名学生负责数拍皮球的个数。剩下的学生分成三组活动:第一小组的学生画画;第二小组学生写字;第三小组学生听音乐,然后交流汇报。

师:1分钟时间到,说说你们对1分钟的感受。

充分体验标准量“1分钟”有多长,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是可以度量的,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活动,加深对“1分钟”的体悟,将时间单位的抽象变成具象,在不断地矫正对“1分钟”时间长短的认知过程中形成时间观念。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探究以“课间十分钟”为题的学科实践任务,让学生记录喝水、上厕所、做课前准备等活动需要的时间,打造每个学生个性化“标准时间”。能将时间的长短与时间单位建立关系,建立起的时间量感是深刻的、具体的。

估计推理,积累时间的经验量

时间量感的培养是一个“悟”的过程,需要孩子们经历体验活动慢慢领悟。估计推理即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借助推理和估计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时间量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阶段借助推理与估计来培养时间量感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时间量的区分,看学生能否根据已有经验和对时间量的感知,把某个时间量和具体的事情对应起来;二是时间量的推断,看学生是否能根据课堂学习中已经建立的1时、1分、1秒等标准量,去推断更长一点的时间量。

【教学片断四】1分有多长

课后练习任务设计:

1.播放国歌,判断这段音乐大约多长时间。

2.引导学生调取生活经验,合理估计度量结果,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三个水平。水平1,只会根据生活经验估计,不能说出具体估计过程,或用排除法解决;水平2,只能从人数或间隔时间单一维度进行说理;水平3,能根据人数,结合生活经验,估出较准确的等待时间,说理完整。

课堂上所学的时间是静止的、有限的,可以说多是时刻,而不是时段。但时间的本质属性就是动态,在我们说一句话或者写一个字的间隙,时间就会发生变化。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渗透,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和估计将静止的时间内化为动态的时间,将对时间有限的认知扩展为无限的感知。

关联结构,促进时间的模型化

关联结构即知道时间单位的种类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没有直接计时工具的情况下,能依据对时间的经验感觉通过一些自身活动与标准时间单位建立参照,知道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具有较为稳定的参照活动经验,了解各种计时工具结构和国际计时单位之间的联系。

【教学片断五】认识年、月、日

学习任务一:研究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不同?为什么1年有时是365天,有时是366天?平年和闰年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四年一闰?

学习任务二:研究为什么用年、月、日命名。年、月、日的命名与天体运动或自然现象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合作学习并交流汇报。

学生通过查阅历法资料,感受到历法的编制不仅有科学道理,还有人为的规定,感受年、月、日的历史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通过观察比较、计算推理等活动,发现年、月、日背后的数学原理,建构时间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判断闰年时,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的事件相联系,加深对平年和闰年的认识,发展时间量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通过直观感知、程序操作、估计推理、关联结构等方法,有利于使抽象、无形的时间观念变成可视、可物化的时间观念,能够丰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感悟,助推学生时间观念的建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