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期中。
初三的孩子仿佛对期中没了概念。
我们心里想的是:中考中考、倒计时倒计时、一模二模三模……
又是放学时刻,孩子们还在奋笔疾书。
我默默地看了好久,最后说:“来,我们把作业放一放,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讲故事了,今天我们再听一听故事吧!”
——是的,在这倒计时二位数的时代里,我想还是可以给大家讲讲故事的。
语文课刚好在复习孟子,那我们就从孟子开始吧。
01/关于目标
谁没有目标呢?
齐宣王也是有目标的。
孟子问齐宣王:“大王您有什么远大的目标能跟我说说吗?”
齐宣王不好意思地笑笑,没说话。
孟子故意猜测了一大串:“是为甜美的食物吗?是为轻而暖的衣服吗?或者是为美丽的女子吗?是为美妙的音乐吗?……这些,我想您身边的人都会尽力满足您的,难道您就真的为了这些?”
齐宣王迫不及待地辩解:“不是的不是的,大夫误会了。”
一切在孟子意料中:“那么,您最大的愿望就很清楚了。您想扩大国家的疆土,让秦国、楚国那样的大国都向您称臣,您要做天下的霸主!”
然后,孟子看了齐宣王一眼,冷冷地说:“以您如今的所作所为想实现您想要的目标,就好像缘木求鱼。”
——
我讲完,没有再说话,眼睛看向教室后面的目标墙。墙上挂着开学时大家写上的目标高中。
这块墙板一直静默地挂在那里,它也不说话,此时却仿佛也在看着大家。
讲台下忽然有倒抽一口冷气的声音。
我们仿佛听到孟子穿越前年站在我们的眼前,带着嘲谑的口吻说:
“以你的所为去追逐你想要的目标,无异于缘木求鱼。”
冷峻、尖锐,字字如鞭。
谁没有目标呢?
但我们的行动配得上吗?
哦,对了,这个故事有个熟悉的名字,叫做《缘木求鱼》。
02/关于努力
谁不曾努力过呢?
梁惠王也很努力的。
他对孟子说:“我治理我的国家,真的也算是尽心尽力了。我观察邻国,好像也没我这么用心,可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少下去,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多起来,为什么呀?”
孟子又开始了他的讲述:
“大王喜欢战争,我给你打个比方吧。两军作战、兵刃已接,都还没奋力作战,一些士兵就慌慌张张逃跑了。有的一直跑啊跑不敢回头,一直跑出一百步那么远,有的一边跑一遍看,发现没有追兵,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然后这些逃跑五十步的人,就哈哈哈地嘲笑那些逃跑百步的人胆小,您觉得这么做对吗?”
梁惠王答:“当然不对啦!都是逃兵,实质一样!”
孟子再没有多说,又一次冷冷地说:
“那大王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百姓比他国多了。”
——
所以呢?
所以,每一个你对当下成绩的不满意,都要去想想实质和根源在哪里。
你觉得我很拼很努力,有没有可能你只是那个“逃跑五十步的士兵”?而你眼里只看见“逃跑百步的士兵”,还因此略带嘲笑、甚至心怀不平,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人一直都在奋力抗争,不曾有过一丝一毫地退却?
如果孟子真的穿越回来,是不是能把你狠狠“嘲讽”一顿?
谁不曾付出努力呢?
只是,你的努力是真的是为“抗争”而前进?
还是,不过是相对少了几分“后退”?
哦,对了,这个故事也有个熟悉的名字,叫做《五十步笑百步》。
03/关于行动
每个人都是想行动的吧?
只是有的时候总是停留在想法上。
你看梁惠王又在找借口了。
于是孟子又上场了: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有些事情呢,就像“挟太山以超北海”,你觉得自己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而有些事情呢,就像“为长者折枝”,你说自己做不到,不是真的做不到,只是你不去做而已。
——
我举起今天的古诗词默写本晃了一晃。
古诗词都背不下来、默不出来的同学,我想替孟子问问你们:
背下这些古诗词,到底是“不能”还是“不为”呢?
把数学错题安安静静整理一遍,到底是“不能”还是“不为”呢?
谁都是想行动的吧?
只是总有人把困难放大,然后在“我做不到”的借口里,一再沉沦。
对了,这个故事也很有名,“挟太山以超北海”一直沿用至今。
04/反思与调整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失败去寻找理由吧?
无非是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的差别。
瞧,孟子借着与弟子公孙丑的对话又双叒叕开始讲道理了: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真正仁者、智者应该像射手一样,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
事先做好准备。
事后绝不胡乱责备。
即使无从把握,我们也要“反求诸己”,然后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反思?
是听孟子的话:向内归因。
就像我们曾经说过的一样:
当我们把自己的“不幸”或者“不顺”归因到无序的外部世界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可以掌控和改变的那部分“世界”是极为有限的。而归因于我们自己,就意味着我们时刻拥有掌控和改变的可能,而且我们有责任去改变。
是的,“向内归因”是因为我们相信有责任去改变。
此刻,我们听着故事,时而冷汗涔涔、时而嘿嘿一笑,时而深有同感、时而默默点头;
此刻,我们听着故事,仿佛看到孟子款款地走来、徐徐地行礼、缓缓地说话,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
此刻,我慢慢地讲着故事,做了一回亚圣孟子的“嘴替”,与有荣焉。
绍初龙山918班七十九期
202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