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生物与环境(回归教材练)

四季读书网 4 0

1(2023·辽宁·高考真题)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答案]A[解析]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但不能说明种内竞争最小,A错误;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因为环境容纳量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D、由题干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A

回归教材01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即此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愈加明显,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此时种群数量逐渐接近环境容纳量(K)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

2(2023·江苏·高考真题)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高考生物 :生物与环境(回归教材练) 第1张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A[解析]A、根据题意,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B、根据题意,ab为植物,因此两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在被植食性动物取食后,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当食物链的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及排遗物和尸体被微生物分解时,这些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C、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既受该生物的生理和行为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该生境中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D、生态位分化指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食物不同(食性上的特化)、活动时间不同(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程度,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是不同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既提高了生物对环境各种资源如栖息空间、各种食物的利用率,D正确。故选A

回归教材02  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3(2023·山东·高考真题)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考生物 :生物与环境(回归教材练) 第2张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答案]D[解析]A、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B、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C、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D、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故选D

回归教材03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4.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答案]B[解析]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错误;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该过程中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挺水植物的出现意味着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B正确;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发生在荷塘中的过程,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错误;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错误。故选B

回归教材04  群落演替是指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

5.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答案]C[解析]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回归教材05  凡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含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等。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6[多选](2023·江苏·高考真题)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m×20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样方

编号

马尾松()

麻栎()

枫香()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1

0

1

9

14

2

0

7

1

0

2

0

0

6

20

4

0

11

2

1

3

0

2

6

16

2

2

10

0

0

4

0

0

7

18

2

2

9

1

2

5

0

0

9

15

3

0

6

0

0

A.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000

B.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

C.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

D.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

[答案]ACD[解析]A、根据表格数据,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密度为=(16/400+24/400+20/400+22/400+18/400)/5=0.05/m2,该地总面积为1km2,因此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0.05×106=50000株,A正确;B、种群密度维持在K/2左右,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这样可以保证林木的总生物量,因此并不是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B错误;C、根据表格数据,马尾松中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年龄组成为衰退型,麻栎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为增长型,林地群落分层现象明显,C正确;D、该地麻栎数量最多,枫香其次,马尾松最少,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现象,且马尾松多处于老年个体,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D正确。故选ACD

回归教材06  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7(2023·山东·高考真题)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

能量[105J/(m2•a)

90

42

84

13.5

3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答案]C[解析]A、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因此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0+42=132×105J/(m2·a)A错误;B、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C、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3×105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10.5×105J/(m2•a)C正确;D、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次级消费者同化量,同化量又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又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量,因此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会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D错误。故选C

回归教材07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

高考生物 :生物与环境(回归教材练) 第3张

8.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过多年努力,其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措施对于恢复白头叶猴数量最有效的是()

A.分析种间关系,迁出白头叶猴竞争者

B.通过监控技术,加强白头叶猴数量监测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

D.对当地民众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意识

[答案]C[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进行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是恢复白头叶猴数量最有效的措施,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回归教材08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9[多选](2023·辽宁·高考真题)(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P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B.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

C.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D.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

[答案]CD[解析]A、水中P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含磷化合物会被分解,不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A错误;B、结合题干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可知,期清除底泥对减缓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效果,对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效果不大,B错误;C、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C正确;D、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而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故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D正确。故选CD

回归教材09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生物链越顶端,该元素或化合物浓度越高)

10(2023·重庆·高考真题)研究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草原和防止荒漠化具有重要意义。下表为某高寒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放牧强度

物种数

生产力(t·hm-2)

土壤有机碳含量(g·m-3)

15

085

8472

轻度

23

110

9693

中度

15

070

9388

重度

6

045

7815

A.中度放牧和无放牧下生产力不同,可能是物种组成不同所致

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分解者的分解过程加快所致

C.放牧可能导致群落优势种改变且重度放牧下的优势种更加耐旱

D.适度放牧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

[答案]B[解析]A、中度放牧和无放牧由于放牧的强度不同,可能造成物种组成不同,导致生产力不同,A正确;B、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是由于重度放牧造成草原荒漠化,因此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降低,B错误;C、表格数据是在高寒草原测定,放牧使牲畜喜欢吃的草数目降低,引起群落演替,发生优势物种的改变,而现在重度放牧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草场荒漠化,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因此优势种更加耐旱,C正确;D、适度放牧避免草场荒漠化,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D正确。故选B

回归教材10  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11(2023·山西·高考真题)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答案]D[解析]A、红外触发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方法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B、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B正确;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得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C正确;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D错误。故选D

回归教材11  标记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12(2023·湖南·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答案]D[解析]A、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B、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为指导,所以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C、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D、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误。故选D

回归教材12生态系统的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