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历史典故赏析——“书圣”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四季读书网 1 0

高考试题历史典故赏析

“书圣”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卿贤

高考试题

2016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文科综合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历史典故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

秦朝名相李斯(?208)的《泰山封山刻石》,被奉为篆书艺术的经典。

高考试题历史典故赏析——“书圣”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第1张

东汉时,蔡邕(133年—192年)的《熹平石经》,书艺术的经典之作。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相。他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领右将军,亦称王右军

他从小就苦练书法。传说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早年,他从卫夫人学书。《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

后来,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王羲之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书圣”之称。

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晋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名士,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袪灾祈富活动),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兰亭序》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高考试题历史典故赏析——“书圣”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第2张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朝宋、齐间420502年),书坛非常推重二王,出现了“比世皆尚子敬书”的现象。当时人们崇尚二王特别是王献之(字子敬“妍媚”,“肥瘦”之争正是当时质妍之争的一种表现,而把“文所不书”的“字外之奇”这一根本的审美原则反而丢掉了。

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年)认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萧衍还认为:“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即:王献之的书法不如其父王羲之;而王羲之的书法则不如钟繇(字元常)。

南朝萧子云(487549年),字景乔,齐高帝萧道成之孙

萧子云善于草隶书法,善效钟元常(钟繇)、王逸少(王羲之)之书,而微变字体,自觉功进,其书亦雅。被梁武帝赞为“笔力骏劲,心手相应。巧逾杜度(东汉草书家),美过崔实,当与元常并驱争先。”

高考试题历史典故赏析——“书圣”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第3张

萧子云书法名声远播。百济国派使者前来南朝求购其书法作品,萧子云挥毫3日,书30纸与百济国使者。南朝梁、陈,及至隋唐之初,文人墨客普遍推崇萧子云的书法,社会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盛行,萧子云的名声逐渐超过王羲之成了当时的“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认为萧子云书法“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他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

此后萧子云“书圣”地位,又逐渐被王羲之夺回。萧子云也渐渐为世人所淡忘。

综观“书圣”名号易主的过程,它涉及个人书法造诣及历史和社会根源

从个人书法造诣看:王羲之萧子云的书法造诣,都可称得上是“颠峰”,称之为“书圣”,仍实至名归。可以说,两人的书法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这是“内因”。

历史和社会根源看:

魏晋以来,士族势力强大。琅玡王氏魏晋名门,地位极其崇高,甚至左右政局,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王羲之“名声”的传扬,具有强大的助推力。这是王羲之能从众多杰出书法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外因”。

南朝齐、梁时,兰陵萧氏为皇族,地位独尊。萧子云为兰陵萧氏的核心嫡系,又有梁武帝萧衍的推崇,他的“名声”也就逐渐超过书法造诣与他不相上下的王羲之

唐朝初年,琅玡王氏兰陵萧氏同为望族,地位不相上下。新王朝的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必然要通过“改革”,确立新的“价值标准”。这在艺术审美领域,也必然有所反映。唐太宗基于个人审美观,“贬萧褒王”,也反映了确立新“价值标准”的需要。

宋元以后,兰陵萧氏日益式微,萧子云也逐步为世人所淡忘。

王氏家族依然兴旺,王羲之依然为历代文人所推崇,“书圣”地位日益稳定。

试题解析

我们再回到试题: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会有很大影响,但不是“决定”(选项错误)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不可超越”过于武断(选项错误)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包含内因与外因,分析全面(选项正确)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且不是关键因素(选项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

D选项迷惑度较大。如果将题干的“设问”改为“……据此可知”,那么,D选项也能成立。

艺术评判标准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评判所处的时代及社会因素、评判者本人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艺术评判标准出现不同争议。

上一个2024高考数学课程迭代升级

下一个当前已是最新一个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