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45天|每日背诵

四季读书网 15 0
01
专题一:西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人物卡片: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统治时期处于西汉中期。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等措施,基本解决王国问题。

②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加强对地方郡国官吏和地方豪强的监察、控制。

③在中央,设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④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用考察、举荐和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2、经济上: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专营,打击私营工商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名词解析:盐铁作为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而产生的盐铁税是古代封建历代王朝的重要财政来源。汉武帝制定官营专卖制度后,盐铁的专卖成为其中最重要的项目。

3、文化上:

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①汉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主张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②汉代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等诸子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③为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民族关系上: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拓展对外交往。

02
专题二:经世致用

1、含义:知识分子关心政治、国计民生,主张将学问用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以求国治民安的实效。

2、发展历程:

a.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道德教化(德治)、实行仁政;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重视耕战、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集中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b.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总结明朝灭亡教训时,批判空疏之学风,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c.近代抵抗派、洋务派

03
专题三:明清时期由开放走向封闭

时期一:明清之前的中国历代政府,基本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如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唐玄奘西行,带来了佛教文化的发展。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时期二: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后,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为防范侵略、维护统治,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逐渐从开放趋向保守。从明朝的海禁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补充知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海禁——严禁私人出海,官方贸易多为“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寻求异域珍宝,如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严格限制(≠绝对禁止)对外贸易,既限制华商出海也限制外商来华

表现: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时期:四口通商(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仅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

影响:错失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轮复习就用

《高考历史复习手册》

学习资料,下方扫码,查看详情

高考复习45天|每日背诵 第1张
04
专题四:清朝广州十三行的兴衰

背景卡片: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沿海贸易盛极一时。与国外贸易,最开始由官方指定一人为外贸经手人,包揽对外贸易大权,后来,各行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共同联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行会团体,即公行。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公行”确立,这就是“十三行”的由来。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广州公行众商盟誓,并订下行规十三条。

兴:十三行是清朝中西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一种半官方组织,兼有对外贸易、监管外国商人、负责缴纳关税等职能。一口通商后,十三行获得对外贸易的垄断权,依靠这一特权赚取了大量财富。

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中外贸易范围扩大,外商可以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十三行由此丧失了贸易垄断权,开始衰落。

05
专题五:近代各阶层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

1、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护传统纲常伦理

名词解析: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利用传统儒学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名词解析:托古改制: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变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资产阶级激进派:彻底批判传统儒学

06
专题六:“中国近代前期”大题常用角度(政、经、思)

①经济---外: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内:经济近代化、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名词解析: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自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也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剥削劳动者和阶级对抗之上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成分。

②政治---外:民族危机加深内:政治近代化、统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③思想---外:西方启蒙思想(先进观念)传入内:思想近代化、向西方学习

07
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促进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

①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推动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维新思想形成,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动戊戌变法运动。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915年激进派知识分子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掀起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力量也进一步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08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先后占据优势的国家及其原因(或近代西方国家在华侵略势力消长的演变过程)

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又掌握殖民霸权,鸦片战争后成为主要侵华国家并支配对中国的进口贸易。

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乘机加强在华经济势力,超越英国,获取对中国的经济优势地位。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开始抗日战争,美国对华贸易超过日本,占据首位。抗战胜利后,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定,美国取得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④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西方国家经济势力被逐出中国,新中国取得经济独立地位。

下方扫码,微店购买

高考复习45天|每日背诵 第2张
高考复习45天|每日背诵 第3张
高考复习45天|每日背诵 第4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