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和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一个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一个是对知识的评价手段。“学”受自身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努力程度方面的影响。“学”的多少以及质量对于“考”的多少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受着答题习惯、心理承受力、答题技巧、甚至是考生运气的影响。
考试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查,部分考生特别是中上等学生由于过度自信,且对时间不够敏感,在考试期间,一味的去突破自认为的常见题目或者难题,造成时间不必要的浪费,出现简答题没有答上去的现象。现今的高考考题布局一般是有这样的规律的:其一是考题分布,从前至后依次为:概念性的基础题、综合性的中档题、创新性的压轴题,其二是题目难度与分值分配不成正比,基础题与压轴题分值相同。如果未来的高考改革参考2月份考的九省联考试题,这两种情况都会有所改观。针对现行的高考试卷来说,正确的时间分配应该是,对于学霸级别的学生,30分钟内完成1-10选择题,13-15填空题。17、18、22题20分钟内完成,19题10分钟,20、21在半个小时内完成,11、12、16,20分钟内完成,剩余10分钟进行复查。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1-8选择题,半个小时内容完成,填空题13-15题20分钟,17题15分钟,18题15分钟,19题用1分钟建好坐标系、解答题20-21,10分钟内完成,22题15分钟做好,剩下的14分钟随便猜以下10-12的选择题、填空压轴题目以及对简单题的再次复查。在监考教师下发考卷以后,迅速浏览试卷,在心中默记一眼便能想出做题方法的试题以及常规题目,考试时尽量跳跃性做题,而非是一做到底的错误做法。
高考试卷最主要的功能是选拔人才,但也要担负起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性考题是一定会大范围出现的,所以说打好应有的数学基础仍然是考好数学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一张高考卷要涵盖高中阶段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内容,二十二道题目涵盖如此多的知识点,实属不易,出卷人不得不把几个知识点融合到一起,明确出题人的意图,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弄清知识间的节点和脉络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试题体现育人目标、创新精神、劳动价值、动手能力,出卷人不得不把传统文化、社会热点与知识点强行融合,赋予数学以实际意义,这就需要学生抽丝剥茧、抓住关键字、关键词,弄清试题本质。
高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至关重要的节点,有压力是在所难免的,没有压力的才是世所罕见的,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另一个方面来自于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如何缓解这种压力一直是每一个高中教师,每一名面临高考的学子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高考观,高考固然可以改变部分人的命运,但并不是唯一改变命运的道路;其次要承认人与人的自身差异,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去罗马的路上,而有的人是出生在罗玛的市中心的,努力的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必须承认人的天赋;再次考试期间,尽量关注会得到的分值,而非计较失去的分数,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高考。
“会做”体现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做对”涉及的却是对知识的外在的表达范畴,能“做对”的前提一定是“会做”,而“会做”却不一定能够做对,所以答题技巧在此时,显的尤为重要了。何为答题技巧,答题技巧就是对于题目的应对策略。例如:在做题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什么特征的题目利用排除法、什么时候利用代入法,对于简答题,如何体现答案的逻辑性、突出答案要点和得分点。这些技巧看似简单,但在关键时刻,可以帮助你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