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含解析

四季读书网 1 0

重磅|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5 送别怀人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4 责任担当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4 性情高洁,注重德化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4 咏物言志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3 锐意改革,功勋卓著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3 红色基因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3 山水田园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3 家国情怀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2 边塞征战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2 至情至性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2 科技创新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2 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1 爱民如子,执政有方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1 时代镜像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1 文化自信 Word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1 咏史怀古 Word版含解析

重磅|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含解析 第1张

重磅|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含解析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

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以笔为刀,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我们通过阅读文本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

一、(2021·江苏泰州第二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津古渡

叶兆言

到镇江,不吃锅盖面,不看一眼西津古渡,基本上算是白来。再做个减法,锅盖面也可以不吃,西津古渡不能不看。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着真正的中国文化,而且还是文化中的精华。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标本,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你来了竟然不看一眼,太可惜。

镇江的好风景差不多集中在一起,沿长江一字排开,最适合时髦又实用的一日游。现代化的交通便利,能让你不经意间,最大附加值地看到很多风景。你不妨先去焦山景区,匆匆看一眼《瘗鹤铭》,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块碑,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对后来的书法影响巨大。焦山碑林在全国排名第二,能紧随著名的西安碑林排在老二,可见收藏丰富,同时又必须精益求精。看过大名鼎鼎的《瘗鹤铭》,你便可以飘然而去,接着上北固山。北固山上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江山英雄难觅,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坐飞机经过镇江,看着下面的美丽景色,感慨万千得意非凡,立刻让秘书笔墨侍候,默写了两首宋人辛弃疾与镇江有关的诗词。北固山上还有甘露寺,刘备曾在这里招过亲。如果你更喜欢民间神话传说,干脆再接着去金山,在金山寺烧一炷香,想象一下许仙,想象一下白娘子,想象一下法海。法海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他居住的地方叫法海洞

然后你就应该去西津古渡了,说起镇江,最应该向大家隆重推荐的一定是这个地方。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吃锅盖面,不喝恒顺的老陈醋,甚至不去最著名的那三个”,但是一定要去西津古渡,这里才是重点,才是最大的代表,你一定要去。也不用往太远处引用,就说说唐诗宋词,有意无意间,你肯定会遭遇到这个西津古渡。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反正古诗词里能留名的那些显赫人物,南来而北往,都会在这留下他们的足迹。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津古渡,你最好能够看一眼中国地图,看一看滚滚长江如何向东流。人们印象中,万里长江像一条龙,从西边蜿蜒过来,一路向东,很少有人会去想,它最北面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当然是在长江下游,就在江苏境内,就在镇江。镇江是长江的最北端,从江西的九江开始,长江以一个很大角度向北偏移,这意味着镇江像个牛头那样,有力地顶向了北方。西津古渡恰恰在这个关键位置,就在牛角尖上,它是整个江南的最北,在纬度上,甚至要比安徽的省城合肥更偏北。

若没有中国文化知识,不知道历史和地理,没时间概念,没空间意识,西津古渡的意义会大打折扣。除了一条仿旧的石板古街,一家家砖木结构的店铺,一栋栋飞檐雕花的客栈,一个元朝的古塔,一些洋人留下的老房子,你可能什么也没看到。你会想不明白地追问,长江在哪,古渡口又在哪,为什么这些似曾相识的旧门面、旧街道,就应该具有特殊意义。名人走过的地方太多,到处都可能有他们留下的印迹,不就是一个准备过江的古渡口吗,不就是留下几首大家会唱的古诗词吗,万里长江能过江的地方太多了,凭什么就应该这个渡口最有名气?

好吧,那只能再往前说,晋楚更霸赵魏困横,事实上西津古渡的重要性,直到东晋南迁,才真正开始体现出来。永嘉之乱让司马氏的王朝摇摇欲坠,中原开始水深火热。大批北方难民纷纷逃往江南,其中有个叫祖逖的好汉,率亲族宗党几百家一同南迁。那时候,司马睿发给祖逖一千人的食粮和三千匹布,让他自己渡江去招募军队,能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几乎是以卵击石,结果祖逖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性,从西津渡出发了,渡江北上,船行至长江中间,面对浩瀚江水,他敲着船桨说: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不再回来了。这便是著名的典故中流击楫”;对于中国人来说,表现的只是一种精气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流击楫传承了荆轲的精神。发生在镇江江面上的这个故事,不仅有勇士赴汤蹈火的壮怀激烈,在中国大历史上,还体现了汉族文化以中原为核心的王道思想。东晋南迁之后,尤其是南宋仓皇北顾,习惯于强势的中原汉族政权转为劣势,处于明显下风,镇江的军事桥头堡作用立刻彰显出来。退必须守,进可以攻,镇江在,江南还在,镇江一丢,江南不保。

战乱年代如此,和平岁月也一样重要。这里是江河要津,对面就是北方大运河的入口,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北去南来,你都得从这个运输的大枢纽走过,西津古渡自始至终离开不了一个实用。如今西津古渡已沦为摆设,只是一个人文景观,正在派着别的用场。

西津古渡成为一块文化上的金字招牌,成为穿越时空的一个门洞或者一扇窗户。在这你会遭遇摆脱不了的历史,这个历史中不仅有遥远的过去,很可能还会有未来隐约的身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游三山”,没有描绘具体景观,而是叙写了焦山碑林、伟人默写诗词、刘备招亲、白娘子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文化韵味。

B.文章提及石板古街”“砖木店铺”“雕花客栈等景观,聚焦西津古渡,又连续发问,启发读者思考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C.围绕西津古渡,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文人墨客,但作者仅浓墨叙写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旨在表现人物的功业和气度。

D.文章强调西津古渡战乱年代与和平岁月一样重要,但内涵发生了变化,战乱年代偏重军事价值,和平年代凸显经济、文化价值,都源于实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西津古渡是个很好的历史标本,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活化石”,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西津古渡的历史悠久和文化价值。

B.作者叙述时多处使用第二人称,更直接地与读者进行对话交流,显得亲切自然;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共鸣。

C.文章最后一段与开头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西津古渡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者抚古观今,思考未来,情感浓郁而又不失理性。

D.本文语言风格古朴、典雅,既引用了古典诗词,也叙述了古人古事,还介绍了地方风物,表达上契合了西津古渡悠久的历史。

3.本文写西津古渡,但也花了不少笔墨写镇江三山景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叶兆言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始终带有很强烈的抒情节奏感”,人会被吸引。请从情感与表达两方面谈谈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种抒情节奏感的。

二、(2021·河北邯郸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西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作得太多了,作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作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讳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装。

西湖成名过早,遗迹过密,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融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

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修缮,修缮,再修缮。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极偶然地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做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西湖所接纳的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真人,在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一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莫大的遗憾,是终于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9249,雷峰塔终于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闯将都不禁由衷欢呼,鲁迅更是对之一论再论。鲁迅的朋友中,有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人,也是一位女性,吟罢秋风秋雨愁煞人”,也在西湖边上安身。我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是至今未到雷峰塔废墟去看看。据说很不好看,这是意料中的,但总要去看一次。

(有删改)

文本二

余秋雨对文化人格、存在内蕴的深刻寻绎突破了散文长期被拘囿于个人生活琐事及人生常态的狭窄视界,冲破了散文以所谓小感触”“小体会”“小哲理之精致见长的旧审美规范,而以自己强烈的开拓意识和启人深思的力度实现了散文界追求多年的审美超越。多少文人作家写过西湖,但真正从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的内蕴的又有几位?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还只是人对自然的浅层次情感反应。以这种激动为情感唤起,并能进而深刻地体悟、解会自然景观独具的人文内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西湖梦》是散文界对西湖的全部诠释,也是散文的新法度。

(节选自蔡江珍《寻绎于民族精神之林

——余秋雨散文论》)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说写西湖的文章太多,再写就是愚蠢;结尾又说雷峰塔的废墟不好看,但总要去看看,看似矛盾的话正表明西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作者的文化责任担当。

B.白堤和苏堤有名气又美丽,但并不能充分彰显两位文化巨人的天下意识、主体精神,因而作者发出了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的深沉感叹。

C.从西湖出发的游客与鲁迅笔下的过客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悠闲自在,以西湖为信仰寄托,精神世界丰富;一个衣衫破烂,急匆匆赶路,精神迷茫。

D.该篇散文与一般写西湖的文章有所不同,作者没有单单把西湖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去描写,也没有刻意诗化、美化西湖,而是从文化理性角度进行审视。

6.下列对文中引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的诗歌,意在表明西湖早已具有巨大的声名,在历史上盛名远播,吸引着中外游人前去游玩。

B.“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既表现了清人查容对苏东坡为民造福的赞美,在结构上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下文作者对白、苏精神世界的挖掘。

C.林和靖看透世态,隐居西湖,文中引用他的诗句,表面是对精妙的咏梅诗句的赞赏,实则表达了对以林和靖为代表的文人隐居生活的肯定。

D.文本一结尾引用鲁迅的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朋友吟咏的诗句,表现了五四时期广大民众强烈追求生命自由的意识,突出了雷峰塔具有的象征意义。

7.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上常运用修辞手法,以使语言凝练,更富表现力。请你从文中画线句①②③中任选两处进行分析。

8.文本二阐述了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突破旧有的个人审美规范,实现了审美超越。西湖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内蕴,请结合文本一,对西湖具有的人文内涵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

1.C 解析旨在表现人物的功业和气度错误。本文所有的人、事都是围绕西津古渡在写,写祖逖是为了表现这里的历史人文和精神气质。

2.D 解析古朴不是通篇的语言风格。

3.①突出了三山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下文强调西津古渡的精神意义作铺垫。②将三山景区总被人关注与西津古渡日渐成为摆设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如何传承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

4.情感:文章开头推出西津古渡,充满激情;接着介绍三山景观,感情舒缓;然后引领读者走近西津古渡的人文历史,情真意切;继而浓墨叙写祖逖事迹,感情激越;最后揭示西津古渡的精神价值,感慨深沉。

表达:开头推出西津古渡后,转而介绍三山景观,宕开一笔;中间介绍西津古渡人文历史时,详略有别,错落有致;文章最后议论当今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不足,直接抒情,发人深思。

5.C 解析游客精神世界丰富”,鲁迅笔下的过客精神迷茫”,曲解文意。

6.B 解析A,“意在表明西湖早已具有巨大的声名……错误,诗句写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日本使臣并不相信真的有西湖存在,说明当时的西湖并没有盛名远播。C,“实则表达了对以林和靖为代表的文人隐居生活的肯定理解不当,由文中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可知,作者对林和靖的选择是持否定态度和不满的,认为那是知识分子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D,“表现了‘五四’时期广大民众强烈追求生命自由的意识分析不当,应是鲁迅的朋友(一些觉醒的五四文化闯将)强烈追求生命自由的意识。

7.①处:使用拟人手法,通过嫣然一笑这一极具动作性、人格化的词语,将西湖兼容科学理性精神等各种思想的状态生动贴切地呈现了出来。②处:通过反复使用景点”“修缮两个词语,增强了作者抒情的语势,突出了西湖的景点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消解。③处:使用借喻手法,“僵硬机体喻指封建王朝,“被随处装上拆下零件喻指在政治上失去自由的白居易、苏东坡,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精神世界遭受到的迫害,表现了作者极大的惋惜。(任选两处即可)

8.①西湖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意蕴的重要意象,也是历朝历代许多文化人的。②西湖是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它以博大的胸怀将各种思想兼收并容,融为一体。③西湖凝聚着中国历代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担当,白居易、苏轼修筑白堤、苏堤肩负使命,筑成生命长堤,影响后人。④雷峰塔等人文景观和白娘子所代表的对真正的普通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成为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而具有了永恒价值。

(资料由在职一线高级教师整理制作,自愿有偿获取完整资料、答案及解析,请加下方微信)重磅|2024年高考复习二轮专项练习语文 高频主题5 文化反思含解析 第2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