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个鸡娃群,数学老师群里,讨论最多一个话题就是九省联考的第19题,一道以大学知识为背景,陌生符号繁多的数论新定义题。
很多人就题论题,停留在知识点层面不可自拔,讨论高考可不可能出这类教材没有,课堂也没教的数论做为压轴题。
好吧,虽然这个问题没抓住核心,没问到点子上,但我还是明确回答一下:
这类题当然可能考,并且很快就可能以这种新定义题型的方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
但这并不是在倡导大家都一股脑子去学数论,恰恰相反,这种盲目跟风押题的备考,反而是现在高考命题明确反对和要破解的。
应对这类题目的方法没有任何套路和技巧,只有像做阅读理解那样,正常的阅读题目,理解概念和定义,套公式计算,分析总结规律,进行分析推理。
最大的难度在于考试中的时间不够和心理压力。
这种理解和逻辑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但是会被靠死记硬背题目题型形成的思维惰性抹杀掉。
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在学习“僵硬”的知识和公式,更是在训练理解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总结能力等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出这种数论压轴题只是举个例子,并且不是做啥测试,而是直接向大家清晰传达后面这种命题改革方向。
风很大而且风向很明确,没啥讨价还价余地,也不怕民间有啥反弹和非议,为啥?
因为这种高考命题改革的目的,教育部长怀进鹏部长在人大做的工作报告里讲的很清楚:
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
降低机械刷题的收益。
而这个改革风向,我早在2021年写的《小学数学自学“开袋即食”锦囊》文章里就明确指出过。
而在具体的筛选思路和命题思路上,这次高考命题方式很大程度在偷师小升初选拔。
1,用超前知识背景里的大量陌生数学符号或公式,来考察考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现学现用能力;
2,用数论和组合题目作为试纸,测试拔尖创新人才的智力。
数论是考察人思维严谨性和缜密度的最好载体,
组合则是考察人思维深刻度和发散性的最好载体。
一个非常有体系,一个非常没体系。
无图无真相,看看今年某区小学期末考试的附加题:
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在数学方面筛选尖子生的思路基本一致,其实这也容易理解,现在“拔尖人才小、初、高、大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口号四处在喊,大家提前统一下筛选标准也好。
各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现在要挑的就是两类人,
一类就是那些学得快、学得多、还学得好的牛娃,
另一类就是那种在家没太超前学,在外也没搞啥培训,就是智力卓越,数学能力超强,可以现学现用的天牛。
基于我这种判断,
你们会发现我一直提倡的“会自学,超前学,灵活学”的9字诀闪闪发光,以自身强大能力的不变,来应试卷上题型的万变。
再简单直接给几个显而易见的建议:
1,即使不走竞赛路线的,小学阶段,小奥仍然值得用心学,但要注意小奥学习的要点,别买椟还珠,具体怎么学和学什么,可以看我这篇文章;
初高中不走竞赛,如果学有余力,有高考数学拿130分以上的企图心的,也可以自己做做竞赛方面的拓展提升。
平面几何可以不去练,现在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和命题方向已经走偏了,竞赛难度的平几更不可能出现在高考题中。
2,数论和组合要格外重视,这俩也确实属于数学学习中的精华,不为考试,本来也就该学,对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有很大好处,数论在提升人的形式化逻辑推理方面,其实比平面几何更好;
3,数学阅读能力要加强,核心是提升数学符号意义的获取能力。
数学符号史,数学史,数学科普读物可以多看看。我公号上也推荐过很多这方面的书籍。
《提升数学“符号意识”“符号感”的四大名著(书虽然都小众,但都快要卖断货了)》
再详细的小初高一体化的数学学习路径,目前已有雏形,且容我后面逐步细化深化再分享。
想加入老吴学习交流微信群,后台回复“交流群”,即可申请;
风里雨里,
老吴在群里等你,
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