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四季读书网 3 0

                                             前

     何其有幸,公众号文茵小阁与您相遇。目前小茵推广的材料重在分享与交流。如需课件与文档请添加QQ群:236411890,期盼您看到推文末尾的“点赞”“分享”“在看”“收藏”等提示。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5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6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7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8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9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0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1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2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3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4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5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6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7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8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19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0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1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2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3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4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5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6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7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8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29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0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1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2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3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4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5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6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7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8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39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0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1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2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3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4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5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6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7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8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49张
高考作文之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主体段 第50张

1.2023年高考作文释放出的作文考查信息是审题难度有所降低,即作文材料的阅读理解难度下降,因此作文不写跑题简单但得高分比较难。

        2.平时要端正作文态度。文风端正是本质,作文要文脉清晰,文气顺畅。作文腔调不能只有一种,否则行文单调乏味。日常要进行个性化的训练,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思想表达,行文时要说自己的话,说实话而不说空话。切忌堆砌所谓“高大上”的话,凌空蹈虚,华而不实!

        3.提高讲故事的能力。现在许多学生不会讲故事了,这非常可怕!学生想象力严重缺失是非常可怕的事!因而,平时要加强记叙文训练,加强对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

        4.重视阅读积累,将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高考作文又一次证明:多读书,写作素材才能丰富;多从积淀上下功夫,多从基本功上下功夫,作文才能更上一层楼。发掘新课标的重要信息,狠下心来读经典,读透经典,这样有助于大幅提升写作能力。

        5.写作既要会“叙”,又要会“议”。该叙则叙,该议则议,要生动准确地“叙”,要精准深刻地“议”。

        6.注意高考作文对思辨性的考查。思辨考查隐含其中,写作要注意“含而不发”。要注意在分论点之间的联系上体现思辨性,在线索、物件关系、感情关系等方面体现思辨性。递进关系有利于让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7.着重克服论据陈旧问题。平时要注意挖掘课本中的例子作为论据,善于对旧例子从意义、作用等方面进行新的阐发。还要关注时事,从时代活水中获取鲜活有力的写作素材。

        8.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文要注意情节变化,一波三折。写议论文要观点鲜明,合理布局,叙议结合,综合论证,给读者以深刻的触动或启迪。为了更直观、更有效地帮助同学们“触摸”、感受什么样的作文在高考阅卷中容易获得高分,什么样的作文容易落入低分区,下面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模拟文题】

有人认为唐诗《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材料引用了不同的人对于“春江花月夜”所呈现出的美的不同观点——“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而“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引出了本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映衬的美”与“独立的美”,引导考生思考“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立意,如“美丽需要映衬”“各美其美,独立成美”或者“映衬与独立交相辉映,合成大美”等。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映衬的美”与“独立的美”的内涵,“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如何活出人生之美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如何活出人生之美”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活出人生之美需要我们融入集体、相互映衬;需要我们坚定内心,活出自我等。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张梅“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以及陈果教授“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的言论,论证独立之美的内涵。也可以列举伯牙在钟子期的映衬下弹出世间绝唱,成就高山流水的美谈以及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更显魅力的例子,论证映衬之美的内涵与意义。

【立意参考】

1.各美其美,独立成美。

2.美丽需要修饰与映衬。

3.在映衬中凸显自我,于独立中彰显个性。

4.兼顾独立与映衬,成就人生之美。

【优秀范文】

你,且美且独立

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得还不够,于是我们喜欢锦上添花,比如“春江花月夜”。对于“春江花月夜”的断句,多数人的观点是“春江、花月夜”——这江,当然是春天的江了;这夜,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了。春天的江水多么澎湃深情,花香月明的夜多么浪漫合乎时宜。

我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

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夜”,“这是五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系。”他说,“我不喜欢用春天形容江水,也不喜欢用花朵月亮形容夜晚,因为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是的,世间万物,独立且各有其美,不必借助修饰和形容,更不必依附于其他。只是,俗世里的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完美,或者不如别人美,所以,停不下一颗追逐甚至贪恋的心。我们树立榜样,希望有朝一日,那些修饰别人的美好词句也能用来修饰自己;我们总想把那些金光闪闪的代表成功和高贵的标志,移植装饰于自己周身,让自我的形象更加明亮、璀璨。

追逐美好固然美好,唯愿在追逐中不失自己、不忘本真。就像这样一幅美妙情境——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互为风景,彼此欣赏。可是,你看,有谁因为谁停止了奔流?有谁因为谁忘记了绽放?有谁因为谁紊乱了圆缺?

我想,当有一天,你也成为人群中受人瞩目的风景,能于千万人中辨识出你一身的,是你微笑和成熟的面孔;能于千万个灵魂中独立出你一人的,是你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平和且高贵的性格、修养、思想。你自身的美好,只与你的本真有关,与形容无关,与修饰无关,与自身以外的世界无关。就像,如果你是一条江,你的不舍昼夜奔流赴海,与春无关;如果你沉醉于夜,那份安详和静谧,与花月无关。

揆诸当下,且看林清玄先生在拿遍所有大奖之后转身离去,在与自己的独处中学佛参禅,温一壶月光下酒,俯瞰百合花开,细品桃花心木,独留潇洒背影人间;君不见陈贝儿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镜头记录最真实的中国,展现出个体独立张扬的美……你内心一定有某种火焰,将你和其他人区分开来。当你内心的炽热与时代的观念矛盾时,当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舍弃人际交往时,不妨大胆些,保持自我的独立,与万千个独立的自我一起汇成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

你,且美且独立。

【模拟文题】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就是“马车的积累”,“也得不到一列火车”指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整个句子理解起来就是:马车就是马车,多个马车积累在一起也不会是火车,火车就是火车,二者的属性是不一样的。马车和火车在大方向是属于同一个大领域的,即都是运输工具,这样才具有可比性。

但是,两者是属于不同的性质层面的。相对而言,马车运用畜力,应该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源自于生活的,较为低级的运输工具,我们简称为低质层的事物;而火车则运用煤、电等能源,应该是一种复杂的、有较多科技含量、建立在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运输工具,我们称为高质层的事物。高质层的事物比低质层的事物更具复杂性,知识技术机能的含金量要高得多,所包含的人类的有价值的思维思考要多得多,也就更具有功效性,更具有价值意义。

而低质层的事物因为其自身的特质,即使累积的量再多,可能也比不上一个高质层的事物。因为有时创造的低质层的事物量再多,也只是在一个低层面上简单重复,也发展不出高质层的事物,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透彻理解“马车”的内涵与象征。这不是“量”上的一个变化,而是“质”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它扩展到理论经验和实践上,如中国古人只重视生活经验而不注重逻辑或理论的事实,再进一步联想到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生活领域也有这样的现象。这样一想,思路大开。

写作时,可以先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佐证作文材料,或是直接对作文材料予以解释。比如,马车是古时经验,拼加马车是无谓重复,是机械堆叠;火车是现代工业,利用火车是科技创造,是突破超越。两者虽共一“车”字称谓,却有云泥之别。

然后一语说清本质“世界的发展未必是量变到质变,或者说,许多质量可能基本不需要那些简单的‘量’”。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分析能够促成“质变”的因素,比如理性思考探索的热情和内驱动力,迎接新事物的格局、眼界与勇气,开放的社会氛围等等。对此,可考虑适当列举瓦特、爱迪生等人物事例进行论证,说明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及其助力因素。

最后,还可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促进由量到质,由低到高突破发展。对此,仍可以从激发内驱动力、提升思维品质、与其他思想碰撞互动、提供鼓励质量创新的制度保障、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等等来谈。

【立意参考】

1.技术的进化不是连续的。

2.无谓量变无法造就质变。

3.方向错了,再怎么花力气也没用。

4.量变不一定产生质变。

【优秀范文】

量变一定引起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这已然成为了一个真理。然而,就如同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那样,量变中的量与质有着本质区别时,那么就算将量做到极致也无法真正地触及到质。

马车是传统者、平庸者,而火车是先进者、创新者,这便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传统者的数量再如何积累,也无法真正地突破从而得到新的事物。

创新者与平庸者,不过一步之遥,然而火车走在前面,马车跟在后面,于是量与质产生了本质的区别。阿尔贝·加缪曾言:“青年人不知道,经验是一种失败,只有丢弃一切,才能知晓一点东西。”新事物无法由旧事物叠加而来,再锋利的刀剑也抵不过一把普通的左轮手枪,再厉害的冷兵器也干不过热兵器,这是两个文明的代差。1881年唐胥铁路上的马拉火车事件,之所以发生得如此荒唐而又在意料之中,也不过是因为被传统思想束缚久了的人们天真地以为,马车与火车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忽视了火车所代表的跨时代意义。

被马车束缚,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必将画地成牢,反之主动研究火车,探索真正的质变,却能迎来新的突破。在科学发展史上,禁锢思想而阻碍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将科学视为奇技淫巧,而沉浸在已有的技术荣光中无法自拔,却未曾料到,自己甚至连现代科学的边都没有触及到,一味沉浸在已经挤不出多少水分,几近枯竭的传统技术海绵,挤得再用力,也无法得到新的火车,技术也无法转化为科学。

永远缺乏冲破桎梏的勇气,仅仅希望从固有的东西中获取成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因此,这些人永远只能成为平庸者,只能沿着创新者留下的脚印缓慢前行。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只有不断地进取创新,才能真正得到火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真正意识到创新的意义,不再过分沉醉于传统的马车,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至于渐渐地落在渐行渐远的马车后面。

李四光曾言,做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蚕壳以外的世界的。墨守成规的人即是这蚕,他们被那严丝合缝的茧壳遮住了视线,心心念念地想着自己的“马车”,一切新事物都能被他们理解为用旧事物叠加而能带来,我们应该撕去这层厚重的茧壳,而去追随“火车”。

03

【模拟文题】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作文题分为观点表述和写作提示两个部分。从观点表述上看,给出了两种相反的观点,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这是写作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心话题,不可偏离。

第一,“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是对现实生活中一类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是种种“具象”的一种“抽象”,是后面两种观点得以生发的“对象”。因此它是写作时不能在思考中丢下的一个“大前提”“大条件”,也就是不能孤立地分析辩论或是沉默的好坏、优劣、长短等,选择辩论还是沉默必须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如何看待“人们对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立场”?这与每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有关,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一样;哪怕面对宏观层面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又因个人的生活愿景、追求的不同,以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对生活不一样的感受。

第二,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每个观点两句话内部形成前因后果关系。从前一观点而言,其成立的内在逻辑在于:辩论让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交锋,让不同看法进行比对,以明真假,辨善恶,现美丑,从而激浊扬清,让道理统一于符合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层面。从后一观点来看,有说服力却难以改变对方立场,背后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对方立场之坚定,每人都固守自己的原则、底线和认识生活的逻辑、对生活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自己所谓的“说服力”也可能仅仅是自己相信坚守的立场和逻辑,可能因自己的认知缺陷和偏误,导致“说服力”不强而不自知,更大的可能性其实是不同人的认知和理解差异,加上人人固守自我,因而难以达成理解上的和解、认同或一致。再仔细看,前一观点说“通过辩论统一认识”,“辩论”是途径,而“统一认识”是目的;细看后一观点,“沉默”其实是“难以改变对方立场”后采取的做法。综合看,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也有统一之处,即改变对方立场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对立之处在于两点:一是方式的区别,即辩论和沉默的区别;二是结果的区别,即前一观点中辩论双方可能达成统一或者达不成统一,后一观点中则达不成统一。“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可见辩论的价值恐怕不在于说服对方,更不在于把不同的认识统一起来,而在于让真理越辩越明,来求同存异并在某些方面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认识、观点和立场。“沉默”,大意为“不说话”或“不爱说话”。“不说话”不等于对不同观点没有判断和选择,可能恰是对某种观点立场的无声的反对和无法改变的无奈,也或者是某种限度之内的默许。“不爱说话”也不等于没有对矛盾想法的思维纠葛、碰撞,可能是不屑于改变别人观点的无奈或愤怒;也可能是苦于找不出摒弃假恶丑以回归真善美的观点立场之办法和策略时的苦闷、无助。辩论和沉默看似不同的选择,也可能都是面对错误立场观点的反对和不赞同,还可能是对道理、真理的不同坚守方式。

写作时应当站在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分析为何会采取“辩论”或者“沉默”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各自的利弊是什么;再进一步阐述何时何事面对何人可以“辩论”,哪种情况下“沉默”。最后要论述清楚“辩论”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沉默”不应是不敢发声的怯懦。

【立意参考】

1.学会辩论,成就人生。

2.当辩则辩,当默则默。

3.懂得辩论,展现自我。

4.沉默也是一种反击。

【优秀范文】

理越辩越明

生活中总是充满“不同”之间的碰撞。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有人认为,展开辩论才能走向统一;也有人认为改变艰难,不如在沉默中存异。我认为,在交锋的火花中才会迸出真理,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展开辩论,理越辩越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定也坚守着“理越辩越明”的观点。为了寻求真理,他常常在集市中、在大街上拦住行人,向他们发问并要求回答。对待学生,他依旧以问引导,在“问”中引发思考,在“辩”中深化思考。在辩论中,我们的目光不囿于自己的观点,而是放开眼界,向对立面中寻找正误。在不断向外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向内审视,辩论强迫我们看见对方优点的同时看见自己的缺点。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完善自己的认知,去粗取精,吐故纳新。

诚然,人都有“先入为主”的陋习,心理学家们在调查后也发现:人们往往只愿意从外界中接收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对于不和之声则直接屏蔽。更有许多人顽固自我,改变他们的立场难如登天。但这并非放弃辩论的原因。

冥顽不灵者、按图索骥者毕竟只是少数。尽管改变是艰难的,自我封闭而拒绝改变之人却着实只是少数。因少数人而否定整体,因辩论失败便索性放弃辩论,不免过于悲观,也过于轻言放弃了。如果只因对方立场难以改变便保持沉默,将再无文化交融、思想碰撞;再难有灵魂与灵魂激荡泛起的涟漪;每个人坐井观天,仿佛河伯一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实则贻笑大方。

那么,在面对不同时,我们究竟应如何应对呢?

越愿意表达自我,越愿意分享思想的人,常常更正确。他们不畏惧辩论,敢于挑起辩论,敢于接受辩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时时辩论,从他人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但同时,我们也应谨记“求同存异”。辩论的目的是明理,绝非追求万人统一的思想。理越辩越明,在交锋中获得更清晰的道理与认知是终极目的,却并不能因此强求他人,面对自守者强硬地敲开他的脑壳。只求同不存异便容易陷入《1984》中的思想集权,多么可怕!

综上,面对不同,应勇于与之辩论,才能获得明晰的事理,获得鲜活的思想。

以上文字,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小茵联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