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聚焦“思维能力”,教师该如何把握?

四季读书网 4 0

高考命题加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一、高分与高能
“高分高能”是高考人才选拔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想状态,也是高考评价体系下的高考命题要实现的目标。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内容改革就是要通过专业、科学的试题命制,让那些具有高水平、高阶思维能力和关键能力的人脱颖而出,尽量减少传统应试教育备受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
与此同时,通过这种“高分高能”的高考选拔机制,积极引导我国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培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切实政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为国家选拔和培养更多、更高水准的创新性人才。
在“双减”背景下,2022年的高考数学卷却让很多人觉得高考“不减反增”。针对数学试题人人喊难的情况,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给出的解释是:
“通过设置综合性的问题和较为复杂的情境,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深入考查关键能力,优化试题设计,发挥数学科高考的选拔功能,助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可见,如今的数学学科,其实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它考察的是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综合素养,倘若学生仅仅着眼于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靠硬记结论和拼命做题,较难得到高分。
面对一道题,特别是主观题,考生能完整的审题、分析、解题,包括完整的表达,是考生拿高分的前提。根据目前考试特点看,考生“答不准、答不全”的现象很普遍,从某些角度看,这是“全过程”思维能力不足导致的。因此,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无论是“双减”还是新课标,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因为积极思维是知识形成的核心要素。为避免学生停留在“机械刷题”,高考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增强试题的开放程度,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固化的复习备考模式。
二、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改革强调要加大对以核心能力为代表的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并不是要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脱离基础知识来谈高阶恩维能力是缘木求鱼,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往往要借助基础知识的学习
但与此同时,关键能力不是知识简单的累积或重复,而是知识、概念、逻辑、推理等要素的重组或演化。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占有或记忆,就无法上升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
高考评价体系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强调,实质上是要打破传统“以知识获取或占有为唯一目标”的培养模式,倡导“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考查要求,引导学生在知识获取或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教学中重视思维的必要性
我们不难发现:思维能力不仅作为当下教育的考题,更是未来学生发展的敲门砖和金钥匙。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在今后日常教学中最主要的一个课题。
1.能力提升与解题套路
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同于解题套路,它是一套全新的心智活动和认知模式,只有经过有针对性的长期专项训练,才有可能内化为一种“能力”和“素养”。
这种能力往往很难通过机械重复和海量刷题得到提升,它需要经过严格的思维技能训练如信息加工、逻辑推理、前提识别分析阐释、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等,同时还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如思想开明、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追求真理等。
因此,在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一线教师要打破传统基于考试大纲、以知识获取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法,尤其是要打破满堂灌、机械刷题、重复训练、忽视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法,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和新课程标准,遵循高阶思维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新教学法,打造“新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2.高阶思维能力的内在性与可获得性
虽然高阶思维能力是一种心智活动和认知模式,是内在的,但它不是天生的,也是一种可获得性能力,也即这种能力可通过后天专门的训练得到提升,表现出可训练、可提升、可迁移、可测量的典型特征。这是“新课堂”或课堂教学改革应有的基本理念。
新高考命题尽量不留教材版本痕迹,同样考点知识,可以以不同的情境设计和问题组合进行综合考查,呈现出非常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就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
传统教学虽然让学生短期掌握了知识,但却忽视学生长期发展的高阶思维能力,“新课堂”应该力图通过“学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知识获取和解题技能的习得转向思维能力的学习与训练,从浅表的零碎信息的获取到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从机械重复式学习转向主动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的可获得性特征表明,只要经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学科思维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就能获得有效提升。
3.教学中思维的可视化与过程化
高阶思维能力不是一种神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思维能力是可认识、可把握、可训练、可测量、可评估的实实在在之物。
因此,我们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思维的可视化与过程化,以思维教育为中心,让思维看得见。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打破思维的模糊性,将思维能力进行清晰的分类和界定,如对所有学科而言,我们可以把高阶思维能力大致划分为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等。
针对特定的学科,要结合学科属性和思维的一般特征,对学科特定高阶思维能力进行界定,如数学学科可以大致划分为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批判性思维等。
其次,我们要对每一项关键能力进行充分展开,并进行规范、专业和严格的训练,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只有通过规范的方法讲解、真题示例以及相应的专项训练,同时注重思维能力的过程化训练和可视化训练,这样才有可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最后,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可迁移性,高阶思维和核心能力不同于静态的知识,而是具有可迁移性,也即同一样能力能够迁移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情境或不同的时空,比如一个人一旦养成了严格的逻辑恩维习惯和推理论证能力,那么他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语文或数学或历史等学科的论证类题目。
【版权说明】资料来源网络 。本平台公益分享,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仅代表作者自己观点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您可以在右下点亮“在看”

并在右上点“···”分享朋友圈,

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