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趋势
1、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
①政治上:禅让制→世袭制;部落联盟→国家建立;分封制逐渐形成并盛行;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
2、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①政治上: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之后各朝代不断发展;
②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朝法家独尊;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④对外关系上:由开放的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⑤科技上:由世界领先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⑥民族关系上: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并加强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史时空线索
阶段名称 | 重要史实 | ||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旧石器时代 |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 |
新石器时代 |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彩陶、粟)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水稻 | ||
传说时代 | 尧舜禹、禅让制 | ||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夏 | 第一个国家、世袭制 | |
商 | 青铜器、甲骨文 | ||
西周 | 分封制 | ||
春秋 | 铁农具、牛耕 老子:无为而治 孔子: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 ||
战国 |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百家争鸣: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韩非—确立君主权威、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 ||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秦 | 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 |
西汉 | 巩固统一: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一铸造五铢钱 | ||
东汉 | 蔡伦改进造纸术 |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 三国 | ||
两晋 |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 ||
南北朝 | 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汉化),民族大交融 南方:江南地区开发 | ||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隋 | 京杭大运河、科举制创立 | |
唐 |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交往频繁(文成公主入藏)、中外交往频繁(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社会风气开放 | ||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北宋 | 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 商业繁荣 城市繁荣:城市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 海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 货币: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
南宋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
元 |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 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 ||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明 | 政治:废丞相 设内阁 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 |
清 | 政治:设军机处 巩固边疆 |
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朝代 | 措施 |
秦朝 | 政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思想: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交通: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
西汉 | 政治: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军事:北击匈奴 |
隋朝 | 政治:编订户籍 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文化:创立科举制 工程:开通大运河 |
元朝 | 政治:确立行省制度; 边疆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 |
清朝 | 政治:设军机处 巩固边疆: 台湾——设台湾府 西藏——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册封达赖和班禅; 新疆——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东北——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
总结:(1)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特点之一 (2)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发展阶段 | 时期 | 君主专制(中央的变化) | 中央集权(地方及选官、经济的变化) |
确立 | 秦朝 |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
巩固 | 西汉 | 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官营、专卖、铸五铢钱 | |
完善 | 隋唐 | 三省六部制 | 科举制 |
加强 | 北宋 |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 设通判、转运使 |
发展 | 元朝 | 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 行省制 |
强化 | 明朝 | 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 | 废行省,设三司 |
顶峰 | 清朝 | 设军机处 | |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废除 |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时期 | 制度 | 方式 | 选拔标准 |
夏商周 | 世袭制 | 贵族子弟继承祖权 | 血缘等级 |
战国 | 军功爵制 | 按军功授予爵位 | 军功大小 |
汉朝 | 察举制 | 各地推荐人才 | 品行、才能 |
魏晋南北朝 | 九品中正制 | 中正官按品级评定授官 | 门第高低 |
隋唐至明清 | 科举制 | 分科考试 | 考试成绩、才能 |
总结 | (1)选官方式由世袭和任命变为考试选拔 (2)选官的标准由血缘和门第变为才学 (3)选拔形式逐渐公平、公正、公开 |
四、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之策
治国之策 | 时期 | 内容 | 影响 |
重农抑商 | 贯穿整个封建王朝 |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 |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社会进步 |
休养生息 | 西汉初期 |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生产 |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
重文轻武 | 宋朝 |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 |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下降 |
闭关锁国 | 清朝 |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强迫沿海居民内迁 | 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固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
认识: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不同的治国之策,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部分政策落后于时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交流 |
五、经济重心的变迁
时期 | 汉代 | 魏晋南北朝 | 唐代中后期 | 南宋 |
变迁 | 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 | 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总结 |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方向是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确定了现代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 |||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 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工具;南方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六、货币折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状况
时期 | 货币 | 材质 | 原因 |
秦朝 | 圆形方孔半两钱 | 金属货币 |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纸币携带更方便 |
汉朝 | 五铢钱 | ||
唐朝 | 开元通宝 | ||
北宋 | 交子 | 纸币 | |
南宋 | 会子 | ||
总结: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及商业贸易的发展 |
七、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发展
时期 | 史实 | 特征 | 影响 |
汉朝 | 丝绸之路开通 佛教传入 | 陆路为主,海路为辅 |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文化 |
唐朝 |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 海陆并举,全面繁荣 | 促进了中印、中日文化交流 |
宋元 | 海路贸易鼎盛;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西传;天文、历法、农业等传入亚洲各国;西方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入中国 | 海路为主 |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明朝 | 郑和下西洋 | 海路为主 |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
清朝 | “海禁”“闭关锁国” | 海路衰落,闭关自守 |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现代 | “一带一路”、亚投行 |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复合型合作机制 | 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 |
总结: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 启示: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推动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发展的趋势;盲目排外,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选择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将导致自己的落后,难以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
八、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朝代 | 史实 | 意义 | 对外交通 | 特点 |
汉朝 | 张骞出使西域 | 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 | 陆路为主 | 对外开放 |
唐朝 | 玄奘西行 | 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 | 海陆并举 | |
鉴真东渡 | 密切了中日两国交流 | |||
宋朝 | 设市舶司 | 推动海外贸易繁荣 | 海路为主 | |
元朝 | 海陆交通发达 | 开创中外交通新局面 | ||
明朝 | 郑和下西洋 |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 ||
清朝 | 闭关锁国 | 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 闭关自守 | |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的发展:由汉朝时期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时期海陆并举,再到宋元时期的以海路为主 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认识:对外开放、积极与外界交流能够使国家不断发展,闭关自守只会使国家逐步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轨,最终走向衰落 |
九、中国古代城市
古代城市代表 | 布局特点 |
西汉长安城 | 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的“市”开始确立;政治中心偏西南;经济中心偏北;市 场偏居西北一隅 |
唐长安城 | 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广笔直;布局规整,坊市分离,有时间限制 |
北宋东京城(开封) | 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坊市界限被打破,没有时间限制,城市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 |
南宋临安城(杭州) | |
元大都 | 皇城环水布置,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笔直规则 |
明北京城 | 呈“凸”字形,以宫城为核心,沿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
总结:中国历史上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加,逐步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带动地区发展。 |
十、中国民族政策
时期 | 史实 | 政策 |
秦朝 |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迁徙人口与越族杂居 | 武力与和平交往并用 |
汉朝 | 汉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击败匈奴,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 |
唐朝 |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
两宋时期 |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议和、互市 | |
元朝 |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 因地制宜 |
清朝 | 台湾——设台湾府 西藏——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 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 因俗而治,册封、设机构 |
民国 |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 |
新中国成立后 | 设立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展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十一、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建筑
时间 | 重大工程建筑 | 概况 | 功能 | 作用 |
战国 | 都江堰 | 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 防洪、灌溉、水运 |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
秦朝 | 灵渠 |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 运输、灌溉 | 沟通湘江和漓江,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便利了交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
秦长城 |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 军事防御 | 防御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 | |
隋朝 | 大运河 |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连接五大水系 | 运输 |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明朝 | 明长城 |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军事防御 | 防御了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
明北京城 | 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均衡布局 | 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古代匠人的智慧 | ||
共同作用:有利于巩固统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十二、中华文化符号(中华传统文化)
时期 | 商周时期 | 秦朝 | 汉朝 | 魏晋南北朝 | 唐朝 | 宋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符号 | 青铜器、 甲骨文 | 兵马俑 秦长城 | 造纸术 | 书法、雕塑 | 唐三彩 |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火药 | 明长城 故宫 |
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十三、中国古代科技人物
时期 | 人物 | 成就 | 领域 |
东汉 | 蔡伦 | 改进造纸术 | 四大发明之一(最早) |
张仲景 | 《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体系,治未病,“医圣” | 医学 | |
华佗 | 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 医学 | |
南北朝 | 贾思勰 | 《齐民要术》 | 农业 |
祖冲之 |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 数学 | |
北宋 | 毕昇 | 发明活字印刷术 | 四大发明之一 |
明朝 | 李时珍 | 编写《本草纲目》 | 医学 |
宋应星 | 编写《天工开物》 | 手工业 | |
徐光启 | 编写《农政全书》 | 农业 | |
总结:(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成果丰富,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 (2)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应用和经验总结,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促进了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 |
十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
发明 | 时间 | 影响 |
造纸术 | 西汉发明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 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
印刷术 |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 提高了印刷效率,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
指南针 | 北宋发明 | 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创造了条件 |
火药 | 唐朝末年发明 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 | 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灿烂辉煌,涉及领域众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
十五、中国古代科技著作
时期 | 著作 | 作者 | 领域 | 评价/影响/地位 |
东汉 | 《伤寒杂病论》 | 张仲景 | 医学 |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
南北朝 | 《齐民要术》 | 贾思勰 | 农业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
《大明历》 | 祖冲之 | 历法 | ||
元朝 | 《农书》 | 王祯 | 农业 | |
明朝 | 《本草纲目》 | 李时珍 | 医学 | 总结了我国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天工开物》 | 宋应星 | 手工业 |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
《农政全书》 | 徐光启 | 农业 | 是明代末年一部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巨著 |
十六、中国古代王朝疆域的变化
时期 | 地图 | 变化表现 | 影响 |
秦 |
|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西汉 |
| 设西域都护,将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 扩大了“大一统”王朝的版图 |
元朝 |
|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将西藏和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
清朝 |
| 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 区;设置台湾府管辖台湾,设置驻藏大臣管辖西藏地区 | 奠定了我国现代版图的基础 |
总结: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疆域呈扩大的趋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步形成 |
一、选择题
1.1929年,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此后,又相继发掘出4个猿人头盖骨,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此后,又相继发掘出4个猿人头盖骨,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北京人,B项正确;考古学者发现的是元谋人的门齿化石和粗糙的石器,排除A项;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模样基本相同,发现于1930年,排除C项;1936年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排除D项。故选B项。
2.以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情况简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具有()
A.统一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复杂性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具有多样性,B项正确;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情况简表”可已看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这些文物,形色各异,各具特点,并且出土的地点和分布的范围不同,所以不具有统一性,排除A项;由于简表中出土的这些文物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都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情况,所以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复杂性,排除CD项。故选B项。
3.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2012年4月清明节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官员在台北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意欲凸显“慎终追远”“源远流长”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高于政治层次的文化历史层次。对两次祭奠黄帝陵共同传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祖国统一已经达成共识 B.文化认同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C.救亡图存激发了民族认同感 D.海峡两岸均认同“一个中国”
【答案】B
【详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官员在台北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反映了海峡两岸华人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这种文化认同提高了民族凝聚力,B项正确;A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2012年台湾当局领导人的遥祭黄帝陵典礼,排除C项。故选B项。
4.考古学者在今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出()
A.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夏朝时期疆域辽阔
C.夏朝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 D.夏朝的中心在河北境内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今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材料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夏朝时期疆域辽阔,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夏朝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排除C项;洛阳是今天河南,没有在河北境内,排除D项。故选A项。
5.有学者释读出1200余条商代的甲骨卜辞,其中猎事180多条,农事30多条,牧事4条,有关粟、黍的卜辞也有不少,还有数处记载了祭祀用的酒多达百卤(酒器)。由此可知,商代()
A.青铜冶铸水平高超 B.宗教事务是国之主体C.粮食生产能力提高 D.生产以狩猎畜牧为主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农事30多条,牧事4条,有关粟、黍的卜辞也有不少”、“祭祀用的酒多达百卤(酒器)”可知,商朝既有狩猎、畜牧,也有农耕。酒多用粮食酿造,用大量的酒祭祀说明商朝粮食生产发展迅速,粮食生产能力提高,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冶铸”,排除A项;材料涉及“猎事、农事、牧事”,没有提及宗教事务,排除B项;材料中的180多条狩猎卜辞和4条牧事卜辞,占1200余条卜辞的比例很小,不能得出生产以狩猎畜牧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在过伯簋中部分铭文:“过白(伯)从(昭)王伐反册(荆)…”《左传》也有“昭王南征(荆楚)而不复”的记载。这说明()
A.昭王巩固了其统治 B.王室权威受到了挑战C.礼乐制度趋于崩溃 D.楚国成为诸侯的霸主
【答案】B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过伯簋的铭文和《左传》都记载了周昭王率军讨伐楚国的史实。作为诸侯国的楚国反叛周王室,这表明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挑战,B项正确;周昭王伐楚“而不复”,不能反映统治巩固。排除A项;礼乐制度趋于崩溃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位王,时间不匹配。排除C项;楚国称霸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分水堤的作用和“结合弯道环流原理”体现了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B项正确;《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修筑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体现不出人定胜天,天顺人愿,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听天由命、逆天无功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8.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西戌亥”,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这样60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个“甲子”。已知公元前281年是庚辰年,由此推断,秦朝建立的年代应为()
A.甲辰年 B.庚辰年 C.辛辰年 D.癸辰年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个天干。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支。公元前的算法:年干=8-N,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年支=10-N,N=年号/12的余数。例如:前159年的年干=8-9=-1=壬,前159年的年支=10-3=7=午,故前159年的干支为壬午。由此可知,前221年的年干=8-1=7=庚,前221年的年支=10-4=5=辰,故前221年的干支为庚辰。根据材料“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这样60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个‘甲子’。”可知,公元前281年至公元前221年正好是一个“甲子”,故秦朝建立的年代应为庚辰年。故B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示a阶段,可知对应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阶段对应的是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人口迅速提升,综上所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发展,D项正确;题干只反映人口数量的下滑和提升,体现不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反映不出“循环往复、科技进步”的信息,排除BC项。故选D项。
10.“盐”在汉代被称为“国之大宝”,所谓“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统一专卖并管理。汉武帝的做法()
A.是为了促进国家工商业发展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为国家统一集聚了物质力量 D.确保了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汉武帝实行盐业官营的做法,有利于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从经济层面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项正确;汉武帝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并非促进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汉高祖时期已经实现国家统一,排除C项;汉武帝的做法是“抑商”政策的体现,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长远来说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随商贸进入的更是不胜枚举。”材料可以用于研究丝绸之路开辟的()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随商贸进入的更是不胜枚举。”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丝绸之路开辟后,促进了技术和物产的交流。说明的是丝绸之路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背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丝绸之路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丝绸之路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12.公元前91年,司马迁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典籍《史记》。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史记》可了解的史实有()
①秦始皇统一文字 ②汉武帝反击匈奴 ③黄巾大起义 ④陈胜吴广起义 ⑤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史事。①秦始皇统一文字 、②汉武帝反击匈奴、④陈胜吴广起义的发生时间在《史记》范围之内,B项正确;③黄巾大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时间超出《史记》范围,排除A项;C项中③错误,排除C项;⑤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也发生在东汉末年,D项中③、⑤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3.《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些材料说明()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C.江南地区持续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东晋”、“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晋书》、《宋书》中描述的江南地区人民富足,生活安逸。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因此材料说明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C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在229年,东晋建立在317年,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发展,没有涉及文学艺术,排除B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4.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北方民族的裤装。但是,北方民族的窄口裤被汉族采用后,裤口被加大,形制上向汉族传统的长衣靠拢,有点类似于“喇叭裤”。这股流行风甚至刮到了军队里面,军人们也开始穿“喇叭裤”。遇到军事任务时,就用带子在裤子膝盖处绑紧(见如图)。服饰的变化,说明南北朝时期()
A.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 B.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C.从分裂开始走向局部统一 D.科学技术有着显著的进步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加强,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在服饰上互相取长补短,以图其新,不仅兼有广、狭两种形式,还演变出一些新的服饰风格,题干材料服饰的变化,说明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南方经济,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上从分裂开始走向局部统一,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科学技术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开凿于北魏的不同时期,风格也不一样。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原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答案】C
【详解】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因此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C项正确;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不是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无关,排除B项;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不是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6.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是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有韧性。而这一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保证,可以代代延续。这个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详解】根据“而这一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保证,可以代代延续。”可得出科举制按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选拔有用的知识分子,形成一套稳定的官僚体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制度与人才保障,C项正确;世袭制针对王权,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B项;行省制是在元朝开始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7.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有效工具。与下方时间轴上①②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B.“光武中兴”“贞观之治”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开元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27-649年是唐太宗统治时期,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历史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713-741年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着一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发展,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出现的盛世,排除AD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出现的盛世,排除B项。故选C项。
18.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史上友好交往也曾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下列诗句中能加以佐证的是()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西行天竺求真本,力辩乌荼占顶峰
C.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所述,C项所述“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中“传道艺”者指的是唐朝佛学大师鉴真,“唐风”指唐朝文化,“奈良城”是日本当时的重要城市,可见,C项所述反映了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景象,C项正确;A项“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所述指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景象,排除A项;B项“西行天竺求真本,力辩乌荼占顶峰”所述指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真经的史实,排除B项;D项“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指的是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9.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集儒者、隐士与纵横家于一身。宋儒通过予蜀汉以正统、守仁尽道、居敬行简、复习礼乐这四个过程,重新塑造了诸葛亮的儒者形象,影响了以三国为题材的文学。宋儒的做法旨在()
A.宣传儒学以赓续文化 B.编纂故事以吸引读者C.杜撰情节以美化孔明 D.宣扬理学以教化俗众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宋儒……重新塑造了诸葛亮的儒者形象”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重塑诸葛亮的形象,把他打造成符合自己理学要求的儒者形象,以此宣扬理学,进而达到教化人民大众的目的,D项正确;宋儒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重塑,这的确是为了宣传儒学,但主要目的不是赓续文化,排除A项;宋儒本身并没有编撰故事以吸引读者,也没有杜撰情节以美化孔明,而是宋儒对诸葛亮的重塑影响了后世以三国为题材的文学,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20.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可以看出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项正确;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
21.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等,也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同时,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举措()
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答案】C
【详解】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等,也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分析可知,材料重点说明了元朝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对行省内的军队进行了各种拆分和调配,加强了中央对行省军队的管理,从而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C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反映中央对行省(地方)的军事管理措施,与“专制皇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行省并非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22.宋时的瓦肆又称为“瓦舍”、“瓦市”、“瓦子”,里面多设有酒馆子、茶坊、食店、摊铺等等,往往兼有说书、评话、讲史、小唱等娱乐活动。可见“瓦肆”是()
A.商业兼娱乐场所 B.商业机构 C.制作瓷器的作坊 D.票号钱庄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里面设有酒馆子、茶坊、食店、摊铺等等,往往兼有说书、评话、讲史、小唱等娱乐活动”可知,瓦肆里面既有店铺,可以买卖,有娱乐活动,可见它是商业兼娱乐场所,A项正确;瓦肆不是商业机构,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瓦肆是制作瓷器的作坊,排除C项;材料也不听体现瓦肆是票号钱庄,排除D项。故选A项。
23.元朝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明朝废除了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A.行政区划制度在两代发生变革 B.中书省对国家的稳定没有作用
C.六部的地位在元朝得到了提升 D.元代和明代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对权力进行制约与制衡。明朝废除了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所以元代和明代都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明朝在地方也实行行省制度,所以,行政区划制度在明朝没有发生变革,排除A项;从元朝的统治来看,虽然后期中书省权力过大,但是对于国家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六部的地位在明朝得到了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
24.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宣扬明朝政府的国威,排除A项;“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5.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毛泽东主席曾亲笔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下列有关明长城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修筑目的是防御匈奴贵族的侵扰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D.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A项符合题意;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排除BC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
2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某班级在学习历史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了一些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再现】文物承载了文化的传承,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该班级组织了“让国宝诉说历史”为主题的文物鉴赏活动,老师展示了下面这件国宝以及相关信息。
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壶壁上铸刻水上作战图。
(1)这件国宝上的图案能告诉我们战国时期什么重大历史现象?列举3个与这一历史现象相关的著名事件。
【古为今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在学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后,该班级组织了学习成果展,让同学们探究如何利用传统优秀文化去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并制作了学习卡片。
(2)请完成下面的研究性学习卡片。(按照卡片上序号顺序,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社会问题 | 借鉴学派 | 代表人物 | 借鉴思想 | |
春秋 | 战国 | |||
有些地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 道家 | 老子 | ① | ② |
浪费物品,攀比吃穿,追求穿名牌服装。 | ③ | 无 | 墨子 | 批判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
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较多 | 法家 | 无 | ④ | 强调以法治国 |
【传承发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
(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有哪些意义?
【答案】(1)(兼并)战争频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庄子;顺应自然;墨家;韩非.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这件国宝上的图案能告诉我们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是兼并战争频繁,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2)结合所学可知,①为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②借鉴思想是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③为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廉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④为韩非,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7.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事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以上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共同作用。
【答案】(1)实行郡县制;派遣内地人民戍守;修道路和灵渠。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或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明的民族政策。
(4)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或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详解】(1)根据材料“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可分析出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是郡县制;根据材料“。……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可分析出派遣内地人民戍守;根据材料“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可分析出修道路和灵渠。
(2)由材料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胡食画、鲜卑人乐俑等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为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意义:根据材料“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可分析出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或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体现:开明的民族政策。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或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8.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下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对峙示意图
(1)请写出材料一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
【史料实证】
材料二毛泽东曾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举出康熙皇帝时期的一例史实证明材料五的观点。
【历史解释】
材料三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座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明史专家吴晗《朱元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了什么问题?
【唯物史观】
材料四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两宋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
【家国情怀】
材料五观察下图
对联一上联:开辟荆榛 千秋功业 下联:驱除荷虏 一代英雄 对联二 上联:拨云手指天心月 下联:拔剑光寒倭寇胆 |
(5)图中对联称赞的是哪两位英雄人物?
【答案】(1)①:辽 ;②:金。由分裂到统一。
(2)史实:派兵收复台湾省;平定准格尔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密切与西藏的关系;反击沙俄侵略,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任选一个事迹即可)
(3)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4)各族人民的长期经济文化的交往。
(5)郑成功;戚继光。
【详解】(1)根据材料一“南宋、西夏、②”结合所学知识,南宋与西夏、金并立,故②事金政权。根据材料一“北宋、‘西夏、①、②’”北宋与西夏,辽、金并立过,②是金,故①是辽。根据材料一“北宋、‘西夏、①、②”——“南宋、西夏、②”——“元”可得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到统一。
(2)根据材料二“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可知,毛泽东主要肯定了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版图方面的贡献,主要涉及的历史史实有:派兵收复台湾省;平定准格尔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密切与西藏的关系;反击沙俄侵略,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3)根据材料三“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座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4)根据材料四“两宋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可得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是:各族人民的长期经济文化的交往。
(5)根据材料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夷”结合所学知识,对联一描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拔剑光寒倭寇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联二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故对联称赞的英雄的郑成功、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