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猜题、押题,可行吗?
我不赞成猜题、押题,何况你肯定也猜不到、押不上。但我也不反对做些考前的准备。
这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大多围绕引导考生写“真生活、真情趣、真感受”来命题,降低了审题难度,降低了体裁限制,所以,你看到的中考作文题目都是一看就懂,一懂就能写,人人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比如2023年的中考作文题“一样的_,不一样的我”“把学到的用起来真有意义”“我的初中生活”等,题目都是一目了然,没有设置七拐八弯的审题障碍。所以,用不着苦思冥想去猜题,还是扎扎实实准备一些“子弹”为好,如写过的比较满意的作文、表现真善美的故事、体现城市人文精神的内容等。到了考场上,根据题意,这些材料往往就能用得上,因为它们是你所熟悉的,可以手到擒来。与其去猜题、押题,不如理顺几篇自己写过的作文。
Q2
怎么克服“考场慌”的心理?
克服心慌的心理因素要告诉自己:“要自信,没啥好慌的,应试作文与平时作文是一样的。”其实,应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要求大致相同,无非是有时间限制罢了。可以找历年中考作文题多练练,限自己在60分钟内完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就像学游泳一样,多下水去练练就不怕了。
写好应试作文注意“四先四后”:
先“常心”,后“功心”。前者指的是“平常心”,它有利于稳定发挥水平,后者指的是“成功在此一举”之心,它对写作有助推作用,但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写作要稳扎稳打,文章先达标(内容具体,有点意思),后创新(内容具体生动,有点新鲜意思)。
先“袖手”,后“疾手”。前者指在下笔前审题立意和构思列纲,后者指的是快速写作。要想“疾手”,就要有不少于10分钟的“袖手”时间,想透以下几个问题:题意的核心是什么?我所选择的材料能否表现题意?我从哪个角度切入?我在文章中可以设计一个怎样的亮点?可以转换更新的形式来表达吗?。
先“显性”,后“隐性”。前者是指明白显示文章主题,虽看上去有些直露,但能使主题凸显;后者是指用暗喻、象征等手法来隐晦曲折地表达主题。
先“思考”,后“备料”。考前对中考写作的范围,如成长、亲情、人文关爱、兴趣爱好等有所思考,准备阶段不妨做几个作业:一是分类修改平时写过的、自己比较满意的几篇作文,三五篇足矣,以记叙文为主(平时擅长写议论文的,就以议论文为主)。二是细细阅读几篇自己印象深刻的美文,包括同龄人的优秀作文,看看人家是怎样来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的。三是整理一些熟悉的素材。或是自己平时所见所闻中印象较深的,或是从时文和作文选中看来的。四是有目的地操练一下自己平时熟悉的体裁表达方式,如发言稿、日记体、书信体的写作等,考前熟知各自的写作要求和形式。
Q3
中考作文怎样才能达标?
一是内容具体。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开头简洁,中间充实,结尾含蓄有回味。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有条理。
二是有点“意思”。意在笔先,以中心贯穿全文,或形散神聚,或围绕中心来选材与记叙。
中考作文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要在上述两个要求上分别加上两个形容词:生动、新鲜。“生动”,即内容生动具体(记叙文的角度别致,叙述中有细节描写。议论文的论点新颖、论据新鲜)。“新鲜”,即有点新鲜“意思”(主题较深刻,有独到感受),形式运用自如、合适。
Q4
中考写作“不能套作”吗?
是的,“不能套作”,不能不顾题意的生搬硬套。而要根据题意对原有材料(包括成篇作文)进行改削、变通、转换、移植,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每则材料都不会只有一个切入点,关键在于写作侧重点,材料需要转换切入点以适应新的题意。
若你准备了这样一则材料:
考试素材
深冬的一天,飘着雨夹雪,路上很滑。一老人跌倒了,躺在马路边半天爬不起来。路人走过,冷漠地看看,却没人去搀扶老人。我想去搀扶老人,同学拦住我,让我别去惹事。这时在路边摆摊的大嫂撑一把枣红色雨伞跑过去,把老人搀扶到屋檐下坐下,一边给老人打伞,一边掏出手机打 120 急救电话。
若你遇到的中考题是下列题目中的某个:
“答卷”“记忆中的那一抹色彩”“转身遇见爱”“身边的感动”,若根据题意要求的写作侧重点,改变这一材料的表达角度,那么这个材料就可以“通用”了。
答卷:
路人的冷漠、“我”的犹豫、大嫂的出手相助,这三种行为无疑都交出了“道德底线”的答卷,结果是不合格、勉强及格、满分。重点放在对三类行为的描述上,通过对比描述道出人生处处有考场,随时都会有“答卷”。
记忆中的那一抹色彩:
可采用倒叙手法,回忆过去的这件事,重点放在大嫂撑的那把枣红色伞的色彩上。灰冷的天色、冷漠的神色与枣红色的暖色调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强调“这一抹色彩”给予自己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你看,不同的题意,同一则材料,选取合乎题意的一面予以“改削”,强化描写,这就不是“套作”了。
Q5
审题不准,出现偏题怎么办?
中考模拟
茅盾说过:“只有对于最后胜利有确信,而又能够正确地估计到当前的困难的,方始能作韧战。”说到韧战,我们会想到文艺作品中百折不挠的革命先辈,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锲而不舍的先进人物,甚至是未来世界中笃定从容应对风云变化的奋斗者。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韧战”为题,写一篇文章。
依据材料,有考生写了父爱的执着,尽管经历家庭变故,但父爱依旧不变。老师批阅其文章,认为“偏题”,您觉得呢?
答:写父爱依旧不变的故事,力图印证“韧战”的题意,确实有些牵强。题目提示语中的“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从容应对”,告诉我们要写面对困境时的勇于应战,处于逆境中的从容面对,着眼点是“坚持”,而父爱很难表现出“韧”劲,也看不出“战”况,所以就偏题了。
文章偏题,也可以做些补救。若改成当家庭出现变故时,父亲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坚持乐观生活,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亲“韧”的状态,这样的故事大约可以与“韧战”挂上钩。
Q6
文章怎样才能做到中心突出?
审题是为了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中心。意在笔先,中心意思明确了,通过记叙和描写将其贯穿始终,尤其是开头、结尾和中间的细节描写,都要照应中心,使之凸现出来。
唐代文豪韩愈《马说》的中心意思非常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全文处处围绕中心意思展开议论:开头段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直言文意;中间段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细节描写;文末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进行诘问。
中考写作,很多阅卷老师都强调要写好开头、结尾和中间细节等“老三段”,目的就是让你在文章中突出中心意思。
Q7
文章怎样才能写具体?
写人要有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性格等一两个方面特点的描绘,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记事尤其要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怎么想”和“怎么做”写具体。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场景中去刻画,人要做“人事”,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要交代清楚。如果是写景状物,那应该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一处景物,从形态、色彩、相关背景等方面给予描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自己眼中的“这一个”景物。
怎样才能使内容具体?概括地说,记叙文有故事,议论文有论据,应用文有情趣。记叙文故事情节要完整,前因后果可以略述,但人物怎么想和怎么做的过程,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描绘及周围的环境描写则要具体化,给人以画面感,甚至要不惜笔墨描写细节以凸现主题。议论文的论据引用要恰当,论理表述要清楚。应用文要注意格式,真情倾诉,实话实说。
Q8
中考作文,比的究竟是什么?
比什么?着重是8个“亮出”:
1
亮出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写中考作文,拟题宜醒目、形象,有点趣味则更佳,如“归来吧,良知”“美是一种透明情怀”“从上海到海上”等。
2
亮出开头
开门见山,扣住题意,亮出文章洁净的脸面,迅速入文为佳。
3
亮出语言
同义词、反义词、俗语、成语的合理应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尤其是词性转换活用,都使语言亮化的手段。
4
亮出层次
层次是线索的逻辑体现。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是三种基本的结构方式。确定采用某种方式后理清段落层次,一般来说,中考作文以650—750字、分成5—8段为宜。
5
亮出材料
材料要做到具有典型性、合乎生活逻辑、与主题紧扣,“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材料更佳。俗、怪、空、杂的材料尽量避开。新、小、巧的材料,是我们一意相求的。
6
亮出结尾
结尾是文章的落幕,或与题意呼应、首尾呼应,或文尽言余、留下回味,或干脆利索、爽净结尾。
7
亮出标点
标点起到文章的呼吸作用,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之一。不要只是“一点到底”,只会使用逗号、句号。一篇文章应该准确运用六、七种标点符号。
8
亮出书写
书写是文章的脸面,要尽力展现自己的书写水平,字体端正整洁,保持卷面整洁。落笔前有个大致的写作提纲,在脑子里有个谋篇布局的通盘考虑。
Q9
我的写作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中考前应做怎样的写作准备?
建议一种体裁、两个原则、三字要求、四项流程。
一种体裁:既然习惯写记叙文,那就把记叙文进行到底。写记叙文记住三要素:故事、描写、主题。
两个原则:其一,真实才能动情。能打动阅卷老师的是真情实感,无论是虚构故事还是实录凡人小事,都要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假戏”要“真做”。其二,妙语才能娱情。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容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点头赞叹。
三字要求:一是“稳”。记事写人要交代清楚前因后果,开头结尾注意点题,首尾呼应更好。不要强求自己写出“惊世之作”,能发挥出平时写作80%水准就很了不起了。二是“细”。简单叙述时加入环境描写,尤其是人物神态、动作、对话、心理等描写。三是“精”。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采用自己最顺手的写法,如“总分法”“倒叙法”“景情相融法”等,小中见大,借景抒情,以物喻人,都可以增加文采。
四项流程:审清题意,确立中心,选好材料,列出提纲。
Q10
考试有时间限制,
文章写不完怎么办?
我想只能采用一些补救措施。赶快用几句点题的议论结尾;要删改的句段尽量不要去涂涂改改,以保持卷面整洁;事情结果如未交代,那就赶紧三言两语亮出“结果”。写文章做不到“虎头豹尾”,至少也要“虎头蛇尾”(有一个简单的结尾)一或者变用一下开头的句意作为结尾,或者从文中提炼出夹叙夹议的句子作为结尾,或者简述事情结果作为结尾。
补救总是仓促的,不如预留出写作时间(考试时间一般是150分钟,留给写作的时间至少要有60分钟),能在草稿纸上简单列个提纲更好。写完后,要把文章从头到尾默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读起来疙疙瘩瘩的句段,有没有含义模糊的用词,有没有前后矛盾的地方,若有则立刻改正过来。
—END—
扫码进社群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撰文:黄子瑄
排版:云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