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 议论文阅读(5)

四季读书网 5 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01

第一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束手无策时,一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了,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你怎么知道的?”“家里有《汽车族》杂志,没事闲看来的。”这便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其实还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浮躁、虚荣等等。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的。

④如果你不只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了。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积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候就开始了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⑤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作者:梁衡 本文有改动)

1.文章开篇讲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用意何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④段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画线句中的“那一半的生命”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作者认为“阅读可以丰富自我”,谈谈你读了高尔基《童年》之后,有何收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答案 用一个孩子运用阅读所获知识,解决生活中大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事例,强调了阅读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引起读者对所论述问题的重视。

解析 开篇列举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中心,即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答案 拿吃饭和读书进行类比,人不吃饭肉体会死亡;不读书精神会死亡。从而论证读书对人而言,与吃饭同等重要。

解析 由第③段的总领句“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其实还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可以看出本段运用的是类比论证,将阅读与吃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3.答案 (1)阅读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写作水平。

(2)阅读是一个行业入门的必然途径。

解析 第④段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前半部分从写作的角度来谈,指出阅读能提升写作水平;后半部分从行业的角度来谈,指出阅读是行业入门的钥匙、开关。

4.答案 精神生命(或精神生活)。

解析 结合第③段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这句话来理解。既然吃饭是为了身体健康,那么阅读就是为了精神充实。

知识归纳 解释词语的指代义

确定词语指代义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在原文中找出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如果是代词的话,要从上文中找,而且要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找出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后,可用“代入法”检验,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5.答案 (示例)(1)阿廖沙童年的不幸遭遇,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辛苦读书实在算不上什么苦差事。

(2)艰难困苦的生活可以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变得坚强。

(3)在黑暗中也有光明存在,我们要学习主人公能够正视苦难,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

(每条1分,要写出三条。此三条之外,其他符合文本内容的,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解析 高尔基的《童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一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么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像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带上了积极的色彩。结合上述作品思想谈自己的感悟即可。

02

第二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答案 (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1分)(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1分)(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1分)

(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1分)

解析 文章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第3自然段“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第4自然段“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第5自然段“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从这些语句中即可提炼出答案。

2.答案 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2分)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2分)

解析 通过阅读第4自然段不难发现本段的论证过程:开头用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出观点,接着又通过描写小时候和现在“写鸟”的情况(举例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来论证观点。

3.答案 (示例)例句: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1分)分析: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2分)

解析 为了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作者会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形象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这句就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更好地证明了观点。

方法技巧 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论点。答题时要注意弄明白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也就是找准本体和喻体。答题格式一般为: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使论点更为清晰,使读者更易理解。

4.答案 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1分)在强调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1分)

解析 做此类题时,首先要明确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归纳出与作者论点相近的理解,但又不同于重复论点,要对论点加以扩展延伸。

审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要明确出题人意图,看似“自由开放”的题,实则是对“论点”的进一步考查,这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给出合适的答案。

03

第三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敢做先锋 不当看客

①先锋是社会的先导、国家的栋梁。争做先锋,是青年的朝气所在,也是社会的希望所在。歌德曾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青春年华焕发出绚丽光彩,是每一位青年人的责任所系。青年人有梦想、不苟且、做先锋,才能铸就“更好的自己”,也才能成就“青春之中国”。

②我们的社会向来不缺少披坚执锐、勇于担当的青年才俊。然而,也有极少数青年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击、浮躁风气的裹挟、功利心态的侵蚀,选择做无所事事的过客或麻木不仁的看客,甘愿当空心人。当别人乐善好施时,他嘲笑人家;当别人坚守原则时,他轻视人家;当别人奋力打拼时,他鄙夷人家。当青春被负能量充塞,又何来那么一股子冲劲与闯劲?

③人的生命何其短暂,韶华何其难留,谁也没有资格去挥霍自己的青春。鲁迅先生说过,对青年不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有很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尽管道路充满泥泞,但“前进的”青年多了起来,就会带领和团结更多的人在坚守和平凡中创造非凡。

④陈毅同志曾经说:“青年是时代的先锋,先锋责任的完成,只有从斗争锻炼中可以得到。”心中有梦,何惧远方。你曾经摔跤的地方,也许就是通往成功之途的出发地;你曾经努力的方向,也许就是你赢得人生精彩的前奏曲。青春的世界,在诗人看来,“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是青年改天换地的精神,这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⑤在这个筑梦圆梦的时代,青年一代更当敢做先锋,勤于追梦。如果青年一代在最该奋斗的年龄失去远航的动力、搏击的能量,历史就不会进步,事业就不会发展。对于青年人来说,经历了酣畅淋漓的奋斗,哪怕没有成为某一领域的“先锋”,依然可以领略到走出小天地后的大格局,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不曾辜负自己的青春”。

(文/辛士红 有删改)

1.本文的题目有何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第②段的分论点,并补充一个正面论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第④段画线句中的两个“也许”删去行不行?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我不曾辜负自己的青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答案 以对偶的句式呈现;表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析 可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内容上亮明观点;形式上句式对偶,铿锵有力。

2.答案 分论点:我们的社会向来不缺少披坚执锐、勇于担当的青年才俊。

论据:(示例)在个人遭受奇耻大辱之时,司马迁顶着流言蜚语,忍辱负重,完成了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在民族内忧外患之时,鲁迅弃医从文,以生命作匕首,以文字作标枪,“我以我血荐轩辕”;在国家存亡之际,毛泽东扛起社会主义大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开天辟地,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解析 分论点为第②段首句。举例时要紧扣“披坚执锐、勇于担当”“青年才俊”等关键信息,可选取“五四运动”时的广大青年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孙中山和创新创业的马云等素材。

3.答案 对本段的分论点进行论证。不同的精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前进的”青年多了起来,就会带领和团结更多的人在坚守和平凡中创造非凡。

解析 列举不同人的精神状态说明“不同的精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同时强调“也有要前进的”青年,更突出了本段的分论点。

4.答案 不行。删去后句子的含意就会绝对化。

解析 “也许”表推测,若删去就会改变句意,使句子绝对化。

5.答案 敢做先锋,不当看客;披坚执锐,勇于担当;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敢做先锋,勤于追梦。

解析 要根据文章内容谈,不要另起炉灶,认真筛选作者的观点,分条列举,力求全面、准确。

04

第四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 议论文阅读(5) 第1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引用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析删除理由。(3分)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3分)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答案 ①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②才补颜不足 ③总结中心论点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①文章第①段用疑问句提出论题:颜值。第②段举出潘安的事例,引出并证明论点,结合“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可知,这里提出的观点是德行、才华是比颜值更重要的。所以可概括为: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②文章第③段提出观点: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第④段提出观点: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第⑤段说“貌因德而美”,第⑥段说“才补颜不足”。③第⑦段是结尾段,其作用是总结中心论点。

2.答案 原稿引用这一资料,证明曾国藩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判断比一般人要慢。文段的分论点是“才补颜不足”,如果引用这一资料,则不能证明分论点。因此应该删去。

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本段首句是本文的一个分论点,下面举出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的文字是为了证明分论点:才补颜不足。而原稿中“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主要是突出曾国藩的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判断比一般人要慢。这些不能证明分论点,所以应该删去。

3.答案    A。理由:A项,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居首位,“颜”居次要地位。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故选A。B项,德才兼备,无“颜”何妨,突出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认为没有“颜”也没关系。不符合文章主要观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C项,“颜”外之意,突出了“颜”的深层含义,缺少“德才”的内容。不符合文章主要观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解析 本题考查题目和论点。结合题干“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可知,这里要求题目要能够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即能够体现中心论点。这是判断的重要依据。本文的观点是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所给选项中,A项突出了“值”的地位是超过“颜”的,突出了德行、才华比颜值更重要,符合文章的观点。而B项虽然突出了德才的重要,但是完全忽略了颜值的地位,和文章的观点不符。C项只提到了“颜”,完全没有提到德行和才华,不符合文章内容。

5

第五篇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没有生命,何谈自由

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仅用两个多月就带领中国人民迅速走出疫情“至暗时刻”,创造了伟大的抗疫奇迹——截至4月10日,中国新冠肺炎百万人口感染率仅约59人,治愈出院比例高达94.3%,病死率低至4.09%,湖北以外地区病死率仅为0.83%。

②那么,中国到底凭借什么,才能交出这份高分答卷?

③中国有句古语,叫大道至简。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中国是有担当的政府——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

④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敢为人所不敢为。为阻断疫情传播,1月23日,武汉果断封城。封锁规模如此之大、地位如此重要之城,必然带来一系列复杂深远的经济、社会影响。但面对汹涌的疫情,封城是唯一选择。______________。

⑤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不计成本的投入。______________。截至3月15日,全国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医保总费用超10.39亿元,全国确诊患者结算人数44 189人,涉及总费用超7.5亿元,人均费用1.7万元。为了拯救生命,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

⑥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2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1.4%,湖北省财政收入甚至同比下降98.5%。为了及时拯救生命,哪怕经济再困难,我们仍然义无反顾!________________。

⑦中国的不惜一切代价,赢得了广泛赞誉。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政府的抗疫举措,体现出对本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和对全球疾病防控的大力支持。中方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针对西方个别人指责中国抗疫举措妨碍了个人自由,英国学者、前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说得好:“中国从一开始就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影响人们生活的人权。在致命的大流行病中,最要紧的人权不是西方刻板、肤浅的‘人权’概念,而是要能活下去。”《纽约时报》记者麦克尼尔在这个问题上也说得很直接:“我们珍视生命、自由与幸福,但如果没有生命,何谈追求自由与幸福?”中国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疫情面前,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

⑧4月17日,武汉调整了当地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数和死亡数统计数据,这是中国政府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表现,是对抗疫秉持公开透明原则的佐证,也是中国政府不遗余力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有力证明。为什么中国能够不折不扣地做到生命至上?

⑨“生命至上”理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主思想牢牢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提出将人的生命放在核心地位,认为生命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重民爱民、保民安民自古就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⑩“生命至上”是中国政府的政治自觉和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政府遵循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正是这种自觉,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洪水、地震、非典等一场又一场重大灾难,始终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前行。“生命至上”是中国人民的自我要求。中国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能牺牲,肯奉献。就像伊朗驻华大使馆在微博中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以国之名祭奠新冠肺炎遇难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对个体尊严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读懂了14亿中国人集体情感释放背后的团结与力量。”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①②段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请分别将它们的序号还原到选文第④⑤⑥段空白处。(3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为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1月22日中国政府即宣布,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治疗不用花个人一分钱。

B.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合主席比尔·盖茨也说:“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巨大灾难,但相比较人命,经济是可恢复的。我们宁愿承担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最大程度减少疾病和死亡带给人的痛苦。”

C.根据美国学术期刊《科学》分析,江城封锁50天,使武汉之外的约74万人免受病毒侵袭,潜在感染人数减少96%。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答案 中国政府对生命有担当,拯救每一个生命。(有生命才会有自由)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进行寻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如这篇文章第③段的“中国是有担当的政府——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一句点明了中心论点。或者结合对题目“没有生命,何谈自由”的理解,可概括为“有生命才会有自由”。

2.答案 交代了中国在疫情期间作出的壮举,创造的伟大抗疫奇迹,用设问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国政府对生命有担当,拯救每一个生命。吸引读者阅读。

解析 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文章开头列举的种种现象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从结构上看,引出了本文的论题;从内容上看,这些事例本身也是事实论据。本文开头两段交代了“中国政府仅用两个多月就带领中国人民迅速走出疫情‘至暗时刻’,创造了伟大的抗疫奇迹”。第②段“那么,中国到底凭借什么,才能交出这份高分答卷”用设问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国是有担当的政府——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答案 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疫情面前,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进而论证本文中心论点。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国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引用古人的话语,这明显是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其作用为有力地论证了语段的结尾句“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疫情面前,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这一分论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所有内容都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

4.答案    C    A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A句中“为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治疗不用花个人一分钱”与第⑤段分论点“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不计成本的投入”内容一致,所以应放在文中第⑤段。B句中“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巨大灾难”与第⑥段分论点“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内容一致,所以应放在文中第⑥段。C句中“江城封锁50天,使武汉之外的约74万人免受病毒侵袭,潜在感染人数减少96%”这句话所说的是武汉封城之事,与第④段分论点“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敢为人所不敢为”的内容一致,所以应放在文中第④段。

解题关键 首先要搞清楚论点与材料的关系。论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论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论据就不能证明论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