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临近,不少学生家长,开始如坐针毡,为孩子的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担心和忧虑。
有人分析中高考的时候,曾提出过这样一种说法:中考刷掉“懒孩子”、高考刷掉“笨孩子”,既懒又笨就活该被刷。
听起来十分扎心,但事实就是如此。
孩子的升学之路,其实就是不断“淘汰”的过程。
相信很多父母,心中都存在这样的疑问: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些孩子名列前茅,有些孩子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背后的真相,隐藏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日积月累下,两者之间的差距,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业生涯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赢在终点》中说:
“如果孩子上课听不懂,只能干坐在教室里熬时间,虽然这个学生每天也背着书包去上学,其实是在混日子,已经被淘汰出局,只不过等待中考或高考办一下手续而已。”
小学阶段,孩子间的成绩差异,绝大部分来自于专注力的差距。
科学研究表明:全国有75%的儿童,存在着专注力问题
有42%的孩子,上课时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
60%的孩子,不能坚持听课30分钟以上;
20%的孩子,上课“经常走神”。
专注力的高低,决定着孩子吸收课堂知识的效率,拥有不同专注力的孩子,学习成绩大不相同。
百强中学衡水中学,有一位高级教师,曾做过一个试验:
她将学生分为2组,一组是成绩较差的,一组是成绩优异的,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
成绩较差的学生:上课经常分神,即使老师和家长在旁边盯着,也无法认真专注学习;
而成绩优异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学习的专注力都非常强,往往一坐两三个小时,都不受外界打扰。
纵观那些学霸孩子,与其说他们赢在了智商,不如说他们赢在了专注力上!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专注力比智商、情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最终成就。”
专注力差的孩子,上课很难好好听讲,在小学打基础的时候,就开始落后于人,到了初高中阶段,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这类孩子经常受到学习和成绩上的打击,感觉学习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开始厌恶排斥学习,成绩也是断崖式下滑。
脑科学表明:专注力越集中,神经回路的锁定能力就越强,学习效果也越好。
专注力就像一个门,它能够把外界的干扰信息,挡在门外,让我们需要的信息进入大脑,然后进行观察、记忆、理解、推理等思维活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脑神经学家,罗伯特·戴斯蒙的研究发现:
大脑中控制注意力的是前额叶皮质区的神经元,当这些神经元一起释放信号时,就会由于共振而形成信号上下波动类似于正弦曲线一样的伽马波,这时人就可以主动选择注意力的方向。
大脑中的注意力回路,由前额叶皮质与顶叶皮质等大脑区域构成,要保持专注力,前额皮层的活跃程度非常关键。
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水平,与大脑中的额叶发育情况有着紧密的关系。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采用多点位结合,可以精准地锻炼大脑前额叶相关脑区的神经网络,增强神经元的连接,让神经网络更为密集和发达,达到大脑全面提升的综合效果。
通过适量的脑电训练频率和次数积累,让孩子的大脑摆脱原有习惯的影响,在提升专注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养成面对学习就能自然集中注意力的新习惯,形成最佳的用脑习惯!
一直备受争议的“中考分流”,这项规定出台:意味着每年将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上不了普通高中。
50%淘汰率的中考,甚至比高考更为“残酷”!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初中毕业生升学通道
一个孩子初中三年成绩的好坏,归根结底在于他的努力程度。
用一句话总结:中考,考的是“勤奋”。
中考所考内容,基本偏识记,只要孩子踏实努力去学、去记,结果不会太差!
“中考分流”,其实就是“过滤”掉那些基础不扎实、不愿意努力的懒孩子。
一位有着14年教龄的老师,总结了“懒孩子”的2种类型:
1. 肢体懒:这类孩子,上课时不爱动笔,喜欢用眼睛看,用脑子想,考试时,常常眼高手低。
2. 用脑懒:这类孩子,上课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刷题,缺乏“走心”和“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懒惰是孩子学习路上的绊脚石。面对孩子的肢体懒和用脑懒,如果父母不加干涉,任其发展,大概率会被中考分流“过滤”掉。
关于中考分流的担忧,知乎上有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家长上心,孩子努力,但凡占一样,孩子都很难考不上高中。”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唤醒内心“勤奋的种子”。
1.父母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爱丁堡大学曾有一项研究证明:
“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父母多去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你今天及时写完了作业、写得很认真、你很勤奋、很努力。
不断去强化、放大这部分优点,让孩子勤奋的部分越来越多。
2.让孩子总结高效的学习方法
很多时候,孩子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导致事倍功半。
父母让孩子多总结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学习新内容后,复习的重要性。但并非复习就有效果,在正确的时间点,进行复习就会事半功倍!
具体做法:学习新内容后,5分钟后复述很关键(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12小时或睡前温习很重要(最好是通过题目巩固),1天后、2天后、8天后分别进行三次复习,效果非常好,不容易遗忘。
比如,建立知识树,将课本里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
知识梳理清楚后,很多问题就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不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在考试时更容易得高分!
近些年,高考考察的,早已不仅限于简单的知识积累。
高中阶段,单靠死记硬背拿高分的优势荡然无存,高中阶段对孩子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的链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考主要考查一个孩子的勤奋程度,高考则是勤奋和智商的结合。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曾提出一个理论,叫“习惯性愚蠢”。
即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种原因,对学习产生怀疑,从而丧失自信心。
而这里所指的“某种原因”,大多来自于家长的某些做法以及错误习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笨。
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好以下几点:
1.平时用正确的方式,辅导孩子
与其告诉孩子答案,不如让孩子自己主动思考;
一遍遍“教”孩子,不如提醒孩子,做作业前先复习;
孩子写作业时,不指手画脚,让孩子专心学习。
做到课题分离,要知道:学习归根结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2.从小帮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自律,其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父母后天培养的。
坚持自律的孩子,会越来越优秀,甩出别人一大截。而那些懒散松懈的孩子,只会越来越落后。
网上曾经流传的这张图:
原本只有0.01的差距,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叠加,两者之间的差距,变成无法跨越的鸿沟。
一个优秀孩子的横空出世,靠的是勤奋和自律。
越小的孩子,习惯的可塑性最强。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也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多帮助,想要确切了解孩子的问题以及对应的专业训练方法,在文章下或后台留言,专家老师免费为您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