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乎众矣”写出了追逐富贵的人多,同时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也委婉表达了对追逐污浊的世风的鄙弃。
答案:
①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②首先,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以示其洁。隐逸之士是避污泥而求洁、出世以求洁;莲是出污泥而不染其污,置尘世而不随波逐流,由此见其气节的高尚、品格的可贵。用 “濯清涟而不妖”以示其庄重。这一点不同于世人,世人一朝富贵,妖媚作态、飞扬跋扈;它却沐浴于清涟之中而不媚于世,处于美境而不忘形,由此见它操守严谨,风骨硬朗。莲非世俗之人,是“富贵不能淫”的。其次,“中通外直”,对己内心通达,“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对人则刚直不阿,有“威武不屈”的凛然正气,并非谄媚阿谀之流。 “不蔓不枝”,不攀缘富贵,不枝节横生、百般钻营。这样的人,虽不被世风所容,却能芳名远播。 “亭亭净植”,一身铮骨傲气, 绝不见俗易志,也不会受人指使利用。即使混迹于污秽的世俗也能清者自清;置身于肮脏的官场也能洁者自洁。不避世、不媚俗、不易志,这正是作者理想中的君子形象。
③这篇文章主要借颂扬莲的可爱来勉励人们要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君子的品格, 并隐晦地讥讽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富贵、庸俗不堪的人们。作者借人们喜爱什么花来表明其品德的高下:他认为菊花虽然能独抗寒霜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逃避尘世;牡丹虽“天下无双艳”,但其显示的富贵荣华,却正合世俗的追逐,令人厌恶鄙弃;只有莲花,洁身自好,不消极避世,不追名逐利。它高洁的操守和方正的行为正是君子的风范。通过赞美莲,达到赞美君子的目的,从中透露出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
④衬托的运用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菊之爱”有两重含义: 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写法也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研究写法的目的是要弄清作者这样写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意,至于用哪一个名词术语来概括是次要的事。